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顾佳诚 劳超杰
2024年,余姚深入实施省三个“一号工程”和“十项重大工程”,持续深化“赛马争先”抓落实,深入开展政府系统“赶超计划”“示范行动”“强基工程”,迎难而上、砥砺向前,现代化美好活力“最名邑”建设取得新进展。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80亿元、增长6%左右,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7.7亿元、增长3.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7.9万元、5.1万元。
2024年,余姚交出闪亮“答卷”
城市名片上的“新头衔”
创建成为国家级“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
获评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
全国“教育两县”创建通过省级评估
第15次荣登“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
入选省深化农村“三位一体”改革实施县、全国“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重点县”
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
创建成为省首批县级水网先行区
获评全国“2024营商环境十佳县(市)”
“N个第一”
“甬有碧水”考核连续三年蝉联宁波各区(县、市)第一
首次捧得“浙江制造天工鼎”
智能物联、高端新材料两大“415X”产业核心区营收增速均居全省核心区首位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7%,增速居宁波各区(县、市)第一
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综合发展指数增速连续两年居宁波各区(县、市)第一
宁波市级以上研发机构新增数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均居宁波各区(县、市)首位
新增数字经济核心企业39家、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国家示范企业3家、省未来工厂试点2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增长19.3%,均居宁波各区(县、市)首位
智能光电小镇创建成为省首批示范型数字经济产业园
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品字标浙江制造”企业20家,数量均居宁波各区(县、市)首位
全国首家县域文物考古服务中心组建成立
建立网格事件研判预警、分级交办、闭环处置、长效管理机制,疑难复杂事件化解率居宁波各区(县、市)第一
“五大成果”
(一)以拼劲增后劲,产业实力稳步壮大
土地经营权集中流转率从65%提升至75%
粮食产量超18万吨
开工亿元以上工业投资项目40个
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人工智能产业增加值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30家
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112家
预计实现进出口总额1090亿元,增长13%
(二)以效益提效能,动能活力持续激发
建成投用浙江万里学院余姚创新研究院
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55家、总数突破1000家
预计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升至3.7%
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数量实现翻倍增长
签约落地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
(三)以协同促协调,城乡品质提档升级
改造老旧小区55万平方米、城中村119万平方米
新建绿道41公里、口袋公园10个,光影艺术工程覆盖“三江六岸”30公里
陶家路江排涝枢纽及供水工程通水验收,杭甬高速复线二期全线贯通,梁周线高架一期等项目加快推进
打通“断头路”5条,改造拥堵路口3个
创建省级现代化美丽城镇示范镇5个、美丽宜居示范村3个、未来乡村5个
空气质量连续五年达到国家Ⅱ级标准
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五年实现提升
(四)以民生聚民心,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基本医疗保险、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公积金缴纳人数分别净增3.2万、1.2万、1.2万
新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5075套(间)
新增城镇就业3.3万人
余姚市托育综合服务中心投入使用
新(改、扩)建学校7所、创建省现代化学校9所
优质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从62%提升至75%,普高招生录取比例从56%提升至68%
基层卫生人才“县聘乡用”“乡聘村用”改革成为省级试点
梨洲文献馆、少儿图书馆投入使用
阳明文化、河姆渡文化入选现象级省域文化标识
站队一体应急消防体系建设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
(五)以作风强作为,自身建设有力加强
建成投用企业综合服务中心,235个民生高频事项实现“一站式”办理
余姚市属国企资产、营收分别同口径增长22%、15.6%
蝉联“法治浙江”“法治宁波”建设优秀单位
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97件、政协委员提案266件
2025年,余姚这样干
余姚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能源和环境指标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重点抓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
全面深化改革
激发区域发展新动能
抢抓上级政策战略机遇
向上争取专项债4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10亿元以上
持续深化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等28项省级以上改革试点
加快构建“一主一副五片区、两廊三带融山海”的空间体系
高质量编制“十五五”规划
充分激发市场经营主体活力
全年兑现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减税降费退税资金60亿元以上
拓展“高效办成一件事”应用场景
持续破除经营主体市场准入壁垒
