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强
观点提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系统谋划和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时代文化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作用,进一步强调了文化建设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的战略意义,深刻回答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怎样更好肩负起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新的文化使命。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进文化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专门部署,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A
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也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作为一个文化复合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包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起源发展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因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首先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同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还要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B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强国建设目标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起点高瞻远瞩,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历史视野为我国文化发展制定的宏伟蓝图,在推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中具有突出地位和重要价值。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在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部署的同时,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重大部署,进一步强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更是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把文化建设放到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来把握,作出了一系列加强文化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重大部署,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在“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部署了三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三是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并对如何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作出新的谋划和部署。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来,党中央首次明确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重要地位及其规律认识的深化,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推动建成文化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为我们深刻认识新时代文化建设新使命、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明确了前进方向。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提出了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要求,“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是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和“七个聚焦”分领域目标,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分目标是“七个聚焦”。其中,“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分目标之一,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专门部署,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主要聚焦四个方面内容: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C
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是培根铸魂、凝心聚力的重要事业。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有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有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要坚定不移将文化体制改革引向深入,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党的二十大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文化强国的根本路径。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对“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作出部署,强调要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以钉钉子精神把各项任务要求落到实处,不断增强工作能力本领,提高工作质量效能,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和实践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特别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新的文化使命任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努力推出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务是满足人民美好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载体,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着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
(作者为中宣部全国宣传干部学院教研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