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第1版】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宁波大学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新增全省重点实验室8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8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家。布局打造首批市级概念验证中心34家。与工信部联动实施“高端功能与智能材料”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64项,宁波大学获批基金项目数量和资助经费均居省属高校第一。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获省科学技术奖50项。发明专利授权量达1.1万件,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绩效考核连续4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发行全国首单数字人民币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宁波高新区综合排名首次跻身全国前十,海曙、余姚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遴选支持甬江人才工程项目500余个,新来甬大学生超35万人,获评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数量创历史新高,新增高技能人才8.1万人。人才资源总量增速居全省第一,新引进支持全职顶尖人才项目9个。2名外国专家获中国政府友谊奖。实施学科专业建设“161”提升工程,在甬高校新增博士学位点5个、硕士学位点24个,为历年之最,全日制在校研究生突破2万人。
(三)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预计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2%以上。新增共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个,预计“361”产业产值增长7.5%,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9%。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聚力打造数实融合标杆城市、新能源汽车之城、未来产业先导区,创建产业链共同体7家,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数字孪生研究院建设全面推进,海曙、镇海分别获批创建人工智能、石墨烯领域省未来产业先导区,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实现翻番。成为首批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入选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建成人工智能超算中心二期,高性能算力资源达2550P。开通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全覆盖,国内首个石化化工大模型落地首发。宁波石化开发区位居全国化工园区综合竞争力首位。新增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21家、累计104家,成为全国首个数量破百的城市。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6家。22家企业入围中国制造业500强,创历史新高。新增上市企业4家,上市企业并购重组规模达200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800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164家,增速均居全省第一。113家企业入围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500强,增量居全省第一。新增省“雄鹰”企业13家。推进服务业“百千万”工程,新增省服务业领军企业36家,预计服务业增加值增长4.8%、占GDP比重达53%左右。入选省高能级服务业创新发展区2个,前湾新区入选省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区域。加快建设海洋中心城市,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宁波片区开工,新增水运运力206万载重吨,预计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达2800亿元,稳居全省第一。
(四)改革开放全面深化。统筹推进16项牵一发动全身重大改革、20项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和107项省级以上重大改革试点,城市体检—城市更新一体化推进、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等做法获全国推广。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工作获省改革突破金奖,新开工子项目205个,完成永农集中连片整治12万亩、低效用地再开发1.6万亩。深化落实“2070”工业集聚区规划,探索推进“工业上楼”,在甬江科创区实施M0用地模式。积极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首席数据官和数据专员制度,完成省级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试点任务。深化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构建市县两级企业综合服务网络,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全面提升行政执法质效。深化“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机制,健全“企呼我应”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机制,蝉联“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市”。全面落实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33条政策,构建民营经济监测机制,建立公平竞争审查体系,培育省民营经济总部领军企业27家,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22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启动一流企业建设行动,预计市属国企资产总额、营收分别增长17%、23%。加快推进“双Q”试点,“双Q”基金总规模达112.9亿元。入选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签约基金规模达340亿元。深化世界一流强港建设,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获批,杭州湾港区纳规,为打造港口硬核力量和建设海洋中心城市提供了重要支撑。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达13.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3900万标箱,分别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和第三,宁波舟山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跃居全球第八,宁波舟山港—德国威廉港“中欧快航”顺利首航。海铁联运超180万标箱,完成全省首单“铁公联运”出口模式、“海空联运”业务。宁波空港新增国际客运航线3条、全货机航线3条,航班起降量、旅客吞吐量和货邮吞吐量均创历史新高。成功举办中国(浙江)—匈牙利经贸合作交流会,与中东欧国家进出口额预计增长12%。全国首个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成功获批,建成亚洲最大丙烷地下洞库、中国(梅山)国际冷链供应链平台一期,全省最大冷链全品类海关指定监管场地通过海关总署验收,获国家货运枢纽补链强链资金补助4.2亿元。“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集成创新”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出台全国首个海关高级认证企业联合激励机制2.0版。宁波海关入选出口拼箱货物“先查验后装运”模式、跨境电商零售出口跨关区退货监管模式试点。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评价首次进入全国前十。四大综合保税区实现全国发展绩效评估排名大跨越,宁波保税区位居全国第八,与北仑港综合保税区双双跻身综合排名A类。入选全国出入境证件换补发全程网办试点城市。实施全球“双招双引”,新增世界500强投资项目10个,入选商务部重大项目8个,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全省比重进一步提升,引进市外内资增长6.5%。实施唱好杭甬“双城记”行动计划,签订落实甬舟、甬台新一轮合作框架协议,打造甬绍一体化合作先行区。扎实开展东西部协作、山海协作、对口支援和对口合作工作。
