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四明周刊·视点

潮声万里 向海而生

——从一个博物馆,触摸一座城市的“蓝色脉动”

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

游客参观“港通天下——中国港口历史陈列”

“向东是大海——纪念郑和下西洋特展”

港博“万物启蒙”研学营活动

港博特色活动“港口生活周”

沧海与宁波,有着怎样的交集?井头山人的贝壳,河姆渡人的独木舟,塔山人的青铜鱼钩,鱼山人的陶网坠,大榭岛人的煮海为盐……这些都源自大海的馈赠,凝聚着先民的智慧。

如今,先民们已经远去,但他们书写的源远流长的海洋文明,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精神,依然影响着当下。

潮涌东海,日出东方。

宁波,河海交汇,城港相依,港为城用,城因港兴。海洋文明在此生生不息,港口文化在此日新月异。2014年10月16日,在东海之滨的梅山湾畔,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以下简称港博)从这里“启航”。

如今,港博“十周岁”了。为了给它“庆生”,一系列精彩活动新鲜出炉——

“水下考古在中国”专题陈列改陈2.0版焕新开放;来自全国50余家航海类博物馆及相关机构的负责人论剑北仑,畅谈涉海类博物馆的新使命和新发展;以“小白礁Ⅰ号”为原型,水下考古题材科幻小说《深海星辰》新书发布……

会场、展馆内外,徜徉其中,感受从未如此强烈:经略海洋,宁波古已有之。

不妨来港博触摸“蓝色脉动”。

黄银凤 赵 锡/文

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供图

魅力之窗

向世界讲好中国港口故事

矗立在洋沙山麓、明月湖畔,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设计的港博,建筑造型取意鹦鹉螺,远远看着似帆似翅,“翱翔”在秋日澄碧的长空,也似一双仰望星空的眼睛,望见的是古今,通达的是天下;约1万平方米的展示区域中,设置了“港通天下——中国港口历史陈列”“创新之路——现代港口知识陈列”“水下考古在中国”专题陈列、“海濡之地——北仑史迹陈列”“港口科学探索馆”“数字海洋体验馆”等6大常设陈列展区,回溯港口千年变迁,展现水下考古成果,诠释港城发展规律。

走进展览序厅,由沉船遗址、一米探方等构成的景箱主题墙,通过大屏幕展现水下考古现场,几名戴着潜水镜、背着气瓶的“水下考古队员”正在“大海”深处开展水下考古工作,带领观众开启一段奇妙的水下考古之旅……即将焕新开放的“水下考古在中国”专题陈列令人眼前一亮。

展览分为“寻梦”“筑基”“蝶变”三个块面,集中展示我国水下考古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三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果。其中,宁波水下考古特别是宁波象山“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的重要成果,陈列在醒目位置。

“基地与港博合作共建模式实现互利多赢,‘水下考古在中国’专题陈列自2014年10月开放以来,十年间已接待中外游客近500万人次。改陈提升后的2.0版,将在今年11月16日全新亮相。市民游客可以从这里出发,去领略中国水下考古的风采,感受中华蓝色文明的辉煌!”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主任、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首席专家王结华说。

走出“水下考古在中国”专题陈列展厅,港博其他几个展厅人流如织,一派热闹景象——

一楼核心固定陈列“港通天下——中国港口历史陈列”依然是游客主要打卡点;升级后开放的“海濡之地——北仑史迹陈列”,高度概括了东方港城北仑地理特征和社会人文形态,大胆的“撞色”设计下,将文物的视觉效果凸显出来;刚上新的“绮丽长歌——马王堆汉墓的永恒之旅”特展迎来了参观高峰,174件/套出土自长沙马王堆汉墓的文物首度在甬亮相,引领参观者回到大气恢宏的汉朝,感受汉代文明的神奇与浪漫……

