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石承承)一日三餐,是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也是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来源。近年来,社区食堂如雨后春笋般发展,有效缓解社区老人的吃饭问题。
“社区食堂的受众群体正在发生变化。”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省人大代表,北仑区郭巨街道福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蔡祖群说,过去,社区食堂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老人,现在,年轻人也对社区食堂兴趣浓厚,想要“搭个伙”,这就对社区食堂的建设和服务能力提升提出了新要求。
“我建议,将建设具有公益属性的社区食堂列入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探索政府主导、社区托管、企业经营,并面向社会开放的运作模式,重在从政策层面给予引导、鼓励、支持和推广。”蔡祖群说。
政府的统筹规划,有助于社区食堂惠及更多特殊人群。比如为本社区老人、残疾人、困难家庭提供就餐补贴,“把社区食堂办成普惠性的社区服务机构”。
政府的规范监管,将督促社区食堂的运营者在严格控制成本的同时,更加注重食品营养搭配、卫生安全等。
蔡祖群坦言,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区食堂,会给运营方带来不小的压力,因此长久以来极少有专业团队进入这一赛道。如何确保社区食堂能够持续、稳健运转,是困扰很多社区食堂的一道难题。
“这就需要政府的支撑,比如对开办社区食堂的个人或企业给予财政补贴,房租、税收的减免;加强与水电气供应企业的协调,保障社区食堂在用水用电用气上享受一定优惠等,这样才能激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社区食堂建设。”
在蔡祖群看来,距离群众最近的社区食堂不应该只是一间食堂,在做好服务的同时,还应该丰富其内涵、增强其生命力,把它变成邻里沟通、交流的空间,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把它变成群众的“第二客厅”。有条件的社区食堂还可以提供配餐或送餐服务,倡导社区居民参与配送服务等公益活动,为社区老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