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

——解读关键词“大平安机制”

记者 沈莉萍 通讯员 勇政华

鄞州区潘火街道总面积14.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82万人,汇聚各类企业3300多家。由于该街道经营主体多、人员流动性大、产业形态复杂,经济纠纷、劳动用工纠纷等各类矛盾多发易发。

为满足企业和群众的合理诉求,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潘火街道积极探索构建“一站解纷、全链循法”新阵地,于去年高标准打造了“三中心一站集成”的综治(矛调)中心。一年多来,该中心实现95%以上的矛盾纠纷就地化解。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原来,该办公场地融合矛调中心、综合信息指挥中心和综合行政执法指挥中心,整合综治、司法、综合行政执法、劳动监察、公安、法院等多部门力量,并引入“老潘警调”“文娟工作室”等名师调解资源,推动“访调诉裁议”五位一体协同解纷,使调处矛盾纠纷实现了“最多跑一次”。

综治(矛调)中心大厅内,设有1个综合受理窗口和7个业务窗口及接访室、调解室,20名常驻工作人员对群众提出的各类矛盾纠纷、信访事项和投诉举报事项进行一站式受理,通过窗口集中接待、分级转办、集中化解、跟踪督办的“即访即办”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模式,有效提升了矛盾化解效能。

潘火街道有172个网格、658个微网格,每月通过宁波市基层智治平台上报事件近7000件。为了将矛盾化解于“未萌”,综合信息指挥中心全年365天高效运转,及时将事件流转到各个职能科室,让居民诉求第一时间得到回应和解决。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该综治(矛调)中心接待来访群众188人次,妥善处置房地产业主维权、各类涉企劳动争议等群体性事件9起,信访总量同比下降48.2%,到区级以上走访量同比下降51.3%,群众满意率提高至97.73%。

潘火街道综治(矛调)中心是我市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试点之一。

“近年来,宁波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牢牢把握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坚持预防在前、调解优先、运用法治、就地解决,坚持把法治化的思维、理念、方式贯穿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全过程,全市域承接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试点,探索形成了具有宁波辨识度的创新实践。”市委政法委有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今年1月至9月,宁波全市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7.7%,其中93.7%化解在街镇及以下。宁波连续14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实现了省平安市创建“十八连冠”,获得二星平安金鼎。

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报告提出,提升城市平安善治水平,聚力攻坚市域社会治理体系改革。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市级抓统筹、区县负主责、街镇强功能、村社重协同、网格作底座”的治理架构,健全风险闭环管控、矛盾多元化解、应急处突快响联动的大平安机制。

如何深入推进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筑牢平安稳定根基,维护社会长治久安?

在出台全国首个《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工作指引》《行政决策事项重大性判定规范》,建成全国首个涉外海事纠纷多元化解中心,13项做法入选全国、全省“枫桥式工作法”等基础上,我市将努力做好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示范引领,为提高全省乃至全国社会治理水平贡献宁波力量。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宁波将在这些方面发力:

坚持数字赋能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迭代“全量矛盾纠纷风险研判预警应用”,进一步归集全市各类矛盾纠纷数据;

加快“矛调素问”智能应用场景的迭代建设,推动矛盾纠纷分析更加精准;

迭代升级“村级小微权力36条”等经验做法,探索打造“村民说事”“职工说事”“居民说事”等“说事”系列基层协商民主实践,推广完善“老潘警调”“涉企矛盾一站式化解”等工作模式……

矛盾纠纷化解是大平安机制的关键环节。宁波将最大限度实现矛盾纠纷“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化解得了、处理得好”,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奋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宁波,努力让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节节攀升。

2024-11-12 ——解读关键词“大平安机制”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84383.html 1 3 推进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