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郑和航迹,本报记者不远万里赴印尼

“海丝”寻梦,向南向海向未来

爪哇海风光。

从井里汶海域出水的越窑青瓷覆莲纹执壶,现藏于慈溪市博物馆。

雅加达街景。

2021年,薛纪放所在公司的货物在印尼乌拉湾港(Belawan)的码头完成清关。(受访者供图)

雅万高铁。(新华社资料图)

记者 张子琪 施雯

16件从印度尼西亚井里汶海域出水的越窑青瓷,静静地躺在慈溪市博物馆和慈溪市上林湖越窑博物馆的展柜里。

这些在海底沉睡了1000多年的执壶、花口盘、莲瓣纹罐等,于2003年被发现,近年来相继“回家”。受海水长期冲刷,这批越窑青瓷原先的晶莹釉色已不复存在。

因为一艘10世纪后半叶的沉船及沉船上30多万件越窑青瓷的出水,相隔万里之遥的宁波与印度尼西亚,有了悠久交往史的确切证据。

古代明州与古代爪哇之间,浩渺大洋上存在着怎样的航迹,留下了多少令人浮想联翩的佳话?

日前,“蓝色脉动——中华海洋文明探源”全媒体采访活动的“文明互鉴海外行”采访组,飞赴印度尼西亚这个东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寻找答案。

越窑青瓷,中国印尼文明互鉴见证者

“星牵沧海云帆耸,浪系天涯纽带长”。15世纪初,著名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时,曾写下这句豪言壮志。

“自太仓开洋,由占城国、暹罗国、爪哇国、柯枝国、古里国,抵于西域忽鲁谟斯等三十余国。”江苏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碑上,记载着郑和下西洋的航线,爪哇国是其中一站,即如今的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一带。

井里汶,是当时郑和船队的一个补给点。当年郑和下西洋,给沿途国家带去陶瓷与丝绸,带回香料、珠宝与药材,实现了中外商品、技术和文明的交流。

2003年,一艘10世纪后半叶的沉船,在井里汶海域被当地渔民发现,船上载有30多万件越窑青瓷。

可见彼时,越窑青瓷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外销瓷,也成为中国与印度尼西亚频繁交流往来的见证者之一。

越窑是中国著名的窑系之一,成功烧制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成熟瓷器,越窑青瓷因此被称为“母亲瓷”,主要产地在宁波慈溪上林湖一带。

从东汉开始燃起的上林湖地区的窑火,一直到南宋初才渐渐熄灭。唐宋时期,越窑青瓷达到外销高峰,仅井里汶沉船出水的五代末至北宋初的越窑青瓷,就有数十万件。

关于井里汶沉船的始发地,学界有两种推测。

“一种说法认为,在沉船中发现的货物来源非常广,时间跨度也比较长,推测其始发地是印度尼西亚,即当时的室利佛逝王国,那里有专门用来存放越窑青瓷的大型库房,所以才有能力装载如此大量的越窑青瓷。”慈溪市文物保护中心越窑保护部主任周杉杉告诉记者。

另一种说法是,鉴于越窑青瓷装载量在船货中占比高,推测井里汶沉船可能是从明州港直接装载出发的。

海洋,在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两国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贯穿其中的海洋文化,更是两国持续往来的动力源。印度尼西亚群岛各地,无数的文化存在,记录着中国、印尼之间的海洋文化交流。

在雅加达历史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记者发现了一件中国瓷器,上面绘有中国古代生活场景,画面温润细腻,带着岁月的痕迹。讲解员Suparta介绍,这件瓷器属于中国清朝时期,是来自中国、印度的商人带来印尼的物资之一。

古往今来,中国和印尼的海洋贸易往来密切,两国交易的海洋物产,互补互益。

“(爪哇)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并麝香、锁金纡丝、烧珠之类,则用铜钱买易。”郑和下西洋“随行翻译官”马欢在《瀛涯胜览》中,记载了其在爪哇的见闻。

