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剧《柔石桥》登上2024年“百戏中华——国家大剧院非遗戏曲展演”舞台

从一场演出,看地方剧种如何焕新出彩

青年演员苏醒担纲主演《柔石桥》。

《柔石桥》演出剧照。

记者 张芯蕊 通讯员 吕佳银

7月3日晚,北京,2024年“百戏中华——国家大剧院非遗戏曲展演”的舞台,由宁波市甬剧团“接棒”了。

聚光灯刺破黑暗,舞台上的柔石,穿越了时光隧道,回到那段青涩而充满激情的岁月……

自2022年首演以来,甬剧《柔石桥》便如一位不知疲倦的旅者,从中国戏剧节的舞台到国家大剧院的殿堂,一路跋涉,万里征途。在一次次走上全国性戏曲舞台的过程中,这部代表甬剧年轻力量的剧作,已然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

作为“天下第一团”的稀有剧种和国家级非遗地方剧种,面对观众的期待,市甬剧团正以更开放的心态,在更大众化的平台上,久久为功,焕新出彩。

扎根乡土,赓续经典

如何以“最宁波”的语言讲述宁波故事?《柔石桥》给出了生动的范例,也是这一剧种扎根乡土、赓续经典的最好诠释。

舞台上,“左联五烈士”之一、宁海籍革命家、作家柔石乡音浓郁,饱含深情。

即便台下坐着不少并不了解甬剧、也并不熟悉宁波话的观众,依旧可以从主人公柔石的每一个转身、每一个眼神中,读懂他对信仰的坚守和对未来的期盼。

甬剧是从田头山歌、“唱新闻”的民间说唱艺术演变而来的地方剧种,相比程式化的动作与技巧,它更贴近百姓的生活和情感,以其独特的方言表达、关注现实的创作精神,牢牢把握一方乡土的文化脉搏。

以《柔石桥》为例,从选题上看,柔石作为宁波革命作家,他的故事本身便承载着厚重的地方人文情怀,传承着宁波的红色根脉;而从艺术表达上看,甬剧以其独特的方言唱腔和表演形式,更是将这位革命家的形象生动而深刻地呈现在舞台上。

“在刻画人物形象时,甬剧尤其注重用真实、细腻的描写,去构建角色的内心世界。”市甬剧团团长吴刚说,通过“雕琢”人物,与观众共情、共鸣,也是甬剧一直以来的独特性所在。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这段革命历史,《柔石桥》的主创团队走访了柔石的故乡宁海,探访了柔石故居。

“以亲身体验为基础,去挖掘柔石先生身上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份情感,不仅可以确保人物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更是牢牢把握住了甬剧这一艺术形式的特点——以情动人。”吴刚认为,市甬剧团秉持创新的前提在于守正,“若是没有老底子的传统,后面的‘新’便很难存在”。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

作为宁波地方传统剧种,甬剧的发展历程中,有辉煌篇章,也有险峻关隘,几百年间一直在自我革新。这种逐新而行、向新求变,总是与时代需要紧密相连。

“简单来说,就是要为观众呈现‘当下感’。”宁波市演艺集团创研中心主任、编剧马凌姗在接受采访时说,《柔石桥》深入挖掘的是柔石先生的革命精神,如果从普通人的生活角度来看,你就会发现,无数个平凡的个体都会在理想与现实中挣扎、纠结,会有放弃与坚守,“在困境前不屈不挠的精神,是每一个时代都需要的”。

近几年,在剧本的选择与复排过程中,市甬剧团会再次打磨更具现代意义的剧目。一个多月前,该团在沉浸式小剧场重新创排甬剧《风雨祠堂》。

“一部好戏就是人生的一面镜子,《风雨祠堂》的内核,就是探讨在金钱面前会暴露怎样的人性、个人应该如何坚守自己的底线,这个是不会过时的。”《风雨祠堂》的导演陈杭在接受采访时说。

“这些剧作的创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是对当代社会关切的一种回应与发声。从价值观念上革故鼎新,才能吸引更多观众,让他们产生共鸣,理解并接受这一地方剧种。”吴刚说。

除了对主题的宏观把握,在形式上,近几年甬剧也进行了一系列革新与探索。

无论是以简约之法摒弃繁杂,在舞美设计上独具匠心,还是在舞台后方,以柔石的字迹作为纵向景观的点缀,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震撼……《柔石桥》的舞台表现形式是全新的、具有现代感的。

“当下观众接受新事物越来越多,对艺术的认知和追求也更大胆。”市甬剧团优秀青年演员、在剧中饰演柔石妻子的张尤佳说,“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吸收了许多新的表现形式,希望给年轻观众以耳目一新的戏曲体验。”

