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潜民
1905年12月28日,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上映,这是有记载的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翻开中国的电影史册,不难发现,“宁波”是一个频频出现的词语,宁波人创造了多个“第一”:创办中国第一家自主制片的影片公司——幻仙影片公司,拍摄和执导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执导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主持研制中国第一台35毫米有声电动摄影机和中国第一台电影磁性录音机等。近120年来,在中国电影的光辉历程中,涌现了一大批宁波籍的电影家,并逐渐形成了宁波籍电影人群体。
有“千面人”之称的一代电影艺术家袁牧之(1909年—1978年),是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之一,担任新中国第一任国家电影局局长,他的故居在南塘老街。长女袁牧女(1957年—2014年)继承父业,在戏曲艺术片领域成绩斐然。
■ 袁氏故园 打卡胜地
2001年10月,第十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在宁波举行期间,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导演袁牧女来到海曙区南郊路(现南塘老街)杨家桥巷1号,她深情地望着老屋的每一片瓦,每一根柱子、每一扇窗户、驻足感叹“我感受到了父亲的气息”。
袁牧女为自己的原籍所在地已经苦苦寻找20年,父亲生前隐约说过老家在宁波“杨家桥”,但没有其他的记忆。此前,她曾来宁波寻根,仅仅依靠“杨家桥”这一线索,没有找到故居。这一次通过宁波地方文化专家邬向东的帮助,终于找到了老屋。接着,参加电影节的中国电影界老前辈、袁牧之的老战友陈播(原文化部电影局局长)、于敏(新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桥》编剧)、程季华(中国著名电影史学家)前来实地考察,确定了此处即袁牧之故居的所在地,这也成为当年电影节的热点新闻。
袁牧之故居为传统的三合院清晚期建筑,2003年8月被公布为宁波市第三批市级文保点。此后在南塘河历史文化街区一期改造时,有识之士力促将这座老房子作为名人故居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2010年底,袁牧之故居得以全面修缮,在北京的袁牧女等对此也非常关心。
故居如何利用经历了一波三折。笔者因研究袁牧之,与袁牧女多有联系。听闻故居大堂可能改为餐厅,袁牧女心急如焚,让笔者去现场看一看。笔者赶到杨家桥巷,找到装修班班长,问他是不是按餐厅要求装修,他说“有这个打算”。笔者质疑名人故居怎么能成为餐馆的一部分,得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回答:“游客一面吃饭,一面参观故居,客流量增加,不是更好吗?”笔者将现场情况告诉袁牧女。袁牧女给当时的宁波市委主要领导写了信。经市委领导批示,将故居当作餐厅的做法很快停了下来。
笔者曾多次参加有关袁牧之的研讨会、纪念会,专家们高度肯定袁牧之电影艺术大师的地位:在《桃李劫》《风云儿女》等影片中,袁牧之展示了高超的表演艺术,他编导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艺术的经典之作《马路天使》;1938年,袁牧之到延安创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电影制作机构延安电影团,拍摄了人民电影的第一部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1946年,袁牧之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电影制片基地东北电影制片厂的厂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电影局第一任局长。袁牧之是集表演、编剧、导演、电影事业家于一身的电影全才,是中国电影史上多个“第一”的创造者。所以,2005年中国电影百年之际,中国电影博物馆开馆,袁牧之的铜像与其他四位电影先驱者矗立在博物馆序厅。