在印尼,华商大量购买“苏木、白锡、长白藤”和“香药、犀象、珊瑚、胡椒、丁香”等物,他们将这些印尼特产运回国内,颇受欢迎。

福建大学杨宏云在《中国与印尼海洋文化交流和合作对策研究》一文中提到:“仅1614年至1616年三年间,中国与万丹(现爪哇岛西部的万丹地区)的双边贸易成交额就接近8400吨。”

互补互利的海洋贸易,丰富了印尼民众的生活,也提升了中国商品的生产技术——

郑和从苏门答腊、槟榔屿带回的苏泥、勃青,从苏门答腊、文莱带回的紫啡、胭脂石,为中国陶瓷品种的多样化、颜色的丰富性提供了原料保证。

从印尼输入的苏木紫矿,使中国丝绸业获得重要染料,提高了丝织品质量。

据考证,从九世纪起,印尼开始仿制中国陶瓷,推陈出新绘制了印有印尼风光的青花瓷盘。

跨越山海,一站式“买全球 卖全球”

港兴通天下,“海丝”续新篇。千百年来,中国和印尼经贸往来不断。如今,宁波和印尼各城市之间向海而生、逐梦深蓝的故事仍在继续。

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的宁波舟山港,以海为媒,港通天下。宁波舟山港现有12条航线与印尼港口通航,挂靠雅加达港、泗水港、三宝垄港等印尼主要港口。

近年来,宁波舟山港和印度尼西亚各港口加强合作。2017年5月10日,宁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和印尼国有港口运营公司签署姊妹港备忘录,双方合作热度升级。

“相比于其他城市,在宁波做海洋运输业务很有优势。”宁波科烨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薛纪放说,该公司今年业务量呈井喷式上升。

“借助城市优势,只要企业客户想要拓展东南亚市场,不管是在宁波还是在全国其他港口,我们都能帮其做整体出海落地方案。”薛纪放说。

8月初,薛纪放从印尼回国,忙着带印尼客户参观宁波工厂、洽谈业务。

10年前,薛纪放在宁波创立了集海运、空运、陆运、进出口通关、仓储、运输保险于一体的货运代理公司,帮助浙江、江苏、上海等地的企业拓展海外市场。2017年,他在雅加达设立海外公司。

“今年上半年,我们公司出口量总计约7000个标准箱,日用品类、建材类的物品以集装箱运输为主,大型设备会使用散装船运输。”薛纪放说。

“印尼海域广阔,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相当丰富。”在印度尼西亚从事内贸航运的宁波人李先生告诉记者。

据李先生介绍,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由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1万多座大小岛屿组成,海洋运输行业在印尼拥有很大的市场,是印尼经济发展的“刚需”之一。

2019年,李先生开始在印尼从事建筑材料杂货物资、矿产资源的运输。作为一家初创企业,其公司每月运输量已超过15万吨,目前业务量仍在逐步上升。

“内海运输是印尼海洋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内陆腹地与沿海地区、岛屿与岛屿的纽带,在运输和集散进出口货物中起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瞄准东南亚,紧盯印尼市场。”李先生说。

“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今后我们将优化船型,提升科学管理的水平,通过精细化管理来降低成本,提高公司生产效率。”李先生说,“对于未来,我们很有信心。”

“在印尼‘出海’的宁波企业主要集中在海运、船运、货代、电池制造、储能、医疗器械等领域,规模较大的企业有力勤、得力等。”印尼宁波商会会长宋建煜告诉记者。

文化交流,续写中国和印尼情缘

这片蔚蓝的海洋,演绎了很多关于中国和印尼共同繁荣的故事,续写着文明交融的历史。

雅万高铁,是东南亚第一条高速铁路,既是中国与印尼互利共赢的生动缩影,也诠释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秉持的共商共建共享理念。

这个夏天,宁波人蔡明东出差乘坐了雅万高铁,“除了语言标识不同,乘坐体验与在中国坐高铁完全一样。整个车厢满座,没人高声说话,很安静”。

除此以外,中国和印尼不断深化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两国越来越多的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留学互访。

