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教育家楼郁和他的弟子

县学街90号的鄞县县学门楼。(祝永良 摄)

宁波博物馆内的王安石与庆历五先生塑像。(祝永良 摄)

在南塘老街重建的城南书院。(祝永良 摄)

月湖竹洲,千年前楼郁讲学之地,今为宁波第二中学。(祝永良翻拍自宁波博物馆)

余姚大隐有座学士桥,初建于宋,楼郁的学生舒亶居此。(叶龙虎 摄)

镇明路上的高丽使馆遗址。(水贵仙 摄)

祝永良

他开四明讲学之风,是推动宁波教育和学术发展的先驱人物。他被王安石尊为贤者,并询以治县之道。他以培育英才为己任,一时名士俊杰皆立其门墙。他为明州造就了一大批富有真才实学的儒学人才,为浙东学派诞生奠定了根基,同时也奠定了宁波作为文献名邦的基础。

他就是甬上楼姓始祖、北宋著名教育家楼郁。

名冠“庆历五先生”

宋仁宗庆历初到北宋末,宋政府先后掀起三次大规模兴学运动。同时,汉唐以来繁琐的章句注疏之学遭到士大夫群体排斥,直寻经典本义、探求经典义理的治学之风兴起,形成注重经世致用的宋学特征。陈寅恪在论述文化的发展时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明州的文化教育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

宋庆历七年(1047年),王安石知鄞县。他一到任上,就发现鄞县民间存在一些匪夷所思的习俗。他曾写下《闵习》一文,记录鄞人“父母死,则燔而捐之水中”,意思就是子女将父母的遗体焚烧后扔到水里。如今“海葬”是一种绿色环保的生态葬法,但在当时,特别是大力倡导孝道的宋代,这是严重违背“先王之道”的陋俗。

王安石认为,要教化百姓,培养人才,就必须兴教办学。他在《慈溪县学记》一文中提出“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和“教化可以美风俗”,意思是道德教化可以使风俗更为淳厚朴实,天下每日都离不开政治教化,因此不可以一日没有学校。

王安石将唐元和年间建于县东的先圣庙改建为县学(位置在今海曙区县学街90号)。为了倡导重教好学的风气,他请来五位大儒进城办学。这五位大儒,分别是楼郁、杨适、杜醇、王致、王说。据宋濂《宋学士文集》卷二十八记载:“昔在宋时,桃源王应求(指王说)亦鄞人,同季父致(指王致,与王说为叔侄)招楼郁、杨适、杜醇诸公,因就妙音院立孔子像,讲贯经史,倡为有用之学,学者宗之。”可见这五人是当时明州地区教育和学术的中坚。他们各创书院,收聚生徒,致力于儒学传播、民生教化,史称明州“庆历五先生”。

“五先生”以教育为主要职业,或开书院,或执县学、郡学讲席,培养了许多人才,创造了极为强烈的地域人才聚合效应。王应麟在《先贤祠堂记》中评价,“明自唐为州,文风寥寥”,到了宋代庆历年间,朝廷开始重视地方教育,诏令州县设立学校。“山林特起之士”,即来自民间的杰出学者,他们或授业乡间,或传道巷陌,宣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儒学思想,传授经史“有用之学”。在他们的努力下,一批批学识渊博,品德纯良、笃厚的人才脱颖而出。明州文教的昌盛,是“五先生之功也”。

“五先生”中,楼郁是唯一的进士及第者。

楼郁(1008年—1078年),字子文,原籍奉化,宋仁宗天圣年间迁居鄞县。因居城南,故自号城南;居月湖边,学者称其为西湖先生。王安石曾写下《与楼郁教授书》,信中,他尊楼郁为贤者,谦逊地向他请教治县之道,希望楼郁能指出自己的不足,帮助自己治理好地方。王安石还对楼郁的学识和品德给予高度评价:“足下学行笃美,信于士友,穷居海濒,自乐于屡空之内,此某所仰叹也。”称赞楼郁学识渊博、品行高尚,深得士友信赖;虽身处偏远海滨、生活清贫,却自得其乐,这样的品德和境界令人敬佩。

南宋丞相史浩在《四明十二先生赞·西湖楼公先生》一文中赞扬楼郁:“公以是教,作成吾鄞。逮今士子,儒学彬彬。收功贻厥,世有显人。”对楼郁推行儒家教育,使鄞县成为儒学文化高地推崇备至。楼郁的五世孙、南宋学者楼钥更是自豪地说:“吾门自高祖先生以儒学起家,衣冠六世,仕者以清白相传,学者以诗礼相勉……先生以古道为乡里师表,一时名士咸出其门,儒风蔚然。”

