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夜校“流动开课” 文化种子扎根发芽

记者 水蓝薇 通讯员 胡立琼

2月19日19时,慈溪胜山镇镇前村的文化礼堂里响起了音乐《世界赠予我的》,十多名学员在舞蹈老师杨小丽的指导下跳起了水兵舞。他们当中既有本村村民,也有从邻村赶来的。

“老师教得仔细,我们学得也很开心。”胜山镇四灶村村民周女士说。

去年3月,胜山镇启动了“周三礼堂夜校”,每周三晚上轮流在各个村庄开办夜校。夜校开设了五类课程,包括理论宣讲、国学研读、艺术和体育、技能培训、知识科普。此举旨在提高村文化礼堂的利用率,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该镇下辖11个建制村,“周三礼堂夜校”每周都会去不同的村庄“串门”。为何不在固定的地点开课?该镇相关负责人解释,如果地点固定,夜校辐射的范围有限,只能吸引开课地点及周边地区的学员;让夜校“流动”起来,可以扩大其影响力。

对于音乐、书法等学习周期较长的课程,授课老师会提前告知学员下次开课的地点,镇村也会在微信群等线上平台发布课程信息。

镇村合力,整合社会各界的教育和文化资源,通过购买服务、志愿服务等方式,推出各类课程。今年1月,该镇对各类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了“文化特派员+文化合伙人+文艺爱好者+村民”的授课模式。

该镇遴选了一批文艺骨干作为文化合伙人,在文化特派员的指导下为村民授课。每个村安排一名文艺爱好者,他们与文化特派员、文化合伙人联络,反映村民需求,商讨课程设置,并组织村民参加夜校。

杨小丽是一名文化合伙人,“村民喜欢叫我老师,但其实我也是学员。文化特派员给了我很多指导,我也经常去别的村学习面点制作等课程。”

夜校在“流动”,文化的种子在扎根、萌芽。胜山镇的各个村庄也自发组织常态化的文化活动,开设本村特色课程。在文化合伙人的支持下,大湾村文化礼堂引入越窑青瓷课程,教授青瓷历史知识和制瓷技艺;镇前村经常组织村民排练歌舞,村民编排的舞蹈在2024年慈溪市广场舞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接下来,胜山镇会将“周三礼堂夜校”和志愿服务、传统节日等主题活动结合起来,推出更多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丰富“我们的家园”建设载体,探索“家园乐”新路径。

2025-02-21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99867.html 1 3 乡村夜校“流动开课” 文化种子扎根发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