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华:深耕水产良种供给 把宁波打造成现代化种业基地

浙江万里学院校长、中国水产学会常务理事林志华。 (沈天舟 摄)

深远海半潜式养殖平台“东海1号”。(象山县传媒中心供图)

记 者 何 晴 沈天舟

通讯员 周 娟

核心观点

■未来宁波渔业要向高端品种培育、水产品精深加工等方向转型,这也契合高集约化、高附加值的“都市农业”发展趋势

■渔业新质生产力涉及方方面面,但是背后的逻辑只有一个——创新驱动

■宁波的渔业科技工作者要在全国种业振兴行动的指引下,围绕区域特色品种,答好苗种“扩繁”和“选育”两张考卷

■卖种比卖产品更赚钱,要研发良种培养的技术,同时应用于产业,将来把宁波打造成一个现代化种业基地

孕育于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起源于约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宁波的渔业在历史的长河中历久弥新、蓬勃发展,成为宁波农业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

“培育渔业新质生产力,需要大力推动渔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11月6日至7日,中国水产学会范蠡学术大会在宁波召开。来自全国水产领域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企业代表等人士深入交流,共同探讨渔业科技创新的新路径、新模式。

水产领域内最具影响力的会议为何能在宁波召开?宁波渔业高质量发展的蓝图又将如何描绘?日前,记者对浙江万里学院校长、中国水产学会常务理事林志华进行专访。

A

范蠡钱湖渔歌,奏响宁波渔业逐梦华章

记者:大会组委会把本届中国水产学会范蠡学术大会放在宁波举行,原因何在?有何深意?

林志华:本届范蠡学术大会能够落户宁波,既有历史渊源,也有现实需求。4年前,位于东钱湖畔的宁波院士中心落成,我有幸陪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包振民等专家前去参观。机缘巧合,宁波院士中心所在地恰好是陶公村,“陶公”就是范蠡的别称。相传范蠡在辅助越王勾践灭吴后隐居于此。

范蠡被史学界称为治国良臣、兵家奇才、商家鼻祖,但很多人不知道,他还是水产养殖的鼻祖。他写的《养鱼经》是中国最早的养鱼著作,把中国早期的养鱼经验浓缩在400余字中,句句是箴言。

正因为有这样的历史渊源,当时来访的专家团队和市科协约定,将来可在宁波举办水产领域的高端学术论坛。去年,在选择第五届中国水产学会范蠡学术大会举办地时,大会组委会决定在宁波举办。

范蠡学术大会是由中国水产学会主办的水产领域内最有影响力、最具权威性及最高水平的综合性年度学术大会。大会并不局限于学术交流,还探讨了很多产业方面的现实问题,这与宁波当前面临的现代渔业转型升级需求高度契合。

宁波海域面积8355.8平方公里,岸线总长1594.4公里,广阔的海域面积孕育了丰富的渔业资源。去年我市水产养殖总面积为4.43万公顷,总产量117.6万吨,渔业总产值达293.3亿元。

在我们生活中,水产品一直扮演着丰富“菜篮子”的角色,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作为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都市,未来宁波的渔业发展要向高端品种培育、水产品精深加工等方向转型,这也契合高集约化、高附加值的“都市农业”发展趋势。

本次范蠡学术大会邀请了172位专家学者、青年学子和企业代表。与会人士围绕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新技术新模式、水产生物技术与遗传育种、水产养殖动物营养与饲料、水产病害防治与水产品质量安全、可持续捕捞等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搭建起宁波与水产界专家大咖交流合作的桥梁。

B

创新驱动大发展,抓牢水产种业关键核心

记者:我们查阅资料发现,历届范蠡学术大会均以“科技创新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其用意是什么?您认为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什么?

