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民城市人民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期,也是推进房地产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再到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住房”再次被提到了重要位置。
2025年,宁波如何坚持中央关于“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的政策导向?如何按照部委要求,瞄准住房和房地产、城市建设、建筑业三大领域改革重点,创新求破?如何贯彻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有关目标、要求,推动宁波住房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
中心城区实施城中村改造,惠及2.6万户,余慈和宁象地区要抓紧谋划推进一批城中村改造项目;新推出“好房子”20万平方米以上;新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3万套(间);
新建未来社区50个,累计建设数量覆盖全市城镇社区的50%以上;基本建成邵家渡大桥……
前日,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会议召开。
新一年,新目标。2025年,宁波将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深化重大项目谋划,推动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系统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着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充分发挥住房城乡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以务实行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不妨选取几个关键词,对新一年宁波争当城市“四好生”,进行全面解读。
撰文 冯瑄 廖鑫
市住建局供图
1
住房消费
今年,大力提振消费被列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头等大事。其中,住房消费是重点。2025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大力提振住房消费。
宁波怎么干?“我们将聚焦合理控制增量、优化调整存量、着力提高质量,在扩需求、优供给、抓促销、畅循环等方面攻坚发力。”市住建局有关负责人说。
如宁波要迭代深化城中村改造,抢抓城中村改造扩围和专项借款政策扩面机遇,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满足多元安置需求,中心城区实施改造,惠及2.6万户,余慈和宁象地区要抓紧谋划推进一批城中村改造项目。
再如,要全域推动房票政策贯通落地,加速国有和集体征收储备项目落地,加快房票发放和购房转化,有效满足被征迁群体住房消费需求。提升住房消费热度,优化“卖旧买新”“卖小买大”等政策,推动住房公积金制度向职业劳动者广覆盖,持续激发住房消费活力。
2
“好房子”
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深化“好房子”建设全国试点,推进高品质住区建设,更好满足刚性和改善型住房需求。
按照计划,宁波将推动高品质住区建设试点扩面,新推出“好房子”20万平方米以上,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保障房也要做‘好房子’”。这一点,宁波将瞄准“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多层次住房保障,打造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重要标志性成果。
具体做法上,“软硬兼施”。
硬件上,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新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3万套(间),加速4532套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建设实施和配售运营,切实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租住问题。聚焦城市运行一线人员,以常住地提供住房保障公共服务为导向,逐步向10个重点行业一线岗位人员和其他非本地户籍人群扩面延伸。
软件上,提升保障性住房管理服务,鼓励支持专业化规模化机构参与保障性住房运营管理,推进住房保障信用体系建设,提高保障性住房运营和监管能力。
3
“城市更新”
作为全国城市更新试点,宁波如何继续为全国“打样”?
“我们将加快建设一批高质量、高效益的项目,补齐城市功能短板,提升城市品质和能级。”这位负责人说。
“无体检,不更新”。宁波将加快推进《宁波市城市更新条例》立法,完善并发布城市更新专项规划,推动全域73个街道城市体检全覆盖,全面深化55个先行片区策划,落实专项规划—片区策划—更新项目的传导路径,推进丁家湾、月塘东、蛟川、宁南、大碶老城、洪塘等一批先行片区更新提质,加快249个城市更新项目焕新见效。
未来社区建设锚定全域。托稳“一老一小”,不断完善社区公共服务,新建未来社区50个,打造各类场景300个以上,累计建设数量覆盖全市城镇社区的50%以上。
老旧小区改造有序推进。一方面,确保2000年底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应改尽改”;另一方面,提高老旧小区管理服务水平,到年底全市住宅小区专业物业服务覆盖率95%以上。
拆改的同时,还要留住城市记忆。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推动奉化西街南大路、海曙秀水街、江北天主教堂外马路三个历史文化街区和海曙前虞村、崔岙村及象山溪里方村、儒雅洋村、东陈村、樟岙村六个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修编及批复,加快推进宁波罗城、余姚阳明古镇等提升保护。