(五)城市面貌加快焕新。首个覆盖全域“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正式批复,迭代优化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为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奠定了空间基础。开展余慈地区、环三门湾区域等20个重大片区规划编制,系统推进余慈地区统筹和翠屏山中央公园规划建设,慈溪、宁海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获批。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宁波机场总体规划局部调整获批,宁波枢纽综合交通中心(GTC)顺利开工,庄桥至宁波站三四线建成投用,前湾新区通用航空机场一期项目完成建设,六横公路大桥一期、杭甬高速复线二期主线完工,通苏嘉甬铁路施工全面铺开,甬舟铁路世界最长海底高铁隧道启动建设,杭甬高速复线三期、甬台温高速改扩建等项目加快建设,沪甬跨海通道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推进市域交通畅联,鄞州大道快速路、中横线快速路一期、G228宁海段、S203奉化段建成通车。轨道交通3号线二期开通运营,市域铁路象山线、慈溪线提速建设。贯通“断头路”43条。交通投资总量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年均增速超40%。着力提升城市品质,新建未来社区63个,改造老旧小区37个、城中村1005万平方米。深化公园城市建设,奉化江东岸滨江休闲带、镇海西大河公园二期建成开放,新增口袋公园33个、绿地225公顷、海绵城市39平方公里,新建及提质绿道165公里。建设全国市级水网先导区和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入选全国水预算管理试点,再生水利用率突破30%。清溪水库、柏坑水库加快建设,下姚江堤防整治、水库群东西线联通工程全线开工,建成海塘安澜工程30公里。北仑、奉化荣获“大禹鼎”金鼎。
(六)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稳居全省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增长5%左右。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15.3万亩,耕地面积实现“三连增”,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实现“九连增”,蔬菜、水果、水产品等重要农产品产量全面增长。全省首套深远海养殖平台“东海1号”交付使用,宁波战略蔬菜保供基地建成投运。宁海创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各1家,入围国家种业阵型企业数量居全省第一,“甬优1540”连续3年入选国家农业主导品种。培育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12条,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超1700亿元,农产品出口额稳居全省第一。13家单位入选省级标准化秸秆收储中心,数量居全省第一。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成交额达2349万元。成立全省首个覆盖全市低收入农户共富慈善基金。实施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新时代“千万工程”重大项目133个、和美乡村项目1402个,新增美丽乡村风景线4条、幸福河湖精品游线11条、未来乡村40个。新建农村公路72公里,新增客货邮融合发展线路4条。余姚获评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全国示范县,宁海成为全省首个通过验收的交通强国试点县。
(七)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认真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和长江经济带警示片反馈问题整改,深入打好蓝天碧水清废净土保卫战,预计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1.3%、地表水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8.9%,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100%,提前完成“十四五”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生态环境满意度连续13年提升。深化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两网融合,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99.5%,垃圾分类整体工作位居全国大城市首位。加快新能源化重大项目建设,金七门核电一期顺利开工,国电象山1号海上风电场二期、宁海抽蓄电站投用,建成国内首个可溯源绿电供应虚拟电厂项目。新增光伏装机185万千瓦,居全省第一,新能源装机容量占比提高到36.5%,预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开展规上工业绿色化改造,15家企业、1个园区分别获评省级绿色低碳工厂和绿色低碳园区。落地全国首例建筑垃圾碳交易,实施排污权竞价交易1099笔,累计交易污染物指标1772.6吨。设立全国首个跨省蓝碳生态账户并完成全省首单交易。北仑荣获联合国“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
(八)民生福祉不断增进。深化共富集成改革,制定山区海岛乡镇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达70%,预计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63。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80%。城镇新增就业26.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2.09%的低位。开发就业见习岗位1.2万个,数量居全省第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金标准、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住院保障水平保持全省第一。深入实施“七优享”工程,在全国率先设立公共服务“七优享”标准专库,面向常住人口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优化中小学学位供给,普高录取比例提升10.9个百分点、达到65.9%,成功举办第40届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建成中小学示范食堂180家。获得世界技能大赛金牌2枚。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宁大附属人民医院明湖院区投用。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获批建设。海曙代表浙江获评全国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绩效第一,鄞州获评全国首批医养结合示范区。创建国家级社区医院26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病一体化门诊实现全覆盖。深化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新改建急救点112个。