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沈之蓥 张 弛
通讯员 张 露 周 旦
本文图片由沈之蓥摄
前晚,寒意袭来,江北区洪塘街道的孙家菜市场内却暖意浓浓。当天,社区居委会、菜市场管理方、经营户共同张罗了一次聚餐作为提前的年夜饭——5张铺着红布的大圆桌在菜市场一字排开,50多人欢聚一堂,共迎新春佳节。
这可能是宁波最新鲜、最有味道的一顿“年夜饭”:食材由菜市场31个经营户提供;大厨是菜市场的“00后”网红厨师;来吃团圆饭的除了经营户及其家人,还有社区志愿者、外卖小哥……
一顿盼了好几年的“年夜饭”
孙家菜市场位于洪塘街道江畔社区,31个经营户服务周边4个社区、数万居民。虽然彼此早已熟识,可菜市场开业7年来,经营户们还是第一次坐在一起,共吃“年夜饭”。
这顿“年夜饭”,卖菜的刘静提供了莲藕、山药、包心菜。水果摊主陈昌云的蜜橘是必备的水果。“我的蜜橘叫‘蜜蜜甜’,是我自己取的名字,希望我们的生活都像橘子一样甜!”他笑着说。
杨雪萍的鲜面摊为这顿“年夜饭”提供了春卷和灰汁团。她说,大家凑在一起,开心!
卖鱼的张松皊提供了水库鱼。能在菜市场办“年夜饭”,他直呼“高兴”!张松皊是菜市场的第一批经营户。他说,办年夜饭的念头已有两年了,直到去年下半年,菜市场里开起了“乐小馆”并推出代炒业务后,才决定付诸实践。
作为江北区首家提供代炒服务的菜市场店铺,“乐小馆”的三个“00后”厨师中,两名曾在石浦大酒店当过厨师。之后,“乐小馆”迅速走红的报道,还上了甬派。
菜市场有食材,又有现成的大厨,一切水到渠成。这个菜市场汇聚了五湖四海的人,浙江、山东、安徽、江苏……为了照顾大家的口味,厨师们拟定了一份菜单:葱油红膏蟹、素烧鹅、白斩鸡、泡椒牛蛙……共计6道凉菜、12道热菜、2道点心和2个果盘。
晚上6点,“年夜饭”准时开席。“新年快乐!”五桌人共同举杯,庆祝新年,脸上洋溢的是发自内心的笑。席间,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讲着家长里短。
就连赶来买菜的市民也被温暖的氛围感染。“好棒!很有亲切感,我们这个菜市场很好。”家住姚江湾天源小区的黄女士说。
一群有梦想的人
拥有31个经营户的孙家菜市场,论规模,在宁波只能算中等。但是,这是一个有梦想的菜市场。
37岁的四川人刘静,几年前还在宁波的一家服装厂打工。因为父母从商,她从小就想做个自由的小老板。有一次,她老公来孙家菜市场看望朋友,说这里很干净,而且周边小区不少,于是刘静有了主意:来菜市场卖菜。
刘静说,尽管卖菜很辛苦,但相比进厂打工,收入要多一些,她也有更多的时间陪伴两个孩子。
38岁的张松皊来自江苏连云港,跟鱼打了20多年交道。16岁出门闯荡,给人抓鱼谋生,他做梦都想拥有属于自己的鱼档。直到31岁,他在孙家菜市场梦想成真。如今,他专做水库鱼生意,在业界小有名气。
53岁的“菜场画家”张莺最近在宁波走红。当了30年全职妈妈,张莺的生活基本就是照顾家庭,2018年,机缘巧合,她看到手机里的画画教学直播,数十年对绘画艺术的渴望之情一下子喷涌而出,于是开始跟着视频自主学习绘画。卖海鲜干货之余,张莺心里总想着画画。“我就问能不能在菜市场画画,没想到他们挺支持我的。”张莺说,得到同意后,她就把“画室”搬到了菜市场。张莺画画的场景,被菜市场负责人发到朋友圈后,来采访的媒体一拨又一拨……
“一边卖菜一边画画,兼顾生活和热爱,每天都很充实,感觉生活更有意义了。”张莺说,“我还梦想举办个人画展,给孩子树一个榜样。”
一个有温度的菜市场
孙家菜市场的一角,有一家裁缝铺,是残疾人夫妻金锦良、廖三莲开的。金锦良7岁时患骨髓炎,腿脚不便,两年前腿疼得厉害,便做了截肢手术。廖三莲因为小儿麻痹症,需要用一只手扶着一条腿才能走路,5年前做了手术,走路终于不用一只手扶腿了。
廖三莲1998年从湖南老家嫁到宁波洪塘,在庄桥一家制衣厂工作,一干就是20多年。平时社区居民想缝补衣服、改裤边等,都会找她帮忙。2024年春节,廖三莲像往年一样,到江畔社区领取节日福利。她随口问了一句:“我能找个地方,摆台缝纫机,给居民缝缝补补,补贴点家用吗?”这件事被社区工作人员记在了心上,大家开始帮她寻找人流量大、交通便利的铺子。于是,有了孙家菜市场一角的“廖大姐裁缝铺”。考虑到这对夫妻的难处,菜市场还给他们免去了店铺租金。
裁缝铺开张后,廖三莲在菜市场、制衣厂两头跑,一天打两份工。有时离开得晚,菜市场负责人、保安都会贴心地为她“留门”。“廖大姐裁缝铺”让廖三莲多了一份工作,多了一项收入,也让金锦良走出家门,走进社区、融入社会。“虽然我俩走得不稳,走得不快,但是有这么多人帮我们,相信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廖三莲说。
看着热闹的菜市场,江畔社区党委书记洪波轻声对记者感叹,孙家菜市场里的温情,就像一团火,不仅照亮市场里的每一个人,还感染着每一个来到这里的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