在楼郁等的影响下,读书应举成为明州士人的共同追求,四明地区逐渐激荡成为一个文风鼎盛之区。

绝意仕途乐授学

四明楼氏的远祖可追溯到楼郁的爷爷楼皓,南宋藏书家楼钥《攻愧集》卷八十五称楼皓“居奉化县,世以财雄于乡”。那时的楼氏家族可能通过经商等方式,积累了丰厚的家财,是当地的一方士绅。

楼皓有四子,除了楼杲,其他皆不可考。楼杲笃厚崇德,在乡里行善,未做官。楼杲育有二子,分别是楼郁和楼郇。

到了楼郁这一代,他将居住地从奉化迁到了州、县同城的明州,这里是经济文化和教育的中心。楼郁迁鄞转变了家族的发展方向,成为四明楼氏家族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

宋庆历八年(1048年),鄞县建县学,曾在奉化有过办学经验的楼郁应王安石之请掌教鄞县县庠,后又教授明州州学。五年后,也就是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楼郁考中进士,成为四明楼氏的第一位进士。

此后,他担任安徽庐江县主簿、摄参军事等职。上任没多久,因母亲去世而离职丁忧。丁忧期满后,他觉得当个小官俸禄微薄,连家人也供养不起,也非自己所愿,于是向朝廷请求辞去官职。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并授予他大理寺评事和正议大夫的名号。自此以后,楼郁绝意仕途,以授学为乐,走上职业化教育生涯。

楼郁的讲学之地,最初在城南柳亭,即今海曙区澄浪社区一带,被称为“正议楼公讲舍”,后迁月湖竹洲,这里如今是宁波第二中学的所在地。城南的“正议楼公讲舍”,后来被南宋哲学家袁燮接手,更名为城南书院。袁燮在此授课讲学,名噪一时,成为明州当时传播理学的副中心。2016年,有关部门在遗址不远的南塘老街重建了城南书院。

楼郁喜好读书,“自六经至百家传记之书无所不读,其讲解去取必富于道德之意,发为词章,贯穿浃洽,务极于理,好著书。”著有《唐书解题》等。家中藏书逾万卷,其中手抄本居半。藏书楼名“东楼”。到了南宋,楼钥继承其藏书,对“东楼”藏书“岁有增益”,与同城藏书家史守之并称为“南楼北史”。

楼郁生五子,分别为楼常、楼光、楼省、楼棠、楼肖。其中楼常、楼光先后中进士。楼常中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乙科,同榜者有舒亶。曾任兴化军知军事、台州知州,官至左朝议大夫,赠金紫光禄大夫。楼光中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进士,曾任无为州判官,后知畿县,官至承议郎。楼省、楼棠的事迹不可考。楼肖为楼郁的幼子,一生笃学,但没有中举,以特奏名补和州教授。

楼郁的孙子楼异,创立了中国最早的外交使馆——高丽使行馆,又造巨舶百艘直通海外。他还将广德湖废湖为田,垦辟湖田七万二千余亩。楼异之子楼璹创作的《耕织图》及诗,包括耕图21幅、织图24幅,是重要的农业技术著作,被誉为“中国最早完整记录男耕女织的画卷”“世界首部农业科普画册”。楼异之孙楼钥官至参知政事,是南宋政治家、文学家、理学家。

门下弟子皆俊杰

“庆历五先生”中,以楼郁的弟子最负盛名。

宋代科举制度实行以诗赋取士,故楼郁除讲授经史之学,更注重词赋的教学。他的几位弟子都是以精彩的赋文一举及第。当时的秋试在明州谯楼(即鼓楼)举行,赴考者有一百多人,但解额(参加省试的名额)才六人。为了不占用本地生源名额,楼郁让袁毂和罗适赴异地赶考。后舒亶在明州应试,袁毂去开封应试,罗适则到丹丘(今台州)应试,结果三人均获第一名,一时传为佳话。

楼郁的众多弟子中,优秀者如丰稷、舒亶、俞充、袁毂、罗适、史诏等。这些弟子为他带来了极高的社会声望。

丰稷,鄞县人。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进士。初授亳州蒙城县主簿、谷城令,为官清廉,人称“清如水,平如衡”。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出使高丽,遭遇海上大风,船只几乎倾覆,众人惊慌失措,丰稷端坐不动,神色自若,展现出非凡的镇定与勇气。他在回国后继续得到重用,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官至刑部侍郎。宋徽宗即位后,召为谏议大夫,迁御史中丞,转工部尚书兼侍读、礼部尚书,因上《崇俭爱民疏》《揭蔡京蔡卞奸邪疏》等抨击奸党,遭排挤,到越州、明州、常州等地任职。他精书法,曾书慈溪《永明寺殿记》。近人张寿镛(教育家,刊刻有《四明丛书》)辑其著作为《丰清敏公遗书》六卷。

