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建设营商环境最优市

——市政协委员为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建言献策

宁波城市风光。(唐严 摄)

记者 徐丽敏

营商环境是支撑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力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对标世界银行新评估体系,大力提升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努力做到服务最优、成本最低、效率最高,让各类主体放心投资、专心创业、安心经营。

在市政协十六届四次会议期间,举行了“建设营商环境最优市”联组专题协商交流活动。来自民建组、九三学社组、工商联组、经济一组的政协委员和特邀三组的部分港澳台侨事务顾问,在前期深入调研基础上,聚焦主题,从体制机制、重要抓手、要素保障、法治环境等多方面剖析问题,就持续优化工作机制、壮大耐心资本、加快国际化步伐、发挥园区平台优势、深化自贸区改革试点、加强项目落地和推进建设的服务保障、营造法治化一流营商环境等建言献策,助力以厚植营商“软环境”铸就发展“硬实力”。

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形成优质要素资源“引力场”

营商环境是稳定市场信心、激发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营商环境有利于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发展要素的流入与集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宁波经济以民营企业为主,整体营商环境的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相对较高。但委员们在调研中发现,政府对企业的项目服务还不够精准到位,需要以更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更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建议实施项目推进销号办结制,做到计划一个(有实施推进方案)、推进一个(有时间表,挂图作战),销号完成一个(有产出,有效益)。”为进一步加强项目落地和推进建设的服务保障,谭维定委员建议,由市政府组织开展专项督查,以“优奖劣罚”来大力推进项目建设。

谭维定委员认为,推动本土企业增资扩产,既能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又能夯实区域经济发展底座。他提出建议,把本地企业项目视同招引项目,在项目落地、科技研发、知识产权、投融资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使有前景的优秀项目能够安心“发育”。

在谭维定委员看来,提高项目审批协同性,有利于重大项目“轻车快马”跑起来。为此,建议在市级层面建立协调统筹领导小组,负责协调项目决策、政策制定、利益共享等,下设具体的协调工作小组,由区(县、市)政府牵头,属地相关部门组成,负责协调项目审批建设等具体工作;建议有关部门调研梳理建设单位申请规划审批时的难点与诉求,通过提前开展地块方案审核,市、区协同指导建设单位对建筑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协助企业解决实际诉求与规划潜在冲突点。

“为外资项目提供定制化服务和政策支持,建立集信息共享、资源整合、招才引智和对接服务为一体的全球招商网络平台,实时发布宁波招商及人才引进政策、产业机会和重点项目,以人才回归带动资金流入,推动跨境投资与交流,实现资源的高效对接和优化配置,力争把服务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市政协港澳台侨事务顾问徐祖力建议,在招引国际人才、资金、项目的同时,一方面要加快完善国际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开国际直飞航线,提升口岸通关效率;另一方面要优化涉外服务环境,在人才引进、医疗、教育、居住等方面提供更多国际化选择,进一步完善“筑巢工程”。

良法善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法治保障方面的不足,不仅影响政府、企业与劳动者的共生关系,也影响地方对外招商的信用度、美誉度。”沈颖程委员认为,宁波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总体较好,但在行政执法方面有时也存在温度不够等问题。

为此,沈颖程委员建议,优化涉企执法,加强执法规范性和必要性审查,减少非必要执法。“建议涉企执法前,考虑处罚的必要性,评估是否可以通过行政指导或整改措施解决,避免执法过度。执法中,应加强与企业沟通协商,实施‘风险预告’机制,提前通知企业即将进行的检查和审计。”他说。

为进一步提升信息公开和政务服务水平,沈颖程委员建议充分利用政企互动平台,定期反馈执法情况,提供法规政策培训,帮助企业理解并遵守,并通过大数据平台帮助企业实时跟踪合规情况,预警问题,利用智能分析降低运营风险。此外,建立“企业合规公示”平台,公开合规、环保、税务等信息,供企业和公众查询,提升信息透明度。

推出金融创新举措 增强宁波新兴产业竞争力

产业基金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支持科技创新、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中作用甚大,是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股权投资、创业投资行业发展,出台了“国九条”“创投十七条”“科创板八条”等支持政策,取得了良好成效。以基金撬动资本,以资本导入产业,以此引进一批优秀企业,基金招商已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

“创投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是支持创新创业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刘增委员深耕创投领域多年,有着超前的投资眼光。她创办的宁波燕创厚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已协助招引鞍石生物、腾迈医药等一批国内新质生产力明星项目落地宁波。

在刘增委员看来,宁波在壮大耐心资本、通过基金招商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尚未形成一定规模体量的“母—子”基金集群,在专业人才聘任、专业投资能力上面临挑战等。

刘增委员建议,把握市场周期机遇,“抄底”低估值优质项目,助力宁波实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弯道超车”。具体而言,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下大决心、集中大资源,培育耐心资本,开展逆周期的基金招商工作,“抄底”优质项目,更有希望在较短时间内推动新质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要优化政府基金、国企基金监管考核机制,让耐心资本‘大胆’投资。”她进一步补充道。

作为宁波籍香港企业家,港澳台侨事务顾问徐祖力深刻体会到外资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他在发言中指出,“在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吸引优质外资对增强宁波产业竞争力至关重要。”

