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归家盏盏灯

宁海寻亲“双子星”4年助60多个家庭团圆

2019年9月,来自山东的寻亲者合影。(受访者供图)

寻亲者送锦旗感谢赵建平(右二)、小雅(左二)等人。(受访者供图)

小雅与赵建平警官讨论寻亲事项。 (受访者供图)

“我也曾是寻亲路上的行者,深知其中的苦涩与艰难。幸运的是,彷徨时有人为我撑伞。如今,妹妹已归,家圆人聚,但这并非终点。我愿化作一把伞,为仍在寻亲路上跋涉的人遮风挡雨,正如当年他人为我所做的一切。”

元宵节前夕,一碗汤圆盛满思念,万家灯火照亮归途。在宁海县公安局寻亲工作室,爱心墙上贴满照片,照片上每一张笑脸的背后,都是一场场甜蜜的团圆。志愿者小雅与民警赵建平帮助河河(化名)与失散41年的家人重逢,献上了人间最美的团圆礼。

“寻亲是一场双向奔赴,我们只是搭桥者。”小雅说。尽管忙碌,但每当见到亲人相拥而泣的场景,她的心中便涌起欣慰与喜悦之情。下个月,又一场“团圆”已预约。她,将与赵建平一起继续行走在这条路上,点亮一盏盏归家的灯火。

记 者 王晓峰

通讯员 周国亮 娄臻

从寻亲者到“撑伞者”,“缘”来如此

小雅今年40岁,真名叫林秋霞。她的寻亲经历,只能用“缘,妙不可言”来形容。小雅的妹妹从小被寄养在别人家,后来因种种意外成为“山东户口”。多年来,他们一家一直在寻找妹妹。

2018年11月,他们找到了当年的寄养家庭,得知妹妹的大致去向,却因缺乏寻亲经验处处碰壁。机缘巧合,小雅认识了杨静——一名同样走在寻亲路上的山东女子。杨静教会了她很多东西,并指导其加入“夏津武城寻亲·浙江宁波宁海”互助群。

在群里,小雅感受到了众多寻亲者的无奈与无助。尤其是那些身处异乡的寻亲者为了省钱,住几十元钱一夜的旅馆,仅靠馒头、面包充饥,满怀希望而来,又失望而归……

“我希望为外地寻亲者跑跑腿,省去他们舟车劳顿之苦,最重要的是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小雅说,抱着帮人一把的心态,2018年11月,她与其他几位志同道合者共同成立“宁海寻亲团”。除了台州、杭州等地,寻亲团还与山东多地的寻亲组织建立联系,希望通过团队的力量帮助更多人找到失散的亲人。

2019年8月,宁海县公安局召集寻亲志愿者,在潘天寿广场组织了一次寻亲采样活动。会后,山东寻亲者“迟秀”拍下了小雅的视频并发布在朋友圈。巧合的是,小雅妹妹的同学刷到了这条视频,觉得小雅与自己的同学容貌相似,便将此事告诉了小雅妹妹。经过确认,小雅终于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妹妹。

“我很感谢当年为我撑过伞的人。”小雅向记者展示手机里珍藏的照片:2019年国庆节,失散三十余载的妹妹被全家人簇拥着,妹妹养父与自己父母的手紧紧相握。这场跨越鲁浙两地的相认,“缘”来如此。

找到亲人,小雅本该主动退群。但这番“奇幻”经历让小雅的人生再次转向。“如今轮到我为别人撑伞了。”小雅说。

从寻亲者到“撑伞者”,小雅的经历诠释了“缘”的奇妙。她的坚持,不仅是为了帮助他人,更是为了延续那份曾温暖过她的善意。她说,越是做这份“工作”,越坚信“好人有好报”。

前几年,一名安徽男子通过抖音联系她,希望帮助他73岁的奶奶“寻根”,而线索只是“宁海以南5公里左右”“家里有保姆”等模糊信息。小雅和团队从族谱入手寻找,但多次查询无果,直到在南门屠村张贴寻亲海报时,一名村干部的妻子看到后主动询问,说她家中也有族谱。事情就是这么巧,最终确认老太太的父亲正是她已故的一位长辈。

四年帮助六十多个家庭团圆

近些年点亮的一盏盏团圆灯火,皆为科技与爱心共燃的火焰。志愿者胡丹绒轻抚寻亲工作室的爱心墙感慨万千。6年来,她与小雅等志愿者曾自费组织采血活动、举办宁海寻亲会,让不少家庭破镜重圆。

“我们是民间寻亲团,仅10多名成员,平时利用休息时间做资料登记、回访与宣传,让我坚持下去的,就是看到失散亲人团圆后的那一张张笑脸。”胡丹绒也曾是一名寻亲者,找到亲人后,她做出了与小雅一样的选择。

