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铁军:卫国戍边16载 归来再励爱国志

舰艇停靠坦桑尼亚期间,黄铁军值班执勤。 (受访者提供)

黄铁军在教孩子面塑。(受访者提供)

记 者 徐丽敏

通讯员 徐 蓓

一块面团,几经揉搓,灵巧点刻,一个个惟妙惟肖的人物便脱手而出。谁能想到,这竟出自一个“铁汉”之手。

黄铁军,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南派面塑第五代传承人,也是一名退役军人。他的身上既有军人忍耐奉献的无私精神,又有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执着追求。

■卫国戍边16载,见证海军发展

“部队是一个大熔炉,淬铁成钢,我想到部队锻炼成长。”抱着这样的想法,2001年底,黄铁军参军入伍,成为一名海军水面舰艇兵。

舰艇兵,注定与船相伴,“漂泊”海上。“刚入伍时条件比较艰苦,我所在的船是300多吨的小体型船,共有60多名官兵,训练生活全部在船上。”那时的黄铁军有这样一个梦想:登上更大的船,走向更远的海。

2006年,黄铁军被派往南沙群岛执行守礁任务。与在舟山值守不同,南沙缺乏淡水、没有信号,条件更加艰苦。黄铁军坦言,一开始去的时候充满新鲜感,被南沙的美所震撼,但时间久了便习以为常。

四周除了一望无际的大海,就是白茫茫的一片礁砂。官兵们整日在海上训练、执勤,生活简单却充实。黄铁军说,南沙他共去了3次,2011年那次全体官兵还在海上一起度过春节。

2014年,黄铁军走向了更远的海面——随海军舰艇前往亚丁湾索马里护航。“在40℃的高温下站岗执勤,防范应对海盗骚扰袭击……”黄铁军说,他们的任务之一就是保障国家的商船、渔船安全,同时为世界其他国家的船只护航。

“面朝大海,勇往直前。部队锻炼了我吃苦耐劳、不畏艰苦的坚强性格。”从300多吨的小船到2万多吨的舰艇,入伍16年,黄铁军见证了中国海军的发展壮大和更加现代化。

■自学手艺塑“面人”,让非遗出国门

“长时间在海上生活激起了我对艺术的追求,加之受爷爷的熏陶,我便利用休息时间学习面塑。”2004年,黄铁军从最简单的卡通形象捏起,当转向捏人物时,他遇到了瓶颈。

作为一名军人,他的骨子里带着不服输的精神,越是遇到困难越是迎难而上。“我利用休假探亲时间去北京、去山东面塑之乡拜师学艺。”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黄铁军对面塑愈加“着迷”,技艺也更加炉火纯青。逐渐地,他的面塑作品成为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一张“名片”。

2014年,黄铁军随海军护航舰艇出访欧洲五国,护航期间舰艇停靠中东国家和新加坡进行文化交流。他的面塑文化交流展演,受到了外国政要和友人的认可,特别是作品孔雀开屏、代表正义的关公还作为礼物送给了当时的希腊总理。

2017年,他又跟随“一带一路”中国海军远洋访问编队,先后到菲律宾、越南、泰国、意大利、土耳其等20多个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并到出访国学校进行授课,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华民族面塑的悠久文化。

“在泰国的学校进行面塑作品展示后,学生还用英语和我沟通,让我教他们捏熊猫。”黄铁军回忆道。把国宝的形象通过面塑教授给当地学生,在传播优秀非遗技艺的同时,也传播了熊猫文化,“对我而言,非常有成就感。”

2020年,黄铁军被确定为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其工作室设置在镇海区车站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东京奥运会期间,他还制作了杨倩、石智勇、汪顺、管晨辰等甬城奥运冠军的卡通面塑人像。

■成立志愿服务队,投身爱国主义教育

退役后,黄铁军发挥退役军人的特长,积极参加镇海区“戎光”宣讲、青少年国防教育、军事研学体验等爱国强志行动中,并用面塑技艺架起了文化传承与青少年教育的桥梁。

2020年3月,在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指导下,黄铁军发起成立镇海区退役军人红星志愿服务队,进行青少年爱国主义、国防教育等,带领队员积极参与社区、街道和区里组织的有关服务老兵志愿服务工作。

“在部队时我就做过公益活动,退役后想利用自身优势,同时团结其他退役军人发挥各自的强项,继续发光发热,志愿服务队便应运而生。”黄铁军说。

2022年,在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指导对接下,志愿服务队和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签署爱国主义教育合作对接协议,在全区中小学校开展国防教育和红色教育,如今,“红星育幼苗 军民固长城”志愿服务项目已服务学生3万余人次。

“希望能有更多战友加入我们的团队,大家紧紧团结在一起,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传递正能量方面发挥我们的优势。”谈及接下来的规划,黄铁军说,他将用心去做自己热爱的事情,为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务。

2024-08-11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68916.html 1 3 黄铁军:卫国戍边16载 归来再励爱国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