徐祖力建议,谋划布局新质生产力项目,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一要深入研究全球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结合国家和省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面的重点规划方向,聚焦前沿新材料、未来智能、未来能源、空天科技、未来海洋等重点领域的细分赛道,作为外资招引的核心方向。”徐祖力说,二要利用宁波丰富的场景资源,通过提供应用场景、试点推广等服务,吸引具有国际领先技术和发展潜力的外资,并强化与本地产业的协同效应,进一步做强做大已有平台,使资金尽快转化为效益,让人才快速融入并带动本地发展。

近年来,宁波着力打造“361”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提升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抢占新兴和未来产业新赛道,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王宏宇委员认为,突出重点,统筹协调产业布局对提升产业竞争力十分重要。一是区域协同重点布局优势产业,由市经信部门牵头各区域协同,各区(县、市)分别重点打造2个至3个优势产业生态链,整合现有要素资源,谋划地域特色产业园。二是多部门协同合作加强项目谋划,由各产业主管部门与招商部门联合制定分行业的招商总体方案和指导目录,包括强链补链延链重点目标及支撑产业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

“此外,要全面深化全市统筹协调机制,按照‘2070’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提高市级对项目落地的调控能力、服务水平;加强上下联动,在项目流转、信息共享、共办活动等方面建立顺畅高效的协作机制。”王宏宇委员说。

“港口是宁波最大的资源,开放是宁波最大的优势。宁波有这么好的港口资源和产业腹地。”陆卓鋆委员赞叹道。

把最大资源与最大优势结合起来,做好港航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文章,是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的题中应有之义。陆卓鋆委员建议,引进一些香港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具有先进管理理念和服务体系的航运及相关金融服务领域的企业,同时在市场环境、政务服务、监管执法等方面争取创新突破,打造世界一流强港核心区。

持续统筹“软件”和“硬件” 营造安商兴商富商的环境

引进和利用外资是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如何打造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外商投资环境,成为联组专题协商交流活动中委员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陆卓鋆委员认为,自贸区在招引外资方面更具优势,希望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重视指导、加大落地支持,聚焦自贸区的投资便利化,吸引跨国企业在片区落地项目、增资扩产,全面推动自贸区成为外商投资的高地。

陆卓鋆委员进一步阐述,“一方面,要用足用活现有政策。以股权投资基金为例,海外资金对投资中国具有极大的兴趣和潜力,将跨国股权投资基金作为重点发展内容,在设立审批、外汇管理等方面加强服务,提供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以自贸区为平台,立足‘国内境外’的定位,吸引外商投资先进制造业、研发中心,也可鼓励本土企业设立国际化研发机构,柔性引进外国专家。”

“对外资而言,加速城市国际化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陆卓鋆委员认为,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进程,有利于打造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外商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国际企业和人才的到来。“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通过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供多语言服务和国际化的生活配套设施,吸引更多外商和国际人才。”陆卓鋆委员在发言中说,健全外商服务体系。设立专门的外商服务机构,为外商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税务指导等,帮助外商更好地融入本土市场。同时,推动文化交融。通过举办国际文化节、商贸展览等活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强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

园区作为产业承载地、企业集聚地,是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主阵地。

“以民和产业园为例,通过组建金融、财务、人力、管家四大服务中心,用心用情用力服务企业和人才,让人才‘留得住’,企业‘长得大’。从开园早期的‘保姆式’服务,到‘妈妈式’服务,再到如今的‘知心姐姐式’服务,慢慢形成‘园区一家人’,同呼吸共发展,高新区安商、兴商、富商的营商环境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张亚佩委员在发言中以民和产业园为例,分析优化园区“土壤”的重要性。

张亚佩委员认为,目前,我市小微企业园、文化产业园数量多、体量大,若能逐步将数量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这对优化宁波产业结构,注入经济发展新动能是不可小觑的力量。

张亚佩委员建议,优化营商环境,对于园区而言,可从优化资源配置和改善提升服务入手。“鼓励一些只开发房地产、不提供服务的园区,空置率较高的园区和运营成本高、综合效益不足的园区,与经验丰富、运营良好的园区管理企业和团队合作,提升园区的整体运营水平。可以探索园区开发和运营的混合所有制模式,把国有园区的资金优势与民营园区的市场化优势有机结合,最大程度促进园区平台的优化整合和活力激发。”张亚佩委员在发言中指出,“每个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他们的需求也不一样,在为企业服务时,一定要倾听企业的需求,提供企业迫切需要的有效服务,如政策咨询、项目申报、融资支持,人才招引等。”

活动中,政协委员和港澳台侨事务顾问直奔主题、直言不讳、直抒己见,为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建言献策。

优化营商环境没有完成时,优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我们将推动协商成果转化落地,为宁波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作出政协贡献。”市政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哪里营商环境好,资金就往哪里投,企业就往哪里落,人才就往哪里聚。营商环境好,产业生态就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就强。市政协将久久为功,继续发挥优势,不断深入研究探索、深化改革破解,凝聚人心力量助力建设营商环境最优市,为宁波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2025-02-20 ——市政协委员为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建言献策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99704.html 1 3 凝心聚力建设营商环境最优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