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制度优势激发民主活力

——宁波市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综述

记者 伍慧

1954年7月15日,宁波女子中学大礼堂内庄严热烈,宁波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此举行。自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宁波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1982年2月,宁波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首次选举产生了常务委员会,宁波人大工作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今年是宁波市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七十载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全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动人大工作与时代同步伐、与改革同频率、与实践同发展,为宁波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良法先行促进市域善治

时钟回拨到1988年3月5日,国务院批复宁波正式成为“较大的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宁波从此拥有了立法权,地方立法工作起航。

从1989年4月第一部地方性法规《宁波市象山港水产资源保护条例》诞生,到今年9月《宁波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通过,宁波已制定地方性法规142条,现行有效101条。

聚焦发展问题、改革命题、时代课题,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在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治理、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生活垃圾分类、国土空间规划、出租房安全管理等诸多领域开创了全国全省同类立法先河,一部部带着宁波烙印的地方性法规出台,推动从“有法可依”走向“良法善治”。

立治有体,施治有序。为确保每一部法规站得住、行得通、真管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持续深化立法工作改革创新,制定全国首个地方性法规“全生命周期”管理办法,首创重要法规起草“双组长”制和“双员”制,统筹推进法规实施情况定期报告制度、政府配套文件制定情况报告制度、法规实施情况监督检查制度,把立法“前、中、后”各个环节贯通起来。

数量多、分量重、节奏快、质量高,立法形式不断丰富,既注重“大块头”,也注重“小快灵”,成为新时代宁波地方立法的鲜明特点。2022年出台全国首部公筷使用规定,开创宁波“小快灵”立法先河;2023年制定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管理规定,以“小而精”的新模式集中呈现立法的高质量和好效果。

立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于立法实践的全过程,不断丰富拓展民主参与渠道,依托基层立法联系点、人大代表联络站和人大数字化建设等成果,采用“线上+线下”“站内+站外”“固定+流动”等方式广泛征求立法意见。比如,在公筷使用规定起草过程中,有31万人次的宁波市民参与其中,使立法满载民意、顺应民心。

刚性监督推动改革发展

“建议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智转数改’集成服务。”

“请问市商务局,在瞄准‘烟火气’‘潮流范’‘科技感’,提升商圈商业活跃度,激发市民‘买买买’潜力方面,有哪些考虑谋划?”

……

在今年9月20日举行的市人大常委会“8+4”经济政策实施效果监测监督专题会议现场,8名市人大代表或把脉政策、建言开方,或直击痛点、精准提问,市政府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坦率交流。会议创新采用“交流发言+现场询问”形式,寓支持于监督之中,同向发力推进经济政策落地落实。

人大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运用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坚持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

胸怀“国之大者”,接续组织实施助力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助力三个“一号工程”、助推“三支队伍”建设等专项行动;把“盯住法”“管好钱”“把牢图”作为履职重点,在全国率先探索将市属开发园区预算纳入人大监督范围,制定全省首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监督实施办法,建立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人大监督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年度+专项”国土空间规划报告制度体系……

心系民之所盼,每年线上线下广泛公开征求监督议题线索,就医疗保障、养老服务、学前教育、生态环保、就业促进等方面开展专项监督,同时通过代表列席、公民旁听等方式持续扩大代表和群众参与监督的深度、广度。

1985年首次开展法律执行情况检查,1994年首次对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开展述职评议,2006年首次对副市长开展工作评议,2013年首次开展专题询问,2022年首次网络直播专题询问,2023年首次开展民生实事“市民监督周”活动……为了让监督更好地长出“牙齿”,市人大常委会不断创新机制、优化路径、拓宽载体,构建以“清单式”审议意见为标志性成果的闭环监督新模式,打好视察调研、专项审议、专题询问、执法检查等组合拳。

北仑“阳光三审制”,慈溪“人大+审计”联动监督,镇海重大投资项目全流程监管……全市各级人大不断以监督方式创新促履职质效提升,推动解决了一批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法律法规执行中的突出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践行民主汇聚人民力量

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建设、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关爱、交通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关乎群众冷暖的大事小事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民生实事项目。

从2008年宁海县率先探索,到2013年在全市推广,再到逐步在全省全国推开,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以“看得见、摸得着、可参与”的方式,诠释了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真谛。

2023年8月,为持续擦亮这张“金名片”,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深化“四大机制”完善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的决定》,从深化民意征集、项目选定、过程监督、结果评价入手进一步完善票决制工作。同年9月开展的首个民生实事项目“集中征集月”活动,全市累计征集项目线索1.4万余条;截至9月26日,今年民生实事项目“集中征集月”活动又征集到项目线索4.2万余条。

全市各级人大坚持守根本政治制度之正、创工作思路方法之新,不断丰富人大工作的理论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市人大常委会探索构建“四大体系”不断丰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路径,象山“代表督事”、江北“代表夜聊”、鄞州“向人民报告”、奉化“周一夜访”、余姚“乡村‘两官’进站”……形成了一批具有宁波人大辨识度的基层民主实践品牌。

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当前,宁波有各级人大代表9000余名,代表全市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为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建设闭会期间代表履职机制平台,不断拓宽民意表达渠道载体,密切人大代表与群众的联系。2005年海曙区白云街道建立全省首个代表联络站,经过近20年推广完善,历经多次迭代升级,全市建成156个代表联络站。2017年至2023年,全市各级人大代表走进联络站接待选民群众18.6万余人次,收集意见11.2万余条,推动解决各类问题2.1万余件。

依托“浙里甬人大”等数智应用场景,全市各级人大全面推行“一站一码”“扫码进站”,线上线下听民声、察民情、聚民智。2023年至今年上半年,通过“代表码”收到群众反映诉求4.8万余条,收集意见建议1.2万余条。

从推动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项目立项,到加快建设杭甬高速复线,再到支持宁波建设甬江实验室;从乡村振兴到生态文明,再到养老教育、就业医疗……一项项事关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一件件关乎民生福祉的关键小事,通过一份份议案建议、一件件民生实事而变成美好现实。

七十载春华秋实,新征程催人奋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和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市域实践,为宁波“取得新的大突破、实现新的大提升、跃上新的大台阶”作出更大贡献。

2024-09-30 ——宁波市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综述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77297.html 1 3 发挥制度优势激发民主活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