专家们还认为,袁牧之在中国音乐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原是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曲,主演袁牧之和王人美在银幕上首唱此歌。正因此,2017年秋天,中国电影资料馆资深专家解治秀先生前来宁波考察袁牧之故居时,提出可在南塘老街选址建一个小型国歌广场,矗立国歌歌谱及词作者、曲作者、演唱者雕塑群像,使之成为一个富有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21年,袁牧之故居向公众开放。一楼除了介绍袁牧之生平之外,还有摄影器材和道具展示室和放映厅,放映厅可播放袁牧之拍摄的经典电影片段;二楼展览介绍了袁牧之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地位,以及在中国电影界的其他宁波籍著名人士。这里还是宁波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故居连同周边的袁氏住宅群,成了南塘老街游客必到的网红打卡地,宁波市民对这位杰出的电影艺术家逐渐了解、熟悉起来。
2023年9月,宁波市人民政府公布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袁牧之故居名列其中。笔者以为,根据袁牧之的重要贡献和历史地位,原汁原味的故居所显示的文物价值,有必要也有可能将袁牧之故居的文物级别进一步提高。
■ 电影大师 儿女情长
袁牧之年轻时从事戏剧、电影活动,到延安拍了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后,与作曲家冼星海一起到莫斯科做影片的后期制作,遇上苏德战争耽误了回国。袁牧之直到1946年担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厂长时还是孑然一身,此时,曾在上海风云一时的女明星陈波儿到东影厂任党总支书记,他们曾在《桃李劫》《生死同心》《八百壮士》等影片中分别扮演男女主角,有过很好的合作。1947年夏,袁、陈在哈尔滨结婚。陈波儿经过抗战时期在延安根据地的历练,从东影到中央电影局,均与袁牧之亲密合作,成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领导和组织者之一。1951年11月9日,陈波儿在上海出差途中因心脏病突发离世,年仅44岁。
袁牧之的第二任夫人是昆曲演员朱心(原名朱世藕)。
朱心的父亲朱国樑(1903年—1961年),是昆曲艺术史上的重要人物,宁波镇海人,家史不可考,由养父养大。18岁那年,养父离世,家遭火灾,他不得不离开镇海到上海谋生,开始迫于无奈做个小贩,后随苏州滩簧艺人张柏生学习苏滩,逐渐展露了艺术才华,在编剧、导演、表演等方面均拿得起。从20世纪20年代末起,朱国樑以昆曲艺术谋生。20世纪50年代初,他创办的国风昆苏剧团在杭州庆春街的市东小剧场演出,身边有周传瑛、王传淞等艺术家,当时只是勉强维生的落魄艺人,并无多少人认可他们的价值。朱国樑膝下有三千金,其中最小的女儿叫朱世藕(1934年—2009年)。
1954年,因病在杭州离职休养的袁牧之与同在杭州休养的大作家丁玲,在报纸的夹缝中看到了国风昆苏剧团演出的广告。两位大家当然明白昆曲的价值,于是结伴到庆春街观看演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经没有了昆曲的痕迹,没想到陋巷的老破剧场中还有这样古老的艺术,两人喜出望外。到了现场,两人看到剧团设置破败,行头陈旧,知晓剧团处境困难,但精湛的演技使他们为之倾倒。
挽救古老戏曲刻不容缓,袁牧之和丁玲回到北京向时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田汉反映,田汉又督促当时的浙江省文化局局长黄源办此事,黄源迅速行动,立即将国风昆苏剧团改为国营的浙江昆苏剧团(现为浙江昆剧团),艺人们的生活有了保障,就有精力从事艺术创作,新改编的昆剧《十五贯》,进京演出获得极大成功,得到“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的高度评价,接着又拍摄了彩色戏曲片《十五贯》,影响更为深远。
朱国樑为《十五贯》的整理者之一,与周传瑛、王传淞一起,分别扮演了“过于执”“况钟”“娄阿鼠”等角色。和“况钟”“娄阿鼠”相比,“过于执”戏份较少,但朱国樑表演注意分寸,口齿清楚,将这个自以为是、胡乱判案、草菅人命的无锡知县演得惟妙惟肖,“过于执”一度还成为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的代名词。
由于朱国樑对挽救昆曲艺术做出过重大贡献,浙江昆剧团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有国樑爹爹,就没有浙昆。”“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如果还有下半句,用“一个人挽救一个剧种”来形容他,并不为过。中国戏剧家协会、浙江省戏剧家协会等于2018年5月在杭州举行纪念活动,深切怀念这位昆曲艺术的前辈。
