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颖 史米可 实习生 徐奕龄
核心观点
■上海得益于江南文化和海洋文化的滋养、融合和共生
■中国沿海城市在追求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时,应秉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学习精神
■宁波的发展,要用好自贸区这个战略支点,与上海自贸区、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合作越紧密越好
■做好“三湾”文章,让“三湾”既有联系又功能各异
■宁波要争取举办重要大型国际活动,博得举世公认
江南文化与海洋文化共生下的开放
记者:从6000年前的崧泽起步到唐宋时的对外贸易大港,从浦东开发到上海自贸区及临港新片区的探索,上海的开放脉络一以贯之,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周汉民:历经千年沧桑,上海得益于江南文化和海洋文化的滋养与融合。两种文化共生,让上海既温润如玉、坚硬温柔,又开放、包容。二者的结合使上海在全中国的地位愈加重要、突出。
这座城市称为“申”,它的横,就是一横到底;它的竖,就是不偏不倚。四平八稳,很大程度体现了上海的城市风格。
上海既有淳朴的民风,又有西学东渐,“开放”成为这座城市的鲜明标志。
上海始终走在改革开放前列,与其独特区位优势不可分离——
1984年,国家选择14座沿海城市共同构成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其中就有上海,毗邻的就是宁波;
1990年,国家选择上海浦东设立第一个国家级新区。由此,浦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旗帜高高举起;
20年后,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我们举全国之力、集世界智慧,在5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设立了城市最佳实践区;
世博会闭幕3年后,上海自贸区成立,推动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改革开放。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战斗正未有穷期”。
2019年,上海设立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继续担当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先行者。2023年,上海浦东新区全力以赴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承载着江南文化与海洋文化,这座城市不断前行。
海纳百川,不断创新不断学习
记者:在传承和传播中华海洋文明的过程中,海派文化发挥了哪些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如何助力打造全球海洋城市?
周汉民:谈论海洋文明,不如看看海上丝绸之路从哪里启航?郑和是克服怎样的艰辛走向大洋的?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184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见证了海洋文明对这片土地的深远影响。不仅是沿海地区,实际上整个中国,都深受海洋文明的浸润。
作为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块富饶的土地在孕育独特而深厚的本土文化的同时,广泛吸纳了海洋文明带来的多元元素。而中国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无疑是海洋文明熏陶下的瑰宝,与世界的联系最为紧密直接。
谈到海派文化,在我心目中的它,“居无定势”,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兼收并蓄、不断创新。
如果要用词语来形容海派文化,我觉得首先是博大。以上海世博会为例,上海以仅6340平方公里的占地,热情地迎接来自190个国家的参展团和50个国际组织的参与,向世界彰显了开放与包容。
海派文化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与时俱进”。
改革开放至今,众多国际知名建筑师曾参与这座城市的建设,如上海大剧院和浦东机场一号航站楼。我们承认和最高的标准、最好的水平有差距,但向其看齐、迎头赶上,这是我们的使命。
如今,上海高耸入云的高架桥和“世界数二”的地铁,均由本土团队设计。这体现了海派文化在创新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上海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独具魅力的国际大都市。
这份开放与包容,是我们打造全球海洋城市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中国沿海城市在追求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时,应秉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学习精神。
譬如,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双碳”目标方面,沿海城市需走在前列,学习国际先进经验。
正所谓“独善其身,兼济天下”,无论是国际级还是区域级的海洋城市建设,都应以宽广的胸襟向世界学习。
紧密合作,用好自贸区这个战略支点
记者:在全国大开放的背景下,上海正积极构筑高水平开放高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上海有哪些做法值得宁波借鉴?
周汉民:我认为城市优势的核心在于三个“度”:知晓度、喜爱度和参与度。
上海的优势,在于通过不断提升自身在国际舞台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了全世界最热的关注和支持;同时,通过不断营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一流营商环境,让更多人喜爱并愿意参与上海的发展。
从2015年到2024年,上海制定的营商环境计划已经到了第七版。与此同时,上海“拥有”多个国家级战略,如浦东引领区战略、自贸区战略、临港新片区战略等。不难看出,上海始终保持激情、远见和决心,始终追求更好。
提到新质生产力发展,自贸区或许就是路径之一,是推力是手段,只为城市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改革开放与更高质量的发展。
我的父母都是宁波人,宁波是我的故乡。当前全国有22个自贸区,宁波就在其中,我十分骄傲,也曾为此作出菲薄的贡献。
宁波的发展,要用好自贸区这个战略支点,与上海自贸区、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合作,越紧密越好。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宁波也可以借鉴上海自贸区、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甚至更多地方的自贸区的成熟经验。
宁波有自己的自然禀赋和发展特色,除“闯”和“探”外,与周边城市加深交流、相互学习也是关键一环。
做好“三湾”文章,向外走
记者:宁波正在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站在长三角一体化这个角度,您有什么建议?
周汉民:宁波是上海的兄弟城市,我们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上,我始终认为宁波是具备客观条件的。
首先,具备区位优势。
宁波舟山港连续15年货物吞吐量全球第一。
其次,战略地位不可多得。
宁波成为浙江自贸区的组成部分,是个战略抉择。要做好“三湾”文章,让杭州湾、象山湾、三门湾既有联系又功能各异,“三足鼎立”,“三湾”同辉。
然后,要往外走。宁波要与舟山形成更为紧密的战略合作,与上海自贸区及临港新片区的合作越紧密越好。这对浙江、长三角乃至中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一座海洋中心城市一定要举世公认。为此,宁波要争取举办重要大型国际活动。让世人了解到,宁波交通便捷、经济发达、人文底蕴深厚、民风淳朴、与人为善。
这也是宁波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
记者手记:
6月18日午后,上海气温炎热,直逼31℃。
当我们赶到周汉民先生的办公室时,他已等候在门口。一袭正装,儒雅庄重。对于家乡媒体的造访,他泡上绿茶,茶香袅袅,乡情不经意间流露。
作为“宁波帮”杰出代表,周汉民先生在访谈中,对于上海文化与发展、改革开放脉络、自贸区的创新探索,了然于胸;对于作为浙江自贸区组成部分的宁波片区的战略选择和路径,对于如何推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更是知无不言。
严肃中不乏温和,睿智中又含期待,让隔湾到访的“阿拉”顿生亲切。
“我的父母都是宁波人,宁波是我的故乡。”乡情萦绕,周汉民先生对家乡念兹在兹——
“我希望,能给镇海中学的孩子们作一次讲座。”对于家乡的莘莘学子,他充满冀望,“诗人塞缪尔·厄尔曼曾写道:‘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情感;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年轻人要精忠报国!”
而对宁波日报此次关于中华海洋文明的回溯和发展前瞻的万里海岸行策划,他高度赞赏。
“用最真实的声音、最坚定的态度,担起新闻媒体的重要之责。”
短短一句,期许甚殷。言简意赅,力有千钧。
而这,也让我们对于“蓝色脉动——中华海洋文明探源”的行走和思考,步履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