记者 廖惠兰
人物名片
罗维:青年钢琴家,美国环球签约艺术家、吉尔莫青年艺术家、全球施坦威艺术家,被纽约权威古典音乐电台WQXR评为全球最值得关注的19位艺术家之一。
核心观点
■宁波灵秀、温婉,有自己的独特味道,就像法国作曲家弗雷的五重奏作品——人文、地理、美食等的多维交响曲
■晦涩作品的现代解码法则,是要去深入挖掘音符“面具”背后的人格,内化后融入自我,在此过程中,女性也可以展现出丝毫不逊于男性的力度把控
■艺术普及需要创造“可触摸的共情场景”,这是通过一次次美育传播的跨界实验得出的结论
■短视频、AI、直播等数字化手段,重构了古典音乐的传播逻辑
作为宁波交响乐团音乐季的系列音乐会之一,拉威尔作品专场音乐会3月1日在宁波大剧院上演。当晚,蜚声国际的青年钢琴演奏家罗维,携手江苏交响乐团常任指挥柴昊夫,为现场观众演绎了拉威尔的《G大调钢琴协奏曲》。
出生于1998年的罗维年纪轻轻,却与众多交响乐团和著名指挥均有合作,她的《冰火之歌》《凝望·东方》独奏音乐会在50多个城市巡演。与宁波交响乐团合作录制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专辑入选苹果音乐2023全球最佳top100、《凝望》专辑入选QQ音乐2023年度巅峰榜古典乐专辑。
罗维还压轴登台2024年央视电影频道主办的“湾区升明月”音乐会、外交部2024年新年招待会、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俄罗斯巡演等高规格演出。
音乐之外,罗维是个热爱文字的青年。她的诗歌《致普罗科菲耶夫——灵与肉》,被编选入由中国诗歌协会发行的《时间之外的马车——中国2021年度诗选》,她的多篇散文发表在《三联生活周刊·爱乐杂志》《国家大剧院杂志》等刊物上。她曾在纽约举办沉浸式艺术展览《表演动物》、在华尔街·世贸中心举办《凝望·东方》独奏音乐会等。
2月28日,罗维在宁波交响乐团排练厅接受记者采访时,畅谈了古典音乐走向大众的当代传播方式、晦涩作品的现代解码法则、艺术传承中的人性温度及未来艺术形式等。
如同五重奏般丰富的宁波
城市气质与世界名曲深度共鸣
记者:这次选择演绎拉威尔的《G大调钢琴协奏曲》,是否与宁波的城市气质有关?你眼中的宁波是什么样的?能否用一首曲子来形容?
罗维:我眼里的宁波,温婉、宜居,是有自己独特味道的一座城市。
这次选择拉威尔的《G大调钢琴协奏曲》,是为了纪念这位法国作曲家诞辰150周年。这部作品既有现代性,又具有古典的隽永特质,尤其是第二乐章柔美如水的旋律,与宁波的灵秀气质不谋而合。
我两次来宁波演出都恰逢雨天,这种水的滋养感与作品中流动的诗意相通。宁波的姚江夜景、海鲜美食和糯香汤圆令我印象深刻。这两天,我夜晚沿江散步时,看到灯光与树影交织的那种氛围,让我感受到这座城市宜居且充满创作灵性的特质。
若用一首曲子来形容宁波,我会选法国作曲家弗雷的五重奏作品。宁波如同五重奏般丰富交织——人文底蕴、美食文化和江海交融的地理风貌,仿佛多声部的混响与交响,既有温婉细腻的底色,又充满多元的活力。
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大师的滋养超越音乐范畴
记者:你是郎朗、王羽佳的嫡系师妹,15岁签约Opus 3经纪公司,这是著名的古典音乐经纪公司,当时旗下也包括马友友、齐默尔曼、巴巴扬等音乐大师。这些经历中,前辈们是否给过你特别的影响?
罗维:我从5岁开始学习钢琴,8岁的时候立志当一名钢琴家,13岁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师从钢琴家加里·格拉夫曼及麦克唐纳教授,15岁签约Opus 3,众多一线艺术家也签约在此。
在柯蒂斯音乐学院学习的十年,让我受益终身。我热衷学习音乐表演、哲学、戏剧、现代音乐史等,有空也喜欢去美术馆和音乐厅,尤其是费城交响乐团和纽约爱乐乐团的主场地。我的老师格拉夫曼(Graffman)是俄罗斯浪漫派大师Horowitz的学生,他已经96岁了,前阵子我还去纽约看望他并交流近况。另一位老师麦克唐纳(McDonald)是贝多芬的嫡系传人,也是茱莉亚音乐学院的教授。能同时跟两位大师近距离学习,我感到很荣幸。在那么多年的共处中,我得到的滋养是超越音乐范畴的,他们的为人处事都影响着我。
郎朗师哥也给过我很多鼓励和指引。有次演出后,我向他吐露初入职场的辛苦,他反问:“那你喜欢舞台吗?”就是这句话点醒了我——我很喜欢舞台,因为我喜欢和大家分享美好的东西。郎朗师哥说:“那就够了,所有的辛苦都是为了舞台呈现,都值得。”后来,我就一直回味这段话,它带给我很多力量,比任何教科书都珍贵。
美育传播和艺术普及
需要创造“可触摸的共情场景”
记者:你与乐团大量的合作演出及全国巡演独奏音乐会,并以专栏作者等身份发声,这些经历蕴含着你的哪些艺术思考?它们如何影响你对艺术普及与美育传播的实践?