林志华:历届范蠡学术大会的主题都是“科技创新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彰显科学技术在促进渔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回望过去,中国现代渔业的发展历经数次科技创新的浪潮。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海带养殖向南方拓展,到七八十年代对虾养殖风靡全国;从九十年代贝类养殖的兴起,到本世纪初海水鱼养殖蓬勃发展,每一次渔业领域的飞跃进步,都极大地丰富了国人的餐桌菜品,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动力。

未来,我国渔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不应单单是渔获数量的增长,而是产量与质量的双提升。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对渔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

渔业新质生产力涉及方方面面,但是背后的逻辑只有一个——创新驱动。比如,通过基础理论研究发现生命规律后,我们运用创新技术实现对环境、生物的操控和改善。又比如,在人工养殖水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提高后,我们通过创新精深加工方式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从养殖这一层面来看,水产种业作为源头,是引领渔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水产种业的发展,经历了从天然采捕到人工驯养,再到人工改良的不同阶段。如今,性状改良的技术手段不断进步,我们可实现的目标也越来越多。以宁波人钟爱的大黄鱼为例,过去只能靠传统的选择育种方式来获得我们想要的种苗,历时漫长;现在我们可以通过生物技术提高选育对象的盐度耐受度、高密度养殖耐受度、低温耐受度等,种苗选育时长大大缩短。

目前,宁波种质创新、规模化人工繁育等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市水产苗种生产能力超400亿单位,可繁殖品种50余个,产业化品种20余个,选育出岱衢族大黄鱼“东海1号”和“甬岱1号”、缢蛏“甬乐1号”“甬乐2号”、文蛤“万里红”等新品种11个。围绕龟鳖类动物性别决定和分化机制基础研究,在全球权威杂志《Science》(《科学》)上发表论文2篇。

展望未来,技术创新和设备升级也将成为发展渔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因素。目前,宁波建成的国内首家全数字化养虾工厂和首个鲑鱼RAS陆基养殖基地、全省首个深远海半潜式养殖平台“东海1号”等在渔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C

人才平台紧密协同

“顶天立地”服务产业

记者:下一步,宁波应如何更好地培育渔业新质生产力?

林志华:宁波的现代渔业发展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下一步,我们需要以大食物观为引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渔业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补短板、强优势、促提升,发展渔业新质生产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大力搭建创新平台。目前,在渔业领域,宁波大学、浙江万里学院、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三家研究单位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研究体系并相互合作,营造了良好的学术生态。未来,我们需要以创新平台为基础,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及成果转化,有力推动宁波渔业高质量发展。

浙江万里学院在这方面早已谋篇布局。2018年,浙江万里学院联合中国海洋大学,在宁海县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宁海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并聘请包振民院士担任首席专家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2023年,包括实验室、教育培训综合楼、生活配套设施在内的一期工程建成投用。

二是积极培育人才。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放眼全省,设有水产养殖专业的高校招生每年不足200人,而在渔业生产一线,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技能人才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2024年,浙江万里学院牵头成立宁波现代农学院,新设水产养殖专业,着力提升水产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

我们要推动渔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持续激发广大渔业科技工作者投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热情与活力。同时持续做好渔业科普工作,壮大高素质新型渔业劳动群体,为渔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和渔业现代化建设注入创新活力。

三是强化区域特色品种培育。宁波的渔业科技工作者要在全国种业振兴行动的指引下,围绕区域特色品种,答好苗种“扩繁”和“选育”两张考卷。经过多年的深耕,宁波形成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品种,比如岱衢族大黄鱼、三门湾青蟹、长街蛏子、西店牡蛎、慈溪泥螺等。这些品种是我们努力要去研发的。卖种比卖产品更赚钱,我们要研发良种培养的技术,同时应用于产业,走高端精品发展之路,将来把宁波打造成一个现代化种业基地。

包振民院士曾对我们提出“顶天立地”的要求,即理论创新要高水平,技术研发要接地气,最终要把服务产业作为落脚点,希望与大家共勉。

2024-11-13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84565.html 1 3 林志华:深耕水产良种供给 把宁波打造成现代化种业基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