文艺作品永远是为时代服务的。所以,无论是大型经典剧目的创排,还是在小剧场里热火朝天地沉浸式演出,市甬剧团都在摸索,从立意定位、人物塑造、音乐编创到舞美设计等多方面融入现代元素,以更宽广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与时代接轨。

甬剧新篇,薪火相传

从老一辈的艺术家,到中坚力量的中生代,再到崭露头角的青年演员……舞台上,甬剧几代传承人在《柔石桥》中同台“飙戏”,尽显这一剧种的活力与潜力。

市甬剧团优秀演员、主角柔石的饰演者苏醒表示,拿到剧本,得知由自己担纲主演后,第一反应是“受宠若惊”。从《柔石桥》新老交替的演出阵容中,可以窥见市甬剧团在人才梯队建设上的用心与取得的成果。在近几年的剧目创排及演出中,该团开始更多地启用和扶持青年演员,将舞台交由第八代、第九代的年轻力量接棒。

在市甬剧团相关负责人看来,人才梯队建设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

一方面,在演员培养上,剧团每隔几年便有新鲜“血液”注入,以适应新形势下优秀传统文化对后备人才的需求。2016年,宁波市演艺集团和宁波市文艺学校联合开设甬剧传承班,共招收学员26人。后来,在市委宣传部的扶持下,甬剧传承班全体学员赴浙江省文艺学校大专班学习。作为当代甬剧传承的最新一代,该班学员以第九代传承人的身份正式入团,他们基本上是“00后”新生代。

在近几年的探索中,市甬剧团发现,人才引进既要保持“流量”,也要保证“留量”,还要提升质量。无论是组织专业培训、建立“导师带徒”的培养模式,还是给予演出实践的机会,都为提升新生代甬剧演员的艺术水平和表演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除此之外,剧团还鼓励年轻人用自己的创意和想法为甬剧增色添彩。

近段时间,在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上,不少甬剧演员纷纷开设个人账号,分享排练日常、演出心得,与网友线上互动,用新的传播方式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为甬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注入新活力。

“作为第九代甬剧传承人,同时也是‘00后’,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社交媒体上的年轻人,既然我可以爱上戏曲、爱上甬剧,那么你们当中的很多人也可以。”青年演员李梦凡告诉记者,除了在小剧场版的《风雨祠堂》中担纲“大女主”外,自己还随团在《柔石桥》这样的大型剧目演出中磨炼自己,“每一次都是尝试,也都是学习的过程”。

另一方面,在主创团队的构建上,市甬剧团注重引入年轻力量,以新的视角和创意为甬剧注入新的生命力。以《柔石桥》为例,导演吴佳斯、编剧马凌姗及舞美、服装设计团队,都是年轻的新生代班底。从编剧、导演到音乐编创等各个岗位上的年轻人,都带着对现代审美的敏锐,共同推动甬剧在艺术上的创新与突破。

“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既有传统底蕴又充满现代活力的甬剧艺术团队。”吴刚说,“希望每一位成员都能在这个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特长,共同为甬剧的发展贡献力量。”

文化焕新,大胆“破圈”

仔细观察,近几年来,市甬剧团一直在寻找自己的“破圈”之路。无论是在传统舞台上赓续经典,还是以沉浸式小剧场为载体,探索年轻观众的新需求,这一地方剧种都力求在新的文化生态中占据一小片空间。

“要想‘破圈’,先要有圈。”宁波文旅会展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兼宁波市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林红表示,这个“圈”,要市甬剧团上上下下去探索,绵绵发力、久久为功。

“首先要改变的就是地方剧种‘画地为牢’的发展方式,建立足够的文化自信。”林红说,近几年,甬剧作为宁波本地的一张文化名片,即便在各大剧种争奇斗艳的全国性戏曲舞台上,也从未失去自己的声音和特色。

“2023年在第二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举办甬剧苏醒专场,今年《柔石桥》亮相国家大剧院舞台。通过参加各类国家级、省级的艺术节和戏剧节,甬剧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戏曲艺术交流与碰撞,不仅展现了甬剧的独特魅力,更在交流中学习和吸收了其他剧种的优点,不断丰富和提升自身。”林红说,“要在剧目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紧跟时代步伐,大胆‘走出去’,倾听更多专家的建议,了解更多观众的想法。”

当下,传统戏曲艺术不仅要适应市场化需求大胆创新,更要发挥其作为乡音乡情的纽带作用。甬剧承载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和历史记忆,在推广和传承过程中,更要让这一地方剧种保持与当地生活、文化和历史的紧密结合,使其成为维系宁波人与家乡情感的重要纽带。

本版图片由市演艺集团提供

2024-07-08 甬剧《柔石桥》登上2024年“百戏中华——国家大剧院非遗戏曲展演”舞台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62532.html 1 3 从一场演出,看地方剧种如何焕新出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