今年3月,印度尼西亚宁波大学校友会在雅加达成立。据该会会长Laura介绍,这是宁波大学在南半球建立的第一个校友会,也是第一个以国际毕业生为主体的校友会。

回想在宁波大学就读的四年,Laura说:“那段时光非常难忘。”在校期间,Laura组建了社团“Djas Merah”,以表演印度尼西亚特色歌舞的方式,让更多中国人了解印尼文化。“当时,社团内有三四十名在宁波大学就读的印尼学生,我们一起排练印尼传统歌曲和舞蹈,曾前往3个城市,演出约30场。”

在2016年的“喜迎G20共筑中国梦”浙江省高校来华留学生文艺演出上,社团迎来了“高光时刻”。12名印尼学生表演了印尼亚齐岛传统舞蹈“沙曼舞”,融合了印尼的器乐、声乐、舞蹈等,广受好评。

“如今在宁波大学,这个社团仍然存在,甚至比当时的规模还大,也开设了社交媒体账号。”Laura自豪地说。

凭借流利的汉语和在中国求学的经历,Laura大学毕业后曾在阿里巴巴、荣耀等中国知名企业工作了7年。

如今,Laura回到印尼,入职了一家新公司,负责公司东南亚区域电商板块的业务。“我在中国求学和工作的经历,是我履历的加分项。印尼人认为中国人更勤劳,工作效率更高。”

Laura设立的印度尼西亚宁波大学校友会线上群组,目前已有130余名校友,大家在此分享最新求职信息、工作心得、生活乐事。“虽然我离开了宁波,但我作为一名华人,希望通过努力,为中国与印尼两国的友好交流与合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宁波诺丁汉大学学生Ilene也是一名印尼华人,刚刚毕业的她已在宁波找到工作。“这份工作与媒体行业有关。我想留在宁波,通过未来的工作,帮助更多印尼学生来中国学习、工作。”

在Instagram、Tiktok等平台上,Ilene是个实打实的“网红”,拥有近50万粉丝。她会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在宁波的生活日常,发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

“05后”印尼姑娘Nayla,是印度尼西亚梅库布亚纳大学传播学院广播专业的学生,她最近忙着准备迎接第一份实习工作,将前往宁波企业在雅加达开设的分公司实习。

据了解,印度尼西亚有2.15亿互联网用户,拥有年轻化的消费群体,电商市场规模在东南亚地区占比超过一半。但在印尼,合适的主播及电商后台运营人才极其稀缺,这也成为宁波企业在印尼“扎根”亟待突破的难题之一。

2023年11月,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梅库布亚纳大学合作共建直播与传媒海外学院,推出直播与传媒教育项目,为中资企业在印尼遭遇的“人才瓶颈”提供了新解法。

截至目前,该合作项目已培养14名印尼学生,其中4人获得赴中资企业实习的机会,Nayla就是其中之一。

“在上专业的直播课程前,我们必须先学中国文化课、语言课。在此期间,我发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Nayla说。

谈及梅库布亚纳大学与宁波未来的国际交流规划,梅库布亚纳大学副校长Ariani Kusumo Wardhani侃侃而谈。

“我们可以关注经贸合作、技术创新合作、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社区参与等领域,促进印尼和中国的高质量合作。”Ariani说。

今年6月,慈溪市上林湖青瓷文化传承园内的仿古龙窑正式开窑,这一刻,距离上一次龙窑之火燃尽,已时隔千年。

借此机会,记者带着数件越窑青瓷器物前往印尼,将其赠予梅库布亚纳大学和印尼中国浙江总商会。愿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以海洋文化为纽带,追溯既往,展望未来,在文化交往之路、文明互鉴之路、互惠互利之路上走得更远。

2024-08-10 沿着郑和航迹,本报记者不远万里赴印尼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68845.html 1 3 “海丝”寻梦,向南向海向未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