罗维:作为一名当代艺术从业者,我认为最重要的使命是传递审美与有价值的信息,我期望能带给观众价值体验。而美育这块非常重要,因为大家对美的追求、对真理的追求是崇高的,这样才可以把我们都塑造成更好的人。
我的演奏、策划、文字、诗歌、专辑、展览等内容,都是将音乐转化为更普通的情感符号,也都是来自我心深处对文化与生命的关怀,对当下自我的关照、反思与滋养,并对时代做出反馈或者提出疑问,而观众则在这个过程中与我产生互动、交流甚至共鸣。这也让我意识到,当你走向舞台、走向观众,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做到“心里有他人”,就是你要确定,你的这些演出和表达,是大家能够听得懂的语言。
我在演出前经常举办“音乐走进校园”活动,跟学子们分享音乐和我的艺术尝试。2月27日,我去宁波外事学校跟学生进行了音乐分享,他们非常开心地跟我交流观点,然后我也能够反观我自己的演奏情况,激发我的创作灵感,这个过程能让大家共同进步。
而跨界合作,则让我有机会了解当下出现的艺术新趋势。这些探索也让我更懂得如何将音乐语言转化为可感知的情感密码——美育不是降低高度,而是搭建更多元的情感桥梁。现在有的年轻人更喜欢听流行乐或爵士乐,所以我一直在思考怎么吸引年轻人走进音乐厅,感受古典音乐的魅力。我会在社交平台分享音乐,将古典音乐与诗歌、摄影、绘画、电影等结合起来,希望大家能用不同感官去感受古典音乐。
我目前正在筹备的“女性自我救赎以及成长”主题短片,将用钢琴曲牵引剧情,“双女主”成为叙事主角,我来扮演。这是我作为创作者的又一次新的尝试,正如我在诗歌中所写:“我诞生,无声的宣言。”
短视频、AI、直播等数字化手段
重构了古典音乐传播逻辑
记者:作为活跃于社交平台的新生代音乐家,您如何看待短视频时代古典音乐的传播?现在,网络直播技术打破了固有的艺术传播方式,未来你是否计划挑战AI作曲、沉浸式剧场等更先锋的艺术形式?
罗维:短视频和直播等技术赋能,给观众带来多维度、更多样的审美体验,增强了现场观演的沉浸感,更颠覆了传统的欣赏方式,让古典音乐从“神坛”走向大众。
特别是通过社交平台的短视频,可以帮助我和广大的艺术家了解观众的喜好,我们也可以根据观众需求来调整选曲,有助于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音乐厅去现场体验。同时,艺术家可以通过短视频去解构专业术语,用特写镜头拆解演奏技法,使零基础的观众群体的音乐素养得以逐渐提高,让审美启蒙从单向灌输变为沉浸式感受。
我也曾在小红书和抖音上开设晚间音乐直播活动“用音乐卸下你的疲惫”,灯光调暗,然后摆上蜡烛,用肖邦的夜曲和德彪西的《月光》缓解都市人的焦虑。后来我在线下演出,就发现许多观众是金融和IT行业从业者,他们之前从未踏足音乐厅,却因刷到我的短视频或直播而追到线下来观看,我很高兴他们能够通过我的这种方式走近古典音乐。
从挑战高难度到演绎细腻风格
在合作中得到艺术进化
记者:这是你第二次跟宁波交响乐团合作,能否分享彩排或合作中擦出火花的瞬间?
罗维:2023年11月11日,我们首次合作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乐团用最先进的杜比全景声技术录制了现场演出专辑,后来由苹果音乐全球发行,效果和反响都远超预期。这次合作更加让我感受到宁波交响乐团和俞极指挥的专业性和凝聚力,尤其是乐团对拉赫玛尼诺夫作品恢弘结构的精准把控。
这次演绎拉威尔的作品,则更考验双方配合的默契度。我觉得这首作品像“淡紫色的水晶”,需要演绎出作品中臻于极致的音色层次感。排练时,宁波交响乐团全体演职人员所迸发的活力和激情,让我惊喜,让我深爱,并为他们感到自豪。
晦涩作品的现代解码法则
将音乐语言转化为情感符号
记者:近期,《音乐周报》刊登了对你演奏的高度评价,你也被认为是普罗科菲耶夫作品的优秀阐释者,如何让晦涩作品引发当代受众共鸣?
罗维: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语言充满现代性的棱角,可能会让大家觉得晦涩难懂。一开始我也有这种感觉,所以我就好奇,在这种音符的“面具”背后,藏着什么样的人格?所以,如果你愿意深入了解他,就会发现他骨子里的童真与叛逆。
我曾花很长时间去研读他的书信集,发现他创作时像“戴面具的顽童”,他在自己的音乐里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的童话世界。比如在《战争奏鸣曲》暴烈的节奏下,藏着作曲家对童话意象的痴迷。这种反差,成为我解读和演绎普罗科菲耶夫作品的钥匙。通过经常弹奏他的作品,我更多体会到普罗科菲耶夫作为作曲家独特的、通过音符展现的个人风格。他的音乐中有非常多的幽默、冷嘲,以及一种接近童真的性格。
不久前,我在纽约策划了一场沉浸式音乐展览,观众可以在现场的艺术装置中自由穿梭,投影机将我写的诗句手稿洒满墙壁。我演奏普氏作品时,现场的当代舞者即兴表演,观众也可以随意走动,去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部分。通过舞蹈、视觉与空间设计的跨媒介叙事,打破时代隔阂,让有些看起来晦涩的作品,也与当代生活产生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