作为我国首个以港口为题材的大型专题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宁波首家国字号博物馆,开馆十年来,港博在做精做亮基本陈列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举办了80余期高质量的临特展览,其中仅与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就合作举办了“致敬致远舰”“古罗马海港的传说”“天下开港——宁波的港与城”“浙海扬帆——宋元浙江与海上丝路”等多个展览。

精心策划、用心举办的这些展览,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港博地理位置较偏、交通相对不便的“劣势”,每年吸引50余万人次前来参观,同时也得到了业界内外的一致肯定,频频斩获各项大奖——

基本陈列之一“港通天下——中国港口历史陈列”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优胜奖;“红船引航,迎潮搏浪——中国共产党与强港之路”入选中宣部、国家文物局联合推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览名单;“钟观光生平展”入选国家文物局2020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在浙江省举办的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项目推介中,港博连续八年获得“精品奖”。

优质的陈列展览和精彩的配套活动,让年轻的港博一举跃升为展示港口历史文化、讲述中国港口故事的重要窗口。

丝路新语

从港口来,向开放去

作为中国大运河最南端的出海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宁波向海而生,依港而兴,港城互动,城港互荣。8000多年来,宁波人不断适应海洋、开发海洋,创造了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光辉灿烂的海洋文明。而如今的宁波舟山港已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600多个港口紧紧相连。

港博自开馆以来,以讲好中国港口故事为己任,努力挖掘港口历史,传承“海丝”文化,传播海洋文明。

这是一座活态、包容的国字号博物馆,更是一个多彩、充满人文情怀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它是“海丝活化石”宁波八千年文明历程的精彩浓缩,承载着“港通天下”的文化内涵,诠释着开拓创新、文明包容的“海丝”精神,也展示着当代宁波在推进海洋文明与海丝文化传播中的生动实践。

“十年前我来到宁波参加了港博的奠基仪式。宁波很不简单,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活化石’,如今又拥有世界第一大港的优势资源,在业界还有‘水下考古的宁波力量’的美誉。在我看来,港博是博物馆界的‘理科生’,创新力很强,透过博物馆这扇窗,可以让大家认识海洋、了解海洋,解码‘沉没’的历史,同时也能提升全民海洋意识、弘扬海丝精神。”在“涉海类博物馆的新使命和新发展”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点赞宁波的文博工作。

刘曙光曾担任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兼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也是建设宁波基地和港博的推动者之一。他认为,宁波拥有富饶的海洋资源,衍生了多样的海洋文化,也遗留了丰厚的海洋文化遗产。发展涉海类的专题博物馆,社会需求将越来越大,前景将越来越广阔。

潮声万里,丝路万里。作为港口文化深厚底蕴与“海丝”精神璀璨光辉的集中展现地,港博在展现宁波独有精神风貌的同时,更演变为城市对外展示的文化旅游名片。

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策略,港博不断加强对外合作交流,搭建“海丝”文化交流平台。

与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合作,不仅为相关学者积极搭建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如“水下考古·宁波论坛”和“港通天下”国际港口文化论坛等,也为大众打造深入了解中国港口发展历程、系统掌握港口专业知识的沉浸式学习环境,如于2023年年底举行的跨年大展“浙海扬帆——宋元浙江与海上丝路”,为观众再现宋元时期浙江“海丝”的辉煌,强调“海丝”对浙江特质的塑造。

与国内外博物馆及高校、研究机构、行业单位的合作,是港博实现借力发展、均衡发展的又一次有益探索。与意大利罗马国家博物馆、热那亚海洋和移民博物馆中心等境外文博机构签订友好博物馆协议,推动不同国家城市间更广泛的文化交流;与吉林大学、中山大学、河海大学、宁波大学等高校共建教育科研与实习基地;与全国港航部门、企业建立港口资料、实物收藏的长期合作机制;推出社会策展人制度,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成功策划了“港口与影像”“来自大西洋彼岸的信使——诺瑞穆罕默德油画展”等系列展,不仅丰富了展览内容,也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去年,港博成功入选2023年度第四批浙江省国际人文交流基地名单。