和美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要加快和美城乡建设,全域提升城乡风貌品质,累计建成省级城乡风貌样板区54个以上,建成现代化美丽城镇40个以上,启动建设彰显浙派民居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10个,实施农房改造2.25万栋,推动80个建制村管线序化。
城市道路建设是百姓关注热点。今年将加速推进环城南路东延一期、世纪大道南延一期工程,基本建成邵家渡大桥,新建成快速路13.6公里,贯通“断头路”30条,拓宽“瓶颈路”3条。
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宁波将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万个以上,推动重点公共停车场便捷支付全覆盖,治理70座桥梁“桥头跳车”、提升112条道路照明质量,确保照明设施完好率98%以上。
4
新能源化
新能源化,是宁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三大方向之一。
2025年,宁波建筑业将全力向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
以城市新能源化转型为牵引,推动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增长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加快建筑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应用,新建建筑光伏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推动既有房屋建筑屋顶光伏“应装尽装”,建筑屋顶光伏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力争到6%。
“我们将全力争取国家第二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以智能建造引领建造方式改革,持续擦亮宁波建筑业品牌。”市住建局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将打造建筑业四大产业集群,新增建筑业关联“专精特新”企业10家以上。
5
“两新”
“两新”是扩内需、惠民生的关键之举。
如何扎实推进,有效落地?宁波将分类推进安全设备、环保设备、惠民设备和新能源设备更新改造——
推进建筑领域充电桩、新能源汽车配套基础设施等建设,深化预拌混凝土车辆新能源化试点,鼓励和引导施工企业更新老化磨损严重、技术落后的施工机械;
要加快老旧电梯更新,安排开展业主意见征询、安全评估,力争15年以上的电梯全部申请超长期特别国债,努力实现20年以上电梯“应更新尽更新”,推进15年至20年电梯“愿更新尽更新”。
要持续推进家装“厨卫焕新”,争取扩大补贴资金规模,扩围家装材料物品补贴品类,积极引导城镇老旧小区居民住房厨房、卫生间等进行装修改造,让百姓有更多获得感。
6
“关键一招”
改革,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
瞄准这“关键一招”,宁波将在数智赋能、体系重构、流程再造、制度重塑等多个维度,着力实现“整体智治”。
如着力打造一批韧性城市数智化应用场景,推动一批安全韧性智慧住区和数字家庭建设试点,扶持一批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和重点产业企业,构建智能高效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未来社区数智化平台覆盖全市城镇社区的50%以上,以数智化提升城市安全韧性。
再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优化项目开工、竣工验收和移交接管全流程增值服务,稳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联合验收,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持续推动水电气网外线施工联合审批改革,加快实现水电气网报装“一站式咨询、一门式服务、一窗式审批”全覆盖。
区域视点
市市政设施中心:
治理城市“小空间” 打造宜居“惠民路”
该中心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推动城市微更新,开展城市小微空间治理,实施人行道惠民三年行动。三年来,净化提升人行道470余条,倾力打造了一批“最美上学路”“放心菜市路”“暖心健康路”“温暖回家路”等“七彩惠民路”,惠及学校、医院、菜市场、社区等200余处,全域提升城市步行环境品质,将城市人行道打造成深受市民欢迎的暖心路、幸福路。
聚焦市民“行走难”问题,系统性开展城市人行道治理,推动实现步行环境更安全、步行空间更宽敞、步行体验更舒适,全市净化人行道410余公里,整治通行矛盾6万余处。
聚焦中小学校、社区、医院、菜市场、轨道交通站点、商场超市、综合写字楼七类人群步行密集区域,打造人行道“七彩惠民路”,通过人行道小改造带动城市生活大转变。
如聚焦中小学上下学高峰出行矛盾,精心打造“最美上学路”。已覆盖全市160余所幼儿园和中小学校。聚焦综合性大医院、老旧社区周边人行道的特殊群体通行问题,以优化通行功能为首要目标,有效改善14所医院门口步行环境;聚焦菜市场、轨道交通站点等通行矛盾集中路段,提升“硬”环境,“七彩惠民路”已成为我市基层治理的文明品牌。
接下来,将以小微空间全国试点为重要载体,高品质打造“七彩惠民路”60条,实施桥下空间、边角地等整治提升12处,建设一批宁波特色示范“微场景”,将宁波城市“小空间”治理工作打造成全国城市基层治理品牌。
镇海区住房和建设交通局:
聚焦城中村改造 全力提升更新质效
城中村改造关系民生,更关系城市住房建设的高质量发展。2021年以来,镇海区累计改造2万户、450万平方米。
该局坚持规划引领。充分结合镇海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划定31个改造片区,改造面积210万平方米,按照拆除新建、整治提升、拆整结合分类改造,推动资源重组、功能重塑、空间重构、产业重整、环境重生。
