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10年时间

再造一个“海上海南”

——以崖州湾科技城为样本看海南发展

远眺崖州湾科技城。(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供图)

杨国平在榴莲种植园。 (受访者供图)

隆平生物实验室一角。(受访者供图)

记 者 张伟方

俞永均 孔锡成

见习记者 龚旭琪

海南是全国管辖海域面积最大的省份,受权管辖约200万平方公里海域,海岸线总长1900多公里。近年来,海南省的海洋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海洋经济占全省GDP的比重由2018年的29.0%上升到去年的33.9%。2024年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用10年时间再造一个‘海上海南’,加快迈向海洋强省”。

建设海洋强省,海南有何成功经验?宁波日报报业集团“蓝色脉动——中华海洋文明探源”全媒体采访小组在海南采访期间,不少人建议采访组关注“崖州湾速度”——仅仅用了5年时间,这里就聚集起34个省部级以上科创平台,高层次人才突破2600人,11471家科技型企业抢滩落户,总营收接近千亿元……

5年时光荏苒,作为“后起之秀”的海南如何实现“弯道超车”?海南发展海洋经济的成功密码,或许就藏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里。

求贤若渴,后发制人

5年前,若是有人提起三亚,就会想到以旅游闻名的海棠湾这张城市名片;5年后,位于三亚城市西侧的崖州湾异军突起,成为三亚发展的新地标。

6月15日,位于崖州湾科技城(简称科技城)的生物育种双创中心11层科研办公大楼正式封顶。未来在此办公的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简称隆平生物)是目前国内生物育种的领军企业。自2019年落户科技城以来,隆平生物依托这片科技沃土,不仅种子培育卓有成效,而且公司科研团队规模不断发展壮大。

“科技城在人才引进、留存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帮助我们吸引了国内一大批农学领域的高层次人才。”隆平生物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依靠人才团队加持,公司近年来推出的新产品越来越多。”

科技城白手起家,仅用5年时间,就让科技、产业、城建等各方面发生显著变化,其“弯道超车”的一个关键因素便是人才,尤其是高科技人才。

“以前是为南繁科研来,现在为南繁硅谷建设留。”自1983年开始踏上崖州湾这片热土后,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年年追光逐热、南下育种。如今,他已成为驻海南全职院士,并担任崖州湾实验室副主任、三亚崖州区南滨居白超队的“院士村长”。

5年来,科技城坚持以高标准完善科研配套体系,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一批“国字号”科研院所纷纷入驻,设立了10个省级院士创新平台,形成科技创新策源地、人才创新创业首选地、科技成果转化集聚地。

宁波博海深衡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博海深衡)是一家专注于水下成像声呐装备的高科技企业,在科技城设有分公司。成立5年来,公司团队研发的SW-375高分辨立体成像声呐通过全国首台(套)重大装备认定,公司入选宁波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宁波、三亚两地都有着一颗惜才爱才的心,也推出了很多引才政策,有利于我们公司组建一支‘精锐部队’。”谈到人才,博海深衡董事长丁少春深有感触地说。

实现人才“一站式”服务、提供专业人力资源就业服务、完善人才安居住房保障,从零开始建设超万套的人才房……科技城设身处地为慕名而来的“精兵良将”考虑,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从便捷的地铁“菁英码”,到激励“未来之星”的亿元奖学金;从“宁波五优,人才无忧”的承诺,到青年人才驿站的迎候;从体贴周到的生活服务,到细腻入微的情感关怀……宁波为八方人才提供独到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奔“甬”而来。

去年底,宁波公布2024年度甬江人才工程公告,重点引进科技创新和城市经济两大领域人才和团队项目。“我们公司在研发领域获得了宁波市甬江人才工程的支持。”丁少春说。

在引才、聚才上,宁波与三亚两座海滨城市的做法异曲同工。不过,站在城市的竞争新赛道上,宁波更应该向科技城学习借鉴,以更大气魄招引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海洋领域的顶尖人才。

