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仇龙杰
2025年1月,一辆橙色的罗城文旅双层观光巴士悄然驶上宁波街头,市民惊喜地发现,阔别六年的双层公交以文旅专线的身份回归。
这,更是激起了市民对双层巴士的无限憧憬,他们或在宁波民生e点通群众留言板上发帖,或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吐露自己的心声。
这些心声背后,是市民对双层巴士功能的双重期待:既想让它成为串联景区的“流动观景长廊”,又希望其能续写和城市的漫长故事……
通勤到观光:
铺展城市时空的特殊叙事
1997年6月,宁波第一辆双层巴士15路从汽车东站驶出,途经百丈路、中山路等主干道。市民争相乘坐,并更喜欢登上第二层,“用更高的视角看宁波”成为城市新时尚。
此后,12路、19路、666路等双层线路巴士相继开通,车厢内“柴油味与摇晃感”的记忆,与20世纪90年代宁波城市骨架的扩张同步生长——12路从望春延伸至潘火高架桥,串联起老城区与新兴居住区;666路则见证鄞州南部区块从郊区到商务区的蜕变。
2018年至2019年,随着新能源政策推进,12路、666路双层巴士陆续“退役”。市民在社交媒体上自发发起“告别打卡”,有人专程带子女体验最后一趟双层车,有人拍摄车厢内斑驳的座椅,将车票收藏进家庭相册。
而今,罗城文旅双层观光巴士以纯电动车的摩登形态重现街头,线路串联长春门文化公园、望京门遗址等景点,用文旅基因续写双层巴士的使命——从“通勤工具”到“城市文化导览员”,折射出宁波从功能型城市向人文型都市的转型。
凝视与共鸣:
承载“我”和城市的故事
这场由双层巴士“重出江湖”引发集体“回忆杀”的背后,是宁波人与双层巴士共同编织的近三十年城市发展史的缩影——
从1997年首辆双层巴士开通时的万人空巷,到2019年最后一辆老式双层车退役时的集体告别,再到今日文旅巴士的焕新登场,这不仅是交通工具的迭代,更是一代代宁波人对城市变迁的集体凝视与情感共鸣。
这凝视,首先来自双层巴士的二层前排座位。这里曾是宁波人心中公众的最佳“流动观景台”。市民陈先生回忆:“1998年第一次坐19路,趴在二层第一排座位前的栏杆上看中山路的梧桐树荫,感觉整条街都是我的。”
这共鸣,来自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互动。12路司机鲁佳鹏师傅的记事本里,记录着无数温情片段:雨天为乘客准备了塑料袋、一次性雨衣、雨伞,车上还备有充电宝、地图、针线包等物件。考虑到有些乘客没带零钱,他特意在车内设了零钱包,方便乘客兑换。
在他的记忆深处,一直珍藏着与一位腿脚不便老人的往事,那时的他们,经常在海曙区灵桥路的濠河站相遇。
“每次上车,我都会上前搀扶,说几句暖心话。后来,这位老先生宁愿多等一会儿,也要坐我的车。”鲁师傅说,2018年12路双层巴士退役那天,许多老乘客专程赶来告别,有人拍摄了视频发给他,还有人写下感谢信,表达对这条线路的不舍。
这些记忆在罗城文旅双层观光巴士上得到回响。
市民李女士告诉记者:“我家本子里还夹着泛黄的15路老车票,以前坐双层车去灵桥买布料,现在带孙子看古城墙,同一款车装着两代人的宁波印象。”
车厢内,导游讲解着罗城六门的历史,车窗外的天际线已从低矮民居变为摩天大楼,但透过双层巴士的独特视角,新城与旧迹在光影中重叠,恰如城市发展的隐喻。
消失与重生:
城市更新浪潮下的交通迭代
双层巴士的“退役—回归”曲线,暗合宁波城市更新的逻辑。2018年,12路双层车被纯电动单层车替代,表面是“新能源迭代”,深层次则是城市空间集约化与出行方式多元化的必然;而2025年罗城文旅双层观光巴士的定位,则是对公共交通文化属性的重新发掘——它不再追求运输效率,而是以“慢行观光”重构人与城市的关系。
这种转变早有端倪。2019年666路双层巴士“退役”时,市公交集团公司曾收到市民提出“保留一辆车作博物馆展车”的建议;如今,罗城文旅双层观光巴士配备专业讲解、两日通票和预约制服务,既是回应公众期待,亦是对“公交+文旅”模式的创新探索。正如城市规划专家所言:“当交通工具成为文化符号,它便超越了实用功能,成为城市精神的载体。”
这样的载体在将来会更丰富。面对市民呼声,市公交集团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他们将结合客流密度、道路承载力和文旅融合趋势,对双层巴士布局进行科学研判。
“公共交通既要满足效率需求,也要传递城市温度。”
短暂与永恒:
在流动中凝固时光
从1997年到2025年,28年间,宁波双层巴士去而复返,恰是城市从工业化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缩影。那些消失在街角的柴油引擎声,与今日罗城文旅双层观光巴士的静谧电机音,共同谱写着宁波人对城市的热爱与守望。
当现在的孩子趴在上层车窗玻璃前数着古城门时,他们或许不会知道,这辆车的“前世”也曾这样载着父辈的童年和青春驶过中山路的梧桐树下,而它的“今生”与“后世”将继续在流动中联结这份跨越时空的情感,继续铺展开属于宁波城与宁波人最动人的城市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