按照“早着手、早谋划”工作思路,重点聚焦涉及拆迁、安置房建设及非住宅货币化安置的改造项目,统筹建立规划库、储备库、年度建设库“三个项目库”,全年成功申报两批共计9个专项借款项目,获国开行授信额度85.88亿元。建立联合审查机制,实现申报项目一次性通过上级审查。
去年,该局聚焦改造升级,突出更新成效。
服务重大平台加快落地。抢抓大学区块建设契机,推动实施甬江北岸的清水浦村、勤勇村及码头、砂场、企业的整体拆迁,仅用6个月实现地块核心区域清零,整合土地3000亩,保障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建设。
服务新质产业“腾笼换鸟”。引导城区内零散工业企业向园区聚集,实现“一镇一园一特色”,全区近五年已清退低端产业70余家,建成8家省级生产制造类小微企业园,集聚企业327家。
服务人居品质提档升级。以未来社区建设为抓手,加大优质城镇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累计建成高品质安置房1.79万套,1.6万余名村民搬入新居。
北仑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创新住房保障赋能临港产业
近年来,北仑聚焦打造“青年理想之城”,逐步建立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青年公寓、人才安居专用房为主体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让新市民“留得下、住得好”,从“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转型升级。
通过长期探索实践,北仑在租赁及购房两方面逐步完善不同梯度保障,以满足不同收入、不同层次群体个性化住房需求。截至目前,累计保障各类人员3.11万人。
加强规划引领,聚焦临港产业经济优势,逐步建立以产业集聚区配套支持为基础的住房保障体系。截至目前,已完成认定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项目共计29个,其中24个项目布局在“246”产业园、万亩千亿产业平台、保税区数字经济产业园、小港滨江装备园区等工业园区内。
项目分布上,以产业园区为依托,分布整体科学、合理、均匀,与北仑区工业大区的定位相匹配。其中,25个为国企项目、4个为民企项目,房源构成上形成了“以国企为主、社会参与”的基本格局,确保了住房保障体系的牢固性和可持续性。
截至目前,北仑保障性住房项目获得各类中央补助资金约4.68亿元。
下一步,北仑将聚焦探索运营管理模式的优化和迭代。随着近3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陆续建成投用,项目运营管理成为后续重点工作。同时,启动北仑区“准人才”租赁住房政策探索,重点围绕辖区内重点企业,形成租房需求清单,搭建政企对接平台,精准高效覆盖重点企业职工,解决租房问题。
鄞州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打造“好房子”样板 助力高质绿色发展
去年以来,鄞州区以“好房子”建设助推住房品质提升,以示范样板打造助力产业高质绿色发展。
拟定了鄞州区“好房子”试点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力图通过三年时间规模化开展“好房子”样板建设,探索建立“好房子”本地化技术导则。
着力推进仇毕坊建设,定位于新建材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在住建部专家指导下通过政府、企业与科研机构协同,鄞州区形成产学研展销一体化运作模式,打造全国绿色低碳建筑产业示范区,目前已完成控规调整和场地腾空,建筑主体设计方案已基本成型。
推进新建住宅和存量住宅好房子样板示范建设,目前已打造两个新建住宅样板(明湖怡府、华润有巢公寓),正推进鄞州区老旧小区(天宫小区)的样板示范方案设计和改造。挂牌成立了鄞州区“好房子”研究中心,与宁波大学合作建立城市更新研究中心(好房子浙东智库)。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隔音差、渗漏水等通病,与华润、江山万里等开发商合作形成“好房子”解决问题与应用技术清单,并结合老旧小区特点更新形成老旧小区解决问题与应用技术清单。完成明楼街道和丰社区、缤丰社区、徐戎社区“好房子”需求专项调研,形成明楼、百丈好城区建设成果展示文案。
下一步,鄞州将以“好房子”样板示范为重要支撑,按照商品房、城中村、保障房、老房子、农房等五大类别分类推进样板选址与建设,以点带面推进优质设计和绿色建材推广,形成规模化示范效应。
慈溪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打造垃圾治理标杆 引领全国低碳风尚
近年来,慈溪市生活垃圾治理得到阶梯式、跨越式发展。已连续四年获评全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优秀县(市、区),2025年被住建部办公厅列入全国垃圾分类试点县级市。
慈溪着力打造垃圾分类处置全链条,注重源头引导,以“撤桶并点、定时投放、桶边督导”为导向,同步结合“以奖代补”政策,撤销4000余处无人管理的垃圾投放点,按照“一小区一方案”原则,弹性设置投放点(垃圾房)755个,实现“撤桶并点”全覆盖。
2024年起,慈溪力争打造以居民自主投放为主、巡查为辅的自觉投放居住小区40个,目前20个居住小区已熟练运转。在此基础上,对全市36座垃圾中转站进行升级改造,高标准配备304辆垃圾收运车辆,“先分后混”“混装混运”现象全面消除。不断提升垃圾终端处置工艺水平,厨余垃圾项目使用的除杂分选、热氧破壁等处置技术在全国“领跑”,相关工艺由住建部认定并推荐,废渣产出减少率达到70%;建筑垃圾项目于2024年9月底进料试运行,为全省首座包含建筑(装修)垃圾处理、废弃泥浆处理的综合处置中心。
两网融合,可回收物实现量化管理。2024年以来,慈溪通过数字架构可回收物量化管理体系,全年已节约环卫财政支出60余万元、两网融合回收低价值物3279吨。
全员参与,培育分类文明风尚。创新动员社区(村)通过社区公约、村规民约等形式,因地制宜开展投放提质活动,在20个社区试点“桶边督导”群众轮岗,在61个建制村创设垃圾投放“有偿服务”,去年全年动员轮岗服务群众1.5万余人,群众主动参与积极性得到显著提升。
下一步,慈溪将持续巩固覆盖全民、运转高效、规范有序的生活垃圾治理体系,确保区域共建共治共享垃圾治理体系基本建立,分类处理率达到88%以上,厨余(餐厨)垃圾精准分离入场率达1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