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与火之城,梦与爱交响

2月11日,中国队选手杨滨瑜(左)、阿合娜尔·阿达克(中)、韩梅在比赛后庆祝。当日,第九届亚冬会速度滑冰女子团体追逐决赛在哈尔滨举行。中国队夺得冠军。(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新华社哈尔滨2月11日电

记者 马思嘉 刘艺淳 王春燕

“尔滨”的冰,是零下三十摄氏度的严寒、屋顶上化不开的积雪、离不开的臃肿保暖服,亦是冰雪大世界的剔透梦幻、亚冬会赛场的激情飞扬、世界各地运动员的惊艳目光。

“尔滨”的火,是热情唠嗑的司机师傅、热气腾腾的东北烧烤与粘豆包、屋里穿短袖吃冰棍的温暖,更是景点与餐馆不息的人潮、亚冬健儿澎湃的热血、冰雪中盛放的滚烫梦想。

哈尔滨,曾在金属与烈焰中闪耀,也一度陷入沉寂。时隔29年,因冰雪再度火热的“尔滨”再次邂逅亚冬会——千人背雪上山、铺垫雪场赛道的场景再不可见,中国代表团在“东方小巴黎”创下亚冬会历史最佳战绩,亚洲运动员跨越经纬与温差,在此谱写同一个冰雪梦。

冰城火热

第九届亚冬会,邂逅首个非遗中国年。

哈尔滨中央大街上,张灯结彩、游人如织,卡通形象的东北虎“滨滨”与“妮妮”传递热情的欢迎,会徽“超越”则澎湃着在冰上奋力冲刺的勇气与力量。

矗立百年的索菲亚大教堂外,鸽群盘旋飞舞、雪粉簌簌而下,游客化身“魔法公主”拍照打卡;文创商店中,人们感叹这座新兴旅游城市的巧思,将承载亚冬会与“尔滨”共同记忆的冰箱贴收入囊中;主媒体中心外,取自松花江的冰晶莹纯净,被精心雕凿成从事滑雪等运动的东北虎形象,彰显冰城的独特文化底蕴。

初次来中国,彼得·约瑟夫·格罗斯克洛斯被哈尔滨深深吸引。“这里是真冷,但正因为这样,这座城市才有独特的文化,并且充满了活力。我特别喜欢这里的建筑,还有那些冰雕,太美了!”

首次代表菲律宾参加亚冬会短道速滑项目,这名17岁的小伙享受比赛的刺激,更惊叹于现场观众的热情。“我也参加过一些世界杯比赛,但观众氛围远不如这里。我能感觉到短道速滑项目在中国非常受欢迎,满场呐喊声给了我非常棒的参赛体验!”

这里的孩子很多是“溜野冰”长大的,记者接触到的哈尔滨出租车司机都对短道速滑表现出巨大热情——“喜欢林孝埈,小伙特别有冲劲!”“范可新不错,能吃苦,敢拼!”“我们这儿孩子都是从小就学滑冰,我最喜欢王濛,霸气!”

冰雪同梦,亚洲同心。冰雪大世界内,冰雕还原了历届亚冬会举办地标志性场馆,亚奥理事会成员国家和地区的标志性景观也以冰雪形式呈现,让每一名参赛选手和官员感到宾至如归。

极寒的冰,火热的心,这就是“尔滨”。

梦想滚烫

冰刀锋利,冰面冷冽。恣意飞扬的身姿,包裹着血泪与伤病锤炼出的不屈灵魂。

亚冬会短道速滑场馆内,中国运动员的每一次摔倒,都让观众的心提到嗓子眼;每一次奋力超越,则会让全场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第一个比赛日,31岁的老将范可新奋力超越、将最后一棒交给林孝埈,混合采访区所有中国记者一同欢呼。太想为中国队拿下这枚首金,林孝埈奋力冲刺,未能注意到冰面上的标志块,摔倒错失奖牌,不少记者扼腕:“他们这么努力,值得这枚奖牌,太遗憾了!”在之后的男子500米决赛中,林孝埈顶住压力、外道超越韩国选手,终于拿下首块金牌,许多观众和记者热泪盈眶,林孝埈本人也和教练相拥而泣——和女队在3000米接力中力压韩国队夺金后的泪水一样,这是胜利后如释重负的泪光。

在赛前接受采访时,范可新坦言,随着年龄增长,每次训练和伤病后的恢复愈发艰难,是年轻队员给予她继续前行的力量。七台河市那间七平方米的铁皮房里,那个一双冰鞋都买不起、在室外训练中吃尽了苦的小姑娘,历尽千帆,已成长为中国短道速滑队的“定海神针”。

全部比赛结束后,林孝埈才透露,在去年11月的世巡赛中,他左肩受伤,本该接受手术,但还是选择在亚冬会赛场与队友并肩一搏。

老将拼搏,新星闪耀,北京冬奥会在全国掀起冰雪运动热潮,将中国冬季项目推向历史新高。截至10日晚,本届亚冬会中国队金牌总数达到21枚,创下历届亚冬会参赛最好成绩。

跨越经纬与温差,放眼亚洲无冰无雪之地,冰雪梦亦火热滚烫。

为了在本届亚冬会取得突破,泰国短道速滑队在唯一一块国际标准冰场苦练,有些队员甚至哭着完成训练;中国香港选手朱定文兼报了短道速滑与速度滑冰共八个小项,在两座场馆极限辗转,只为让香港更多人关注并参与冰雪运动;卡塔尔唯一一名短道速滑运动员穆罕默德·阿卜杜拉在开赛后跌跌撞撞入场,很快被强大对手“套圈”,中途还不慎摔倒,但这笨拙的表现,恰预示着冰雪梦在沙漠国家的启航……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尔滨”,将见证更多梦想因热爱而成真的故事。

2025-02-12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98496.html 1 3 冰与火之城,梦与爱交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