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菜》唱出宁波人的闯荡精神

编者按

宁波民谣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连接着宁波的过去与未来,展现着宁波人的精神风貌与文化底蕴。

通过宁波民谣,我们可以读懂宁波人敢拼会赢的勇气、闯荡四海的锐气和活色生香的四季生活。

本报开设“民谣新声”专栏,深入挖掘和解读那些承载着宁波人记忆与情感的民谣,让更多人了解宁波的历史、风俗与人文精神,同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让古老的民谣焕发新生。

记者 廖惠兰

小白菜,嫩艾艾,丈夫出门到上海;

廿元廿元带进来,介好老公啊里来!

小白菜,嫩艾艾,老公托人带信来;

上海太忙走勿开,蟹酱泥螺带点来!

“《小白菜》这首民谣,我们从小听到大,小白菜,嫩艾艾……”接受记者采访时,年近八旬的宁波民谣作家傅瑞庭随即就用手打着节拍,哼唱了起来。

因为热爱宁波方言,从教师岗位退休后,傅瑞庭专注于宁波民谣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并出版了《宁波童谣》一书。

走进傅瑞庭家,可以看到各种藏书,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宁波文史、谜语、连环画、电报书都是他的“猎物”。

“民谣是活着的文化,一直活在老百姓的口口相传里。”傅瑞庭说,宁波民谣是宁波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蕴含着宁波人的传统美德,体现了宁波悠久的人文记忆。

唤醒一代人儿时记忆

“小时候,《小白菜》一唱,我们就想起在上海的亲人,在宁波差不多家家户户都有亲戚在上海。”傅瑞庭说,以前在中学教书时,他做过一项小调查,班上45个学生中,40人有亲戚在上海。

民谣《小白菜》以其生动的歌词和朗朗上口的旋律,讲述了宁波人闯荡上海、勤劳奋斗的故事,同时也体现了宁波人对家乡味道的深深眷恋和对家庭责任的担当。

这首民谣主要流传在海曙、江北、鄞州、镇海一带。

“小白菜,嫩艾艾,丈夫出门到上海。”傅瑞庭说,民谣的这一句与当时宁波人大量前往上海闯荡的社会背景紧密相连。

“当时,宁波有很多人去上海闯荡,这首民谣是对宁波人敢于拼搏、勇于创新的最好诠释。”傅瑞庭说,这些在外闯荡的宁波人,为我国近代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上海的发展史中,宁波人创造了50多项第一,如第一家银行、证券物品交易所,第一家五金店、南货店、绸布店、钟表店、国药店,第一家火柴厂、化学制品厂、印刷厂等。

“在外闯荡的宁波人,他们始终没忘记自己的‘根’在宁波。”傅瑞庭介绍,当时宁波人到上海闯出名堂后,很多人回到家乡做好事、办实事,如办学校、造桥、建医院、建图书馆等,以各种方式反哺桑梓。

沪甬两地人文情感的纽带

随着时代变迁,这首民谣衍生出了不同的版本,其中有几句是这样唱的:“廿块廿块带进来,做件衣裳做条裤,跟嘞人家打腰鼓……”

“无论哪个版本,都充满了宁波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家庭的责任感。”傅瑞庭说,这几句民谣,无不体现了宁波男人对妻子的关爱,是对家庭担当的表现。

“小白菜,嫩艾艾,老公托人带信来;上海太忙走勿开,蟹酱泥螺带点来!”这两句民谣就生动地道出了宁波人在外打拼时,仍不忘家乡的味道。

蟹酱的鲜美、泥螺的脆爽……这些宁波特色美食,经常出现在上海人的餐桌上,成为连接宁波与上海两地人文情感的纽带。

去年,随着电视剧《繁花》的热播,剧中出现的宁波“老底子”美食,就是宁波人在上海闯荡岁月中留下的文化印记。它们见证了宁波人勤劳勇敢、勇于开拓的精神风貌,也展现了宁波与上海之间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交流。

方言民谣要创新表达

代代相传的民谣,如今却离大众越来越远。为了传承和弘扬宁波民谣文化,从2007年开始,傅瑞庭开始研究、收集宁波民谣。

在傅瑞庭看来,古老的民谣,在新时代背景下,也要创新表达方式。

“除了出版图书,我们还做了一个有声读物。”傅瑞庭说,年轻妈妈在民谣的传承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有声读物可以很好地帮助年轻妈妈和孩子学习宁波话、传唱宁波民谣。

如今,宁波也有不少幼儿园、小学专门开设了学宁波民谣、玩传统游戏的课程,指导小朋友搜集、自创民谣。

“可以举行宁波民谣传唱比赛,对民谣进行改编再创作。”傅瑞庭认为,民谣的传播方式也要与时俱进。

“台上民谣一唱,台下的观众顿时就有共鸣了,纷纷鼓掌,因为唤起了他们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傅瑞庭说,之前海曙区一街道举办的一场宁波民谣比赛令他印象深刻。

傅瑞庭认为,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让民谣这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生机。他期待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宁波“老底子”文化,从心里喜爱宁波这座城市,让宁波民谣带着宁波人独有的故事代代相传。

2024-10-10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78376.html 1 3 《小白菜》唱出宁波人的闯荡精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