她表示,以往寻亲难,基因比对是一大阻碍。

“血样鉴定原本只能寄给民间第三方机构,价格高且受数据库局限,比对成功率低。”胡丹绒告诉记者,宁海县公安局有一个DNA实验室,从2018年开始助力寻亲,2019年更是组织了一次寻亲采样活动。而真正的转机出现在2021年发起的“团圆行动”。从那以后,血样鉴定可以直接找公安机关,不仅免费,而且因数据库全国联网,成功率更高。

他们的对接人就是赵建平。赵建平,今年42岁,是宁海县公安局刑侦大队警务技术二级主管,DNA检验检测及法医检验鉴定业务能力强。

作为宁波唯一的公安专业寻亲工作室的“掌门人”,他手中的数据链跨越山河,通向八方。而公安实验室外,小雅等志愿者将寻亲海报贴到大街小巷。“DNA解码者”赵建平与“民间织网人”小雅相遇后,共同为寻亲人“撑伞”。

4年前,赵建平与小雅因一场寻亲采样活动结缘。“以前做这项工作,就像在迷雾里找钥匙,现在有了精准导航。”赵建平轻点鼠标,一组数据跃然屏上:4年间他们与小雅 的寻亲团合力破译了60多个家庭的“团圆密码”。

2024年3月,一则DNA比中提示让赵建平指尖微颤——晨晨(化名)的基因竟与海曙古林一对老人的基因完美契合。这对老人的血样早在2018年便被录入数据库,想寻找走失的女儿。晨晨直到养父去世后才知晓身世之谜。小雅连夜走访,确认双方心意。5天后,小村里鞭炮声阵阵,大红横幅上“欢迎女儿回家”的字样背后是多少年离别的泪痕……

这场迟到40年的重逢,不过是寻亲“双子星”赵建平和小雅闪耀的一束微光。赵建平所在的公安实验室累计受理615户家庭的寻亲申请,采集千余份血样。小雅带领的志愿者团队翻山越岭查族谱、守候凌晨的火车站、在泛黄的档案中捕捉关键信息。当一名73岁老人仅凭“桥过桥”“家有保姆”的碎片记忆寻根时,是他们从族谱里挖掘出血脉印记。

4年时间里,“宁海寻亲团”的名气越来越大,慕名而来的外省求助者络绎不绝。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寻亲团已促成近10次团圆,都是寻亲者主动找小雅求助的。

“团圆”之后的“心灵破冰”有他们

每一次血样比中的背后,是半生离散的终结,更是人生新篇的序章。“寻亲是一场双向奔赴,‘团圆’是终点,也是起点——新生活的起点,也是亲情凝结的起点。”小雅的笔记本里记满了“团圆后遗症”:有女儿因“遗弃”心结拒加亲人微信的,有养父母深夜来电诉说心中不安的,有亲生父母想用金钱补偿却适得其反的……

小雅和其他志愿者一起总结出“情感缓释法”——建议认亲双方初次见面避开敏感交流,用老照片、家乡菜等徐徐切入交流;组建“两地一家亲”微信群,让亲情在柴米油盐中自然生长。最令小雅骄傲的是去年中秋节,曾剑拔弩张的某户家庭发来视频:山东养母与宁海生母共编中国结,红绳在两双手间穿梭成同心结。

亲情不是一道单选题,而是一道加法题。小雅的妹妹对此深有感触。当年姐妹相认,起初双方明显感受到隔阂。有一年,小雅他们瞒着妹妹,全家自驾去山东,给了她一个惊喜。

“爸爸帮我扫地,妈妈做饭,几个孩子一起玩。大家热热闹闹的,很有家的感觉。”小雅的妹妹说,当时她虽未开口,但心头突然蹦出这样一句话——“钱用完还能赚,亲情更重要。”

对于寻亲双方来说,找到亲人后,又得面临“心灵破冰”这道必考题。“很多寻亲者心里憋着一口气,想问问当年家里为什么不要她?这也是人之常情嘛!”民警赵建平说,寻亲者坚强但又敏感,一旦说错话,“团圆”立马崩。志愿者的工作就是充当“心灵破冰者”,对寻亲双方进行心理开导并调整其情绪,让双方都有良好的心态去接纳“新生”的亲情。这也是他喜欢与小雅等人合作的原因所在。

寻亲者小黎(化名)几经周折后找到亲人。但她心中有道“坎”始终过不去——查询资料时,有人说她是被遗弃的。因心中有恨,她始终不愿意加亲人的微信。小雅等人知道后,及时介入化解。“我们当时就和她说,你就抱着‘多一个亲戚’的心态去接触,合不合得来只有试过才知道。”小雅说,他们同时对小黎的亲生父母进行“情感培训”,告知他们注意事项,提醒他们要用真情去弥补以前的过错,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破镜重圆。

在破碎与弥合的交界线上,“团圆”二字被赋予了超越时空的重量。小雅和赵建平这对“最佳搭档”用科技与温情,帮多个家庭续上断掉的亲情。今后,他们还将继续同更多爱心人士一起为别人“撑伞”,点亮更多寻亲者归家的灯火。

2025-02-13 宁海寻亲“双子星”4年助60多个家庭团圆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98611.html 1 3 点亮归家盏盏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