舒亶,慈溪(今余姚大隐)人。青年时期在楼郁处求学,在“五先生”的弟子中文学业绩最为突出,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获礼部考试第一名,时年24岁。舒亶奉命出使西夏,展现了他的豪情与胆略。当时边界守军杀气腾腾,舒亶谢绝护卫,单骑直入西夏,向对方宣示宋廷旨意。西夏将领将钢刀架在他脖颈上威胁他,舒亶神色自若,慷慨陈词,最终使西夏君臣接受宋朝划定的疆界意见。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作为王安石的得力助手,舒亶为推行新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因卷入“乌台诗案”而备受争议。

俞充,鄞县人。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进士。宋神宗熙宁初被任命为都水丞,他用汴河沿岸淤泥,为朝廷改造农田8万顷。茂州一带的羌人犯境,俞充呈上“御羌十策”。宋神宗遣内侍官王中正同俞充一起管理羌人。曹村一带黄河决堤,俞充又奉命前往治理。后来,他被提升为天章阁待制、庆州知州。庆阳的士兵很骄横,俞充恩威并施,严格约束。庆阳与西夏的边境犬牙交错,每到收获季节都会遭到掠夺,老百姓大多把田地抛荒,俞充下发公文,让驻军按时节耕种。有当地人叛逃到西夏,俞充派大将张守约陈兵边塞,迫使西夏把那些人遣返。一时声名卓著。

袁毂,鄞县人,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进士。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任杭州通判,后移知处州,官至朝奉大夫。他曾与苏轼同试于开封,成绩居苏轼之前。而苏轼也于元祐五年(1090年)到杭州任知州,两人既为同年,又为同事,又雅好诗词,因而相处甚欢。其所撰《韵类题选》百卷深得楼钥推重。

罗适,溪南罗家(今台州三门县)人,与舒亶为同殿进士。他是北宋有影响的水利专家。在江都任知县时,率民众兴修水利55处,灌溉农田6000余顷,围塘扩种85万顷。他调离后,江都百姓为他立生祠,秦观为他写祠记。提点两浙刑狱任上,他亲赴黄岩,疏导八乡官河90里,沟通大小支流900多条,并首创在内河分段筑堤建闸,控制水量,使70多万亩农田受益,当地有“黄岩熟、台州足”的民谣流传于世。

史诏,四明史氏的奠基人。他是个遗腹子,与母亲相依为命,从小拜楼郁为师,学有所成后以教书为业。随着家境好转,母子俩经常接济生活有困难的人家,也经常帮乡邻解决一些矛盾纠纷。史诏不求功名,无心科考,一心为母亲尽孝,他的文才、性情、品德受到乡邻赞誉。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朝廷立“八行”取士,史诏作为当地的儒家道德典范,受到明州官员的热忱推荐。但史诏却放弃唾手可得的做官机会,带母亲隐居到鄞东大田山,耕读侍母,教书育人,此举更是提高了他在明州的声望。后史诏的儿孙陆续脱颖而出,开创了“一门三宰相、五尚书七十二进士”“满朝文武,半出史家”的盛况。

除了这6人,楼郁的著名弟子还有周锷、黄东、吴矜、盛侨等。

经过以楼郁为代表的“庆历五先生”的悉心经营,四明州县学风大盛。据宝庆《四明志·叙人下》记载,自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到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明州仅出了16名进士。但自庆历兴学后,到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明州登科人士达到108人。

全祖望对“庆历五先生”开启四明学风尤为推崇,他在《鲒埼亭集》中说:“五先生皆隐约草庐,不求闻达,而一时牧守来浙者,如范文正公、孙威敏公,皆抠衣请见,惟恐失之……年望弥高,陶成倍广,数十年以后,吾乡遂称邹、鲁。”认为“五先生”虽隐于乡野,其学识与品德却远播四方,连范仲淹等人也上门求教,惟恐错过与这些隐士交流的机会。他们的声望与日俱增,数十年后,明州也成为像邹、鲁(指孔孟之乡)那样的儒学文化之乡。

楼郁等的教育活动,为明州培养了一批富有真才实学的儒学人才,为浙东学派的诞生奠定了根基,同时也奠定了宁波作为文献名邦的基础。

2024-09-02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72422.html 1 3 北宋教育家楼郁和他的弟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