产业聚集,三位一体

成立之初,科技城曾喊出口号:致力于建设成陆海统筹、开放创新、产业繁荣、文化自信、绿色节能的先导科技新城,8年内打造千亿级园区。相比于上海张江科学城、广州科学城等“老大哥”,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只是一个“初生牛犊”。

5年时间汇聚上万家企业,年营收接近千亿元,新兴的科技城如何能在短时间内释放强劲的发展潜力?答案来自入驻企业的亲身体验。

博雅工道(北京)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博雅工道)成立于2015年,是国内领先的海洋装备企业。2022年,博雅工道在科技城成立了三亚工道海洋工程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三亚工道)。作为公司海洋工程基地,三亚工道业务涵盖海洋工程、水下机器人研发实验等。

“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院就在附近,我们公司正在和学校沟通相关项目合作事宜,未来可能会进行联合申报。”三亚工道经理邓其彪告诉记者,科技城为他们公司搭建了一个非常顺畅的技术研发平台。

宁波的博海深衡和三亚工道等涉海、涉水类企业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是三亚工道的声呐供货商,也是三亚福港渔业的客户,双方有非常多的业务往来。在科技城设置子公司的目的,就是希望把子公司变成博海深衡在中国南海区域技术开发、产品应用和市场开拓的‘桥头堡’。”丁少春说。

拥抱海洋、挺进深蓝,深海科技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副所长王立平认为,宁波海洋科技创新实力不够强,尤其是缺乏国家级涉海科研机构。

最近召开的全市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推进会提出,宁波要瞄准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海洋高端装备等领域,布局建设“两重一场一中心”,即积极争创海洋关键材料、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两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开工建设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宁波片区,谋划布局水上装备安全可靠性国家创新中心。

目光转到科技城,或许这些经验能够为“甬”所用。

为了让科研人员和院校更好地扎根于此,科技城改革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专利、商标、版权、地理标志和植物新品种五个领域的知识产权事项进行集约化管理,打通涉农、涉海类知识产权保护的绿色通道——发明专利从申请到授权,审查周期从过去平均一年半时间,缩短到现在最快仅需29个工作日,审批提速80%以上。

同时,科技城高标准打造开放共享的科技创新平台集群,吸引中国海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一批“双一流”高校赴琼。它们与中国科学院、中国船舶集团等科研院所及各家企业一起,构建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体系。

科技城相关负责人说:“园区内三方互相打通,企业需要技术支持,可以找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后者想把科研成果转化商用,也可以找企业对接。我们科技城还会将各方需求进行整理并公布,推进三方合作。”

曾经,崖州湾是中国最南端的通商口岸,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出发和补给的重要港湾。今天,崖州湾畔正加速崛起成为千亿级产业园区,成为再造一个“海上海南”的有力支撑。

地处天涯海角,科技城充满无限生机。“海上海南”奋楫扬帆。

“努力让宁波老乡吃上海南榴莲”

午后,正是三亚一天中最热的时间,杨国平准时出现在榴莲种植园。此时距离杨国平种下猫山王榴莲树已经过去250天,这些榴莲树,已从细小的树苗长至接近2米的高度。

“还需要两三年的等待,这些榴莲树才能结果。”自称“新农人”的杨国平侃侃而谈,一边说一边观察榴莲树的长势。跟随杨国平走在榴莲种植园,听他介绍榴莲的习性、种植情况,丝毫看不出“新农人”的新在何处。

其实杨国平是做家居工程出身的,今年是他从事热带水果种植的第二个年头。2008年3月,杨国平从宁波来到海南,从事家居工程业务。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杨国平的公司发展势头不错,但是他逐渐意识到干这一行压力越来越大,于是想要换一个赛道创业。

最初杨国平想种荔枝,不过,因为机缘巧合他认识了海南省榴莲种植协会会长。受其邀请,杨国平跑到会长的榴莲种植园考察。这一趟,杨国平算是和榴莲结缘了。考察甫一结束,杨国平便买好机票,连续飞往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榴莲种植国家参观考察。

“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榴莲是值得投资的。而且国内榴莲产业尚属起步,我更有信心去做一名先行者。”杨国平说。