互联网诊疗服务突破200万人次。推进“一老一小”全生命周期服务,新改扩建养老机构20家,五星级养老机构数量居全省第一,建成五星级母婴室84个,普惠性托位占比达83%。新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3.9万套,惠及新市民、青年人23.8万人。建成社区服务综合体40个。新增慈善组织数量居全省第一。建成“司机之家”5家,融合提升“甬爱E家”489家、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206家,开展“小候鸟”暑期公益托管、“一杯水”送清凉等关爱活动,试点建设新就业群体友好城区。高水平文化强市建设扎实推进,深入实施“在宁波·感悟真理伟力”实践解码工程,组织开展“建设中华文明宁波样本”等重大课题研究,创新打造“我陪孩子读经典”城市文化品牌,高水平举办宁波春晚、海丝文旅大展、“东方的起点”海陆丝绸之路跨时空对话展等重大文化活动。成立宁波国际传播中心。弥勒博物馆建成运营,天一阁博物院南馆开工建设,王阳明纪念馆主体建筑结顶,河姆渡考古遗址公园启动区开工。市少儿图书馆正式投用,成为全国首个市县两级少儿图书馆全覆盖的城市。6个景区入选省千万级核心大景区培育名单,中国(象山)视听产业园获批国家级视听产业园。新增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家、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家,2家企业入选文旅部首批技术创新中心,和丰纱厂入选国家级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典型案例。全国首个青少年美育之都落户宁波,亚帆联高水平训练基地落户亚帆中心,宁波交响乐团赴欧洲巡演获圆满成功。第15次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
(九)安全底座更加稳固。深化平安宁波建设,组建城市安全运行中心,大力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系统推进国省县道“穿村而过”点段综合治理,有效刑事警情数、生产安全事故起数、火灾事故起数、道路交通亡人事故起数以及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数、损失数持续下降,连续8年保持命案全破,实现市县星级平安金鼎全覆盖。成功防御“贝碧嘉”“普拉桑”“康妮”等台风。更新改造老旧燃气管道162公里,建成电动自行车“充电驿站”1.1万个。积极化解房地产风险,保交房工作超额完成住建部下达目标。迭代完善“141”基层智治体系,在全省率先实现镇街应急管理、消防业务全面融入“141”平台,持续深化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全省试点。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5万余场,注册志愿者总数达218万。连续18年荣获省“平安市”称号。
一年来,我们大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意志坚定、行动坚决抓好工作落实,全面完成政府机构改革,着力打造务实高效清廉的现代服务型政府。坚持“脑勤”“腿勤”,制度化常态化开展上级重要政策文件精神学习解读,以更强的专业科学精神和专业技术能力提升干事创业实绩实效。深化市政府领导挂联服务,着力协调解决制约企业、基层和区域发展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严格零基预算管理,优化实施“大三农、大智造、大商贸、大文旅”四大领域产业政策,深入推进财政资金“拨改投”改革。高水平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清理行政规范性文件和涉企不平等政策,立改废政府规章18件。依法接受人大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562件、政协提案445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100%。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持过“紧日子”。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节庆、论坛、展会三类活动数量压减80%以上。数字政府服务能力居全国城市第一梯队,获评诚信建设影响力城市。
同时,我们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扎实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民族宗教、审计统计、哲学社会科学、史志档案、外事侨务、港澳台、信访等工作扎实推进,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老龄、红十字、残疾人、关心下一代等事业取得新进步。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顽强拼搏,承压前行,取得了难能可贵、来之不易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部省属驻甬单位、驻甬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和消防救援队伍,向所有关心支持宁波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尚不牢固,个别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不及预期;内需不足、消费有待提振,投资增长乏力,部分市场主体生产经营困难;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不强,新产业新动能有待加快培育;公共服务优质均衡水平、高质量充分就业与市民群众期待和共同富裕要求还有差距;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社会治理等方面仍存在短板,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尚需加快推进;部分工作人员全局观念、创新思维、担当精神、专业能力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对此,我们一定直面问题,切实加以改进。
二、2025年主要目标任务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给祖籍宁波的香港企业家的重要回信精神,坚决落实中央决策、省委部署和市委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紧扣“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等重大使命,树立大追求、抢抓大机遇、展现大担当,扎实推进“十项重大工程”,加快城市数智化、新能源化、国际化转型,全力以赴稳预期、扩内需、强创新、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推动经济规模和质量迈上新的大台阶、共同富裕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确保“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努力为全国全省大局多作贡献。
具体要把握以下五方面:一是突出稳进向好。必须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发挥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引导保障支撑作用,抢抓机遇、奋发有为,以“进”的好势头巩固“稳”的好局面,切实扛牢“经济大市勇挑大梁”的政治责任,为向更高目标迈进创造良好条件、奠定扎实基础。二是突出改革攻坚。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形成更多标志性改革成果,破解一批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瓶颈障碍,推动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加快解决新的“成长的烦恼”。三是突出“三化”转型。着力推动城市数智化、新能源化、国际化转型,因地制宜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不断提升发展的“含新量”“含金量”“含绿量”,构建面向未来的产业体系、治理模式、都市形态。四是突出共富先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宁波实践,围绕“富民”一体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一体化,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加快缩小“三大差距”,打造更多共同富裕示范先行标志性成果,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五是突出统筹联动。全力统筹好发展侧与安全侧、政府侧与市场侧、收入侧与支出侧、科研端和产业端、制造端和消费端、要素端和项目端,统筹政策制定和实施全过程,增强政策取向一致性,强化市域统筹、条块联动和部门协同,集中力量出大招、办大事。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建议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保持全国占比份额;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城镇新增就业2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3.5%以内;能源和环境指标完成省下达的计划目标。
