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电诈不法分子盯上未成年人

寒假里家长监护不可缺位

记 者 王晓峰

通讯员 何嘉莹 周子斐 顾蔚

“今年春节假期,涉娃电诈案例不少,而且就是‘换汤不换药’的那几类。”宁波公安相关负责人说,这些骗局在成年人看来没有一点“技术含量”,但骗子用来“拿捏”涉世未深的孩子绰绰有余。

正月初三,鄞州区就发生过这样一起电诈警情。小丽(化名)比较喜欢某明星,此前在一粉丝群里添加了一名“同道”好友。谁想到这个看似平常的举动,竟为之后的上当受骗埋下了伏笔。

原来小丽在春节假期刷朋友圈时,看到了这名微信好友发布了一条极具诱惑性的信息——扫码就能领取188元红包。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她扫码进入一个陌生页面。紧接着,页面提示她需要继续扫码,再添加一个QQ号后才能领取红包。小丽一步一步地按照对方的要求操作。

添加QQ号后,对方很快就通过QQ电话联系上了小丽。在电话那头,对方用焦急的语气说,由于小丽是未成年人,她的扫码操作导致公司账户被冻结了。情况十分紧急,需要小丽拿她父母亲的手机来操作才能解锁被冻结的账户,否则公司将面临严重损失。

涉世未深的小丽听后,内心充满了愧疚与不安,急忙跑去拿了母亲的手机。之后,在对方的步步诱导下,小丽将母亲手机上收到的微店代付款验证码毫无保留地告诉了对方。她还天真地以为自己是在帮忙解决问题。殊不知对方利用这些验证码,从她母亲的银行卡里转走了7.8万元。

直到她父母发现银行账户资金异常,查看交易记录后才惊觉大事不妙,赶忙报警。

反诈民警指出,针对未成年人的电信网络诈骗主要有五种:

一是游戏交易诈骗。骗子通常宣称赠送“游戏皮肤”或者“游戏装备”,等孩子上钩后,就会以激活费、认证费、验证费等名目,诱导孩子用家长手机进行转账操作。

二是红包返利“杀鱼盘”。骗子通过短视频网站、聊天工具等发布红包返利的虚假信息,诱骗未成年人入群,随后以手续费、转账费、红包费等名义进行诈骗。

三是“防沉迷”骗钱财。骗子以“解除游戏防沉迷限制”为由,通过屏幕共享等手法欺骗未成年人,让其拿父母的手机进行转账。

四是追星诈骗。不法分子经常以“追星”等为诱饵,忽悠涉世未深的孩子,同时又冒充公检法人员或律师吓唬孩子,最后冒充民警上场教操作,让其使用父母手机操作,从而转移钱财。

五是购买、赠送“盲盒”或者“谷子”类东西。骗子会编造理由,“赠送”孩子喜欢的限量实体卡片或者玩具等,诱骗孩子转账。

对此,民警提醒孩子:不要轻信网络上故意搭讪的陌生人,也不要轻易添加陌生人为好友,如被拉入陌生群应立即退群;玩手机时,不要随意进行转账充值等操作,不与陌生人私下交易;不要轻信“免费领取”“大额返利”等说辞,尤其是当对方提到转账时需提高警惕,及时告知父母以防受骗。此外,家长在寒假里对孩子的监护不应缺位,如发现孩子有异常行为需及时过问,如遭遇诈骗应及时报警。

2025-02-07 春节假期电诈不法分子盯上未成年人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97865.html 1 3 寒假里家长监护不可缺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