海南的第一批榴莲种植始于2019年。由于技术不到位,以及种植人对榴莲的习性了解不够深入,这批次的榴莲树死亡率特别高,很多企业就此打了退堂鼓。随着种植技术不断改进,海南现在的榴莲树成活率在90%左右。

杨国平告诉采访组,去年第一批种下600多棵榴莲树苗,取得了99%的存活率,仅有几棵树苗死亡,“我们引进了泰国技术,还邀请了一名在泰国有着20多年榴莲种植经验的专家来帮忙种植”。

“目前投资近70万元,买了1500多棵荔枝王榴莲树苗。这个品种国内还没有上市,引进种植的人也很少。希望以后我的榴莲能被更多人所喜爱。”杨国平指着榴莲树介绍,他已经在乐东基地种植了420亩的猫山王榴莲、黑刺榴莲、荔枝王榴莲,在三亚基地种植了90亩荔枝王榴莲;另外,乐东还有70亩没有种植,陵水则有650亩还在开荒。

2025年底前,海南将实现全岛封关运作。面对海南自贸港建设大局,杨国平并没有过多的担心。“封关运作后,进口货物在海南开放自由贸易,但是输入内地还需要管制。”杨国平说,他种植的农副产品可以跟农业部门提前报备,走绿色通道,直接进入其他省份的市场,“而且也会优先保证海南省内农副产品的销售”。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23年中国进口新鲜榴莲超过142万吨,进口量同比增长72.87%。“国内对榴莲的需求量非常大,榴莲消费人群也越来越多。不过进口榴莲都需要速冻,或者选择七八成熟的榴莲,口感与当地种植可直接品尝的榴莲有一定差距。”杨国平说,在海南种植的榴莲,能让消费者有更新鲜的口感体验。

据了解,像杨国平这样在海南发展的甬商还有100多户,面对时代的风起云涌、潮涨潮落,他们坚持逐浪前行。

“我在海南代表着宁波人,所以,要力争给家乡争光,努力让宁波老乡吃上海南榴莲。”在榴莲种植园里,杨国平坚定地说。

观 点

让海洋文化火种代代相传

雷少(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副研究员)

在蔚蓝南海的怀抱中,海南岛东南沿岸的三亚、陵水、万宁等地,近年来犹如历史的宝盒渐次开启,一系列引人瞩目的考古新发现接踵而至,为世人精心绘制一幅6000年至3000年前的史前文化长卷。

这些镶嵌在海湾沙堤上的贝丘遗址,以其鲜明的海洋适应性特色,成为全球考古学者瞩目的焦点,也为中华海洋文明探源之旅铺设了关键的石阶。

在六月的微风中,我们踏上海南莲子湾遗址。碧海蓝天与金沙滩交织而成的画卷缓缓展开,遗址静谧地躺在山海之间,一侧是潺潺溪流汇入广袤大海,另一侧则是生态丰富的潟湖湿地。此情此景,不禁让人联想到同样依海而生的宁波井头山,以及两者生活环境的异曲同工之处。尽管地理与气候条件各异,但海之馈赠、山之庇护,让两地先民同样在浩瀚海洋中耕耘,为中华海洋文明的多元融合播下了独特的种子。

移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海南队的标本库房,仿佛踏入了史前海南的时光隧道。库房内,海量贝壳与各式陶、石、骨、贝器的摆放错落有致,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古人的智慧与勤劳。这些珍贵遗物,不仅仅是物质文明的见证,更是海南先民历尽艰辛、勇于开拓海洋的精神写照。与之遥相呼应的宁波,其史前文明虽历经自然变迁的考验,却依旧坚韧不拔,将8000年前的海洋文化火种传承至今,为中华文明的海洋篇章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宁波与海南两地在时空的经纬中各自演绎着海洋文明的传奇,虽起点不同,路径各异,但最终如同江河归海,共同汇入中华海洋文明的壮阔洪流。它们的故事,是中华民族与大海不解之缘的生动注脚,是世代先民智慧与勇气的光辉印记,更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包容并蓄的有力证明。

2024-07-14 ——以崖州湾科技城为样本看海南发展 用10年时间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63838.html 1 3 再造一个“海上海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