就在袁牧之为昆曲艺术复兴奔走呼喊之际,他结识并爱上了朱国樑的三女儿朱世藕。朱世藕是剧团的台柱子之一,生旦净末丑都能演,特别工生、旦,是昆界“世”字辈大师姐。1955年两人喜结连理,在北京成家,朱世藕改名为朱心,对身体不甚健康的袁牧之加以无微不至的照顾,使这位电影大师的后期有相对安静、幸福的生活,并有了两女一男,起名为袁牧女、袁小牧、袁牧男。朱心编写了电影剧本《鲁班的传说》,由大导演孙瑜执导、魏鹤龄主演。朱心后来调入北方昆曲剧院任导演、教师。
■ 父母事业 长女继承
袁牧女出生于1957年,是袁牧之、朱心的长女。她在艺术之家从小就受到文艺的熏陶,除了从父亲那里懂得了电影的基本知识外,还从母亲那里学习戏剧表演。据袁小牧回忆:“姐姐从小酷爱文艺,妈妈手把手教她表演的一招一式,生旦净末丑各种身段、唱腔,我姐姐都会来几下,她不仅熟知旦角,对其他类型的角色也有所理解,这对她后来成为电视戏曲片导演很有帮助。”
1978年,袁牧女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成为“文革”以后第一个明星班的学生。她的同班同学有方舒、沈丹萍、刘冬、谢园、周里京、张丰毅、张铁林等。在校期间,她参加了《端盘子的姑娘》的拍摄,扮演女二号,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姑娘,与袁牧女本人的气质很相符,角色塑造很成功。
接着,袁牧女又出演了《邻居》《夜上海》等影片,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一开始,她从事幕后工作,演出的机会少了,于是萌发了当导演的念头。从哪里入手呢?母亲是昆曲名家,袁牧女从小耳濡目染,对中国戏曲也有浓厚的兴趣,她选择成为一名电视戏曲片导演,而这也是电视制作中心所需要的。
1987年,她小试牛刀,执导了第一部戏曲电视剧——昆剧《南唐遗事》,说的是一代词人、南唐李后主李煜与周玉英的爱情悲剧,在现代京剧《沙家浜》中扮演阿庆嫂的名家洪雪飞出演女主人公。故事说的是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挥师南下灭了南唐,李煜与周玉英被幽禁在汴梁,受尽了侮辱,最后双双被害。戏曲电视片将国破家亡的千愁万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肠寸断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催人泪下。昆剧《南唐遗事》获得了第8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戏曲电视剧二等奖,显示了袁牧女的不俗功底。
之后,袁牧女一直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执导,录制了《母女情》《长流不息》《风铃小语》《红剪花》《大地之子》《苦菜花》《李清照》《红石榴幼儿园》《闽南名流世家》《墨痕》等剧,大多是戏曲片,其中《苦菜花》《李清照》均获“飞天奖”戏曲电视剧二等奖,其他奖项更多,几乎可以说片片获奖。袁牧女在戏曲艺术片领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成为中国电视剧导演工作委员会理事、一级导演,父母的电影、戏曲艺术事业,由她完美地继承了。2013年,她在电视剧《国家审计》中饰演养老院院长,这也是她在银屏上最后一次露面。
2009年5月,袁牧之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先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宁波富邦大酒店隆重举行,时任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毛羽和香港著名导演吴思远等出席了宁波的纪念会,并高度评价了袁牧之的贡献。袁牧女回到宁波参加纪念活动,在会上作了感人的发言,特别是说到父亲晚年抱病创作史诗式电影剧本《小小环球》时,她眼噙热泪,十分动容,之后又带着与会人员参观了袁牧之故居。这是笔者最后一次见到袁牧女。谁知2014年2月,袁牧女在北京参加活动时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未能成功,不幸离世,年仅57岁,真让人叹惜天妒英才。
如今,南塘老街杨家桥巷1号人流络绎不绝,袁牧之的主要作品每天在故居内轮番放映,南塘老街甬水桥下的牌楼广场曾放映露天电影。2024年,袁牧之故居接待观众近5万人次,袁牧之的事迹和贡献已铭刻在故乡人民心中。
(本文图片部分由袁小牧女士提供,部分由中国电影资料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