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安伟 吴育新 梅子满 张颖 史米可
上海,最鲜明的城市底色是什么?
6000年前,先民择此而居,逐海而生;6000年后,小渔村变身国际大都市,向海图强。
6月16日至18日,宁波日报“蓝色脉动——中华海洋文明探源”全媒体采访小组,循着上海发展的脉络,试图探索海洋文明澎湃升腾的密码。
出海!小渔村的嬗变
上海,在不少人看来,是一座开埠后才冉冉升起的明星之城。
1957年青浦的一次偶然发现,把崧泽这个沉寂了6000年的小渔村推到聚光灯下——这里是上海先民最初的家园。大上海,就从这个小渔村出发。
“上海第一人”“上海第一房”“上海第一村”“上海第一稻”……在上海青浦崧泽遗址博物馆,一个个海洋文明的细节和烙印,开启了一座城市沿海而居、向海而行的漫长记忆。
时光流转到唐宋之时,依旧是青浦,但繁盛“停留”在青龙镇。
“文献记载,青龙镇是唐宋时期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副研究员王建文告诉记者,“青龙镇遗址发掘出土了6000多件出自福建、浙江等地窑口的可复原瓷器,以及数十万片碎瓷片。其中,福建窑口的大量瓷器与在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发现的瓷器非常相似,这说明当时许多瓷器运到青龙镇后进而转口外运,主要销往高丽与日本。”
这一切,印证了彼时上海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重要贸易港口的史实。而“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发掘,更为上海开埠后的海洋贸易航运史提供了实证。
这艘清同治年间沉没于长江入海口的货船装着大量出口瓷器。目前出水的700多件文物中,瓷器有近600件,此外,还有宜兴窑刻诗文紫砂壶、越南合礼窑淡青釉水烟罐等器物。
“今年下半年我们将正式发掘!”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研究员周浩告诉记者,据前期考古分析,这艘货船的沉没缘于一场台风。在他看来,通过发掘“长江口二号”古船,可以探究这座城市如何通过海洋开展对外商贸交流的历史。
开放!浦东撬动改革格局
在崧泽,依稀能感受到6000年前的海风吹拂;而在上海外滩,魔幻的灯光,定格世界级大都市的“海国图志”。
“上海是一座向海而生的城市。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现在,上海始终是中国工业、商业、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并始终传承着崧泽文化和江南文化。”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周汉民告诉记者。
1990年,黄浦江东岸这片曾经的农田,担负起国家战略级开发的历史使命。34年来,它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高楼林立的陆家嘴,是浦东见证上海乃至中国改革时代脉搏的地方。
今天的浦东,开展对外贸易、对外投资、服务贸易、数字贸易,以占上海全市五分之一的面积、四分之一的人口,贡献了三分之一的经济总量,是上海经济的增长极和发动机。
浦东开发就是一根撬动中国开放全局的杠杆,它在让上海成为带动长三角发展龙头的同时,也让包括宁波在内的长三角城市群紧紧跟随,共同发力奋进。
“浦东,不仅是上海的浦东,更是全国的浦东。作为中国经济的高地,浦东的影响力和历史使命仍在不断地延续和深化。”周汉民告诉记者,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给予浦东更高期待——到2035年,浦东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构建,现代化城区全面建成,现代化治理全面实现,城市发展能级和国际竞争力跃居世界前列;到2050年,浦东建设成为在全球具有强大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影响力的城市重要承载区,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成效的全球典范,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璀璨明珠。
临港!“海中之城”的新时代探索
浦东向南,是临港新片区(以下简称临港),立长江之潮头,面东海之广袤。
周汉民告诉记者,临港未来将扩展至400平方公里,并持续向更高的发展目标迈进。
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实施更高标准的贸易自由,打造更高水平自由贸易试验区——这是临港的探索方位。
“自2019年8月揭牌以来,临港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前沿科技产业,以及高能级航运服务业、跨境金融、新型国际贸易等开放型产业。”临港管委会制度处四级调研员林鹤告诉记者,“4年来,临港累计形成突破型制度创新案例103个,其中,全国首创案例48个。”
临港,面朝大海,奋勇前行,也牵引着一湾之隔的宁波。
智能新能源汽车,一马当先,成为临港规模最大、带动效益最高的产业——2019年产值314亿元,2023年产值近3000亿元。而宁波也受益于此,成为上海新能源产业链上重要的一环。
从源远流长的海洋文明,到紧密合作的海洋经济,再到海洋城市的各自探索……上海在开放,浦东在创新,临港在探索,而长三角城市群也在携手并进。
海岸线沧桑变迁,文明却在时代激荡中流动互鉴。
同一片海,一样的沿海而居,一样的海纳百川,一样的向海图强!
一声“阿拉”,沪甬共同见证一个伟大的蓝海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