重点做好九方面工作。
(一)抢抓政策机遇促消费优投资,积极有为稳增长提信心
大力激发政策效应。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一揽子政策,统筹考量经济政策与非经济性政策,迭代升级“8+4”经济政策体系。加强自上而下组织协调,谋划实施“两重”“两新”等牵引性标志性项目,稳步推进平急两用设施建设,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自审自发”试点,更大力度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强资源要素保障,建设用地供应5.5万亩以上,争取10个以上项目纳入国家用地保障范围,重大产业项目能耗指标应保尽保。高质量编制“十五五”规划,强化全市统一规划体系建设,完善规划全周期管理体系,一体谋划重大工程项目、重大平台载体、重大改革政策,力争沪甬跨海通道、甬金高铁、杭甬运河二通道等重大项目纳入国家规划,加大跨区域跨流域跨周期重大项目谋划力度。
大力释放消费潜力。用足用好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机遇,大力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迭代优化消费券政策,增强消费促发展基础性作用。积极培育新能源、数智等新型消费,完善新能源汽车消费促进政策,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60%,开展数字家庭建设试点。推进“商文旅体展”融合,开展“四明三千里”四季文旅活动,拉长做深“演唱会+”“赛事+”“公园+”产业链,举办演唱会(音乐会)52场以上、展会100场以上,承办国际级国家级体育赛事50场以上。做优首发经济,新引进品牌首店、旗舰店、概念店100家以上。壮大直播电商经济,网络零售额增长6.5%左右。大力发展服务消费,培育银发经济,挖掘农村消费潜力,嵌入式打造社区商业、特色夜市、乡村集市。
大力提振住房消费。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完善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深化“好房子”建设全国试点,推进高品质住区建设,更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优化商品房销售制度,稳步推进现房销售。积极承接国家城中村改造增量政策,全面实施房票安置。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盘活存量闲置土地政策,盘活存量用地和商办用房,一体推进存量商品房去化和安置房转化,带动家装、家居消费扩量升级,促进房地产市场回稳向好。
大力提高投资效益。坚持以项目看发展论英雄,健全全域大招商、全力招大商工作体系,迭代升级“甬招商”数字化平台,组建高水平海外招商团队,推进平台招商、链主招商、基金招商、应用场景招商,办好境内外“投资宁波”活动,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以上,引进市外内资2300亿元。新招引落地10亿元以上先进制造业项目40个以上,亿元以上现代服务业项目120个以上。大力支持企业并购重组、增资扩产,实现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5亿美元以上。迭代优化重大项目“1245”统筹推进机制,优化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加大城市更新、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深入实施“千项万亿”工程,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000亿元,制造业投资增长10%。探索设立产业链集群发展基金,支持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稳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规模质量。积极发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作用,大力推行REITs、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引领民间投资更多投向科技创新、基础设施、民生服务等领域,民间投资增长10%。
(二)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全域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
一体建强平台载体。大力实施科创平台提能升级行动,推进甬江科创区科教产共同体建设,支持甬江实验室、宁波大学开展教科人一体化改革。加速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为导向的创新联合体,积极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全省重点实验室5家以上。优化科技创新券服务机制,推动概念验证中心、检验检测中心、中试熟化基地等公共服务平台开放共享,建设市级概念验证中心5家以上,推进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首批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尽快落地。推动全省首个国家机动车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尽早投用。扎实建设中国—中东欧国家创新合作研究中心。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力争国家科技领军企业实现零的突破,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1万家。
一体贯通产学研。构建“520”科技创新体系,迭代实施“科创甬江2035”重点研发计划100项以上,取得标志性成果20项以上。支持企业主动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组织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部市联动”项目、省市重大联合攻关项目,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增长15%。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产业链创新联合体全覆盖、各区(县、市)高新区全覆盖。探索建立“拨转股”等成果转化新模式,推行科技成果“先用后转”,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提高到34%,新增“三首”产品100项以上。深化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扩大博士后校企联合培养机制覆盖面,建设省级以上产教研联合体3个、卓越工程师学院2个、产业工程师学院5个,选派“科技副总”“产业教授”150名。
一体推进人才育引用留。深化高校“一校一策”办学绩效评价改革,支持宁波大学“双一流”建设,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正式建校,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本科职业大学。建立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的学科调整机制,超常布局急需学科,研究生培养规模突破2.4万人。
【下转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