港博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传承与创新的文化桥梁。港博的目标,是努力打造成体现宁波气质、浙江特色、代表中国形象、具有国际影响的人文之窗。

全民参与

博物馆链接美好生活

作为教育、典藏、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综合体,博物馆近年来以积极的姿态寻求“引擎”式的存在,拉动多维度文化空间的繁荣,肩负起区域文化发展、城市软实力提升、文明传承及提升民众素养等多重重任。

港博,无疑是这股浪潮中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十载活力发展,港博以博物馆为原点,连接多维度文化空间,并通过创新文化节事活动等形式,为人们带来多样化的参与式体验。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宁波主会场活动启动仪式在港博举行。活动期间,受到年轻人热情追捧的“港口生活节”也以“港口生活周”之名重磅回归,活动以“永远漂浮”为主题,包含海上剧场、美好市集、博物解谜和盖章大会几大板块。

去年,“港口生活节”有近5万名观众走进博物馆,吸引了来自日本、韩国、美国、墨西哥、西班牙等国观众的参与,今年的“港口生活周”延续爆款行情,众多国内外年轻人前来打卡,解锁可沉浸、可触摸、可体验、可消费的文旅新场景。

一个港口文化节事IP,为何如此受欢迎?

“核心密码在于‘场景再造’,我们着力打造演绎新场景的文博新空间,从香浓咖啡到特色市集,从剧本杀到夜宿博物馆,从沉浸于先锋戏剧的情感共鸣,到音乐会中的心灵洗礼。不论是去年的港口生活节,还是今年的港口生活周,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互动体验,如同五彩斑斓的钥匙,引领游客以全新的视角和方式,解锁博物馆的新可能。”这是管理运营港博十余年的冯毅的切身体会。

不仅如此,港博还提炼“海丝”素材,创意开发国内首款“海丝”主题桌游棋,并在商业广场举办大型发布会,比如,以“港口与民谣”“港口与诗歌”“港口与影像”等活动,与群众文化、城市文学、当代艺术等其他领域开展跨界合作,让市民对“港口”有了温度感和归属感的观念转化。

港博还利用既有空间和文化资源,组织开展以民众为主体的社会教育延伸活动。

以青少年为受众的“我与港博同成长”教育体验活动、“万物启蒙”主题研学营,普及历史知识的“港博讲坛”,寻迹“海丝”遗存的市民“探古寻幽”活动,基层文化惠民的港博“流动博物馆”……这些活动搭建起博物馆与城市、市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平台。

今年10月21日,港博“研盐纪——盐与盐文化研学线路”荣获首届浙江省博物馆研学十佳线路。

此外,港博专注于关爱孤独症儿童,成为全国率先设立孤独症儿童开放日的博物馆之一,为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搭建包容、友好的交流平台。

近年来,港博还通过藏品数字化、展览虚拟化、讲解自助化及系列线上服务,全面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推广了“互联网+博物馆+旅游”的新模式。

比如,“奇妙港口探秘记”AR情景智能导览和以港博吉祥物“小集”为形象的AI客服,为观众带来沉浸式、智慧化的全新体验;“博物智游”数字研学系统,解决了社教力量和研学空间不足的实际困难,让青少年在参观中化身故事主人公,使用PAD打卡解密,完成一次次寓教于乐的“港口奇遇记”……

港博“互动式”思维和“参与式”理念,传导了智慧城市温度,链接了美好生活。

站在十周年的新起点上,港博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创新的精神,与港城宁波一起“蓝色脉动”。

“我们已经定好下一个‘小目标’:以典藏文物贯通古今,以现代科技展示成果,以丰富活动传播能量,以优质服务吸引民众,努力成为国际型、专业性的港口行业数据汇总发布中心、港口文物资料收藏研究中心和港口文化展示传播中心,成为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支点。”冯毅踌躇满志地说。

2024-11-11 ——从一个博物馆,触摸一座城市的“蓝色脉动”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83952.html 1 3 潮声万里 向海而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