加快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示范县
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提升资源要素配置效益
力争供应建设用地5300亩以上
加大工业用地二次开发力度,力争规上工业企业亩均增加值增长5%
力争激活利用农房400宗,消化“批而未供”土地4300亩、“供而未用”土地1100亩以上
力争制造业贷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分别增长9%、12%以上
(二)
发展新质生产力
厚植产业强市新优势
强化创新引领
奋力夺取省“科技创新鼎”,高质量建成国家创新型县(市)
新增博士创新站6家、宁波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30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发明专利1000件以上
力争新入选宁波市级以上人才工程45个,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5万人
持续完善全生命周期的青创服务体系,加快打造近悦远来的“青创最名邑”
强化链式集聚
布局生物医药、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
加快打造成为全国先进制造业核心零部件配套集成基地
力争高端新材料、智能物联、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产值分别达到350亿元、580亿元、700亿元
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10家
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10家以上
强化融合发展
实施服务业提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力争全年招引落地亿元以上服务业项目3个
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
开展数字化改造“三个全覆盖”行动
力争规上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
(三)
扩大有效投资
培育市场拓展新空间
积极培育消费新场景
实施新一轮汽车、家电等消费激励政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
争创省级夜间经济样板城市
力争旅游总收入增长7%以上
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
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200个以上
新建海外仓3个,新增宁波市级以上出口名牌5个、品牌独立站2个
新增省级内外贸一体化“领跑者”企业5家以上
持续促进投资内生增长
推动总投资307亿元的65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
落地10亿元以上先进制造业项目10个
推进高品质住区建设,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8%
(四)
推动城乡融合
绽放品质宜居新魅力
内外兼修扮靓城市
集中力量打造北部融湾新城,开工建设浙江万里学院余姚校区、融湾新城商务区一期等重点项目
加快黄山未来社区、古路头等重点区块建设
促进龙泉山、府前路、武胜门“一山两街区”活力复兴
力争完成老旧小区改造44万平方米、城中村改造86万平方米
建设口袋公园6个、绿道12公里
创建未来社区5个、省级城乡风貌样板区1个以上
全域建设和美乡村
奋力夺取省“神农鼎”
培育亿元以上全产业链5条
培育宁波市级以上示范性经营主体10家、农创客300人以上
争创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质强能试点县
打造省级现代化未来乡村片区2个,和美乡村覆盖率达到60%以上
系统提升基础设施
全力争取市域(郊)铁路11号线、杭甬高速扩容等项目取得进展
开工建设G228国道余姚段南段等项目,建成投用荷梁线一期等重点工程
新增城区公共停车位1000个、新(改)建农村网络公路10公里
实现北排二通道—青山港、奖嘉隆江整治工程通水投运
扩面天然气管线20公里,新建5G基站470个以上
(五)
推进生态立市
绘就美丽余姚新画卷
狠抓污染防治攻坚
新增市政污水管网20公里,全力夺
取“大禹鼎”
力争PM2.5平均浓度低于28微克/立方米
力争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达到88%
促进绿色转型升级
实施重大节能改造项目18个
新增三星级绿色工厂55家
更新新能源城市公交车20辆,新增公共充电桩350个以上
推动生态价值转化
探索构建碳汇潜力评估与碳计量监测体系
完成废弃矿山治理19个,实施森林质量提升5000亩以上
加快南黄、东岗山等重点区块开发,打造独具辨识度的四明山生态IP
(六)
增进民生福祉
实现共同富裕新成果
多层次促进增收致富
完善“名邦乐业”就业服务体系
新增城镇就业2.4万人、创业实体1.5万家以上
力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村占比达到75%
多维度强化社会保障
不断扩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常住人口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
健全老年助餐服务体系,完善多元托育服务布局
完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3980套(间)以上
多领域提质公共服务
加快推进双河学校新建、长安小学扩建等项目,新增省现代化学校6所
优质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0%以上,普高录取比例达到75%左右
支持余姚市人民医院建设“医学高峰”
加快余姚市第四人民医院、朗霞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隐镇卫生院等项目进度
多场景繁荣文化事业
加快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启动区、王阳明纪念馆等项目建设
提升余姚大剧院文化演出质量,力争“一场两馆”开工建设
力争规上文化企业突破100家
(七)
统筹发展安全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
绷紧安全生产之弦
深化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
建设城市安全运行中心
完善防汛防台抗旱工作体系
扛牢风险防范之责
持续做好房地产风险化解
开展食品小作坊整治、药品安全治理“五大行动”
完成第四中心粮库主体工程建设
汇聚多元共治之力
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
推进大部门大警种制改革
打造“阿拉一起来”基层治理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