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四明周刊·视点

山岙深处

翰墨与炊烟共升腾

——浙东鲁迅学院回眸

浙东鲁迅学院旧址。

浙东鲁迅学院纪念馆内的陈列。 (方其军 摄)

年轻人在浙东鲁迅学院纪念馆接受红色教育。(陈林军 摄)

黄源

楼适夷

浙东鲁迅学院成立地旧址——杜徐岙徐家祠堂。

政治理论学习的部分内容。

浙东鲁迅学院毕业证书。

方其军/文

那是一片火种。在幽暗的苦难史页中,迸裂激越不息的生命力。

那是一座丰碑。在恍惚的青春梦想里,提升坚毅不屈的感召力。

80年前,一群又一群的年轻人来了,探问“中国应向何处去”,答案藏在一次次的课堂、劳动和战斗中。

80年后,一群又一群的年轻人来了,探寻“盛世从何处而来”,见解出于一次次的聆听、感悟和践行中。

1944年9月,在余姚市陆埠镇杜徐岙村271号西侧的古老建筑内,由浙东区党委主导的浙东鲁迅学院创办开学。那些胸藏信仰的仁人志士集结而成的红色力量,以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之既倒的无私无畏精神,在枪林弹雨中浴血突破一条生路,进而挣得改天换日的美景。在防守与突围的间隙,续文脉,承道义,在百废待兴的贫瘠光阴里莳植、浇灌,育养文教有序的春华秋实。

筹备 点石成“金”,星火燎原

“这既是创建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需要,也完全符合毛泽东同志‘一切战区的党和一切党的军队,应该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加入我们的军队,加入我们的学校,加入政府工作’的指示。”1944年春,浙东区党委书记谭启龙在接到黄源递交的《举办浙东鲁迅学院设想的报告》后深表赞同。经区党委研究,委托黄源立即筹备浙东鲁迅学院。当时,黄源刚由华中局调来浙东约一年,担任浙东行政公署文教处长、浙东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此提议结合三北地区文教工作会议上与会同志提出的“适时办个新型学校”的想法而形成,可谓天时、地利与人和的顺势而为。

资料显示,1941年5月起,中共浦东工委领导的武装南渡杭州湾到达浙东敌后,开辟三北抗日根据地,拉开创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序幕。当年4月起,浙东党组织组建地方武装开展抗日游击活动。与南渡部队建立联系后,浙东党组织大力支持部队,为建立和发展根据地创造有利条件。1942年7月28日,以谭启龙为书记的浙东区党委成立,统一领导浙东抗日斗争,为根据地创建提供重要组织保证。1942年冬,浙东区党委由三北率部分军队转战南进,进驻现属余姚市陆埠镇的袁马、杜徐、罗张等村,以袁马村为中心,部队的领导机关司令部、参谋部等,设在袁马大洋弄袁氏宗祠。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职于浙江省委办公厅的范执中回忆称,黄源当时在征得区党委同意后,马上调来在区党委党员训练班工作的原台州特委宣传部长陈成刚、从陕北公学回来曾任凤湖中学教导主任和镇海县文教科长的李健民,参与浙东鲁迅学院的筹建。筹建期间,黄源每天夜以继日工作,与陈成刚、李健民交谈、探讨,独自草拟《浙东鲁迅学院校训》。经数月辛劳,筹备工作基本就绪,《校训》经区党委批准作为学员的准则,言简意赅:“鲁迅学院的每个同志应融会毛泽东与鲁迅的为国为民的正确思想,在抗日民主的神圣事业上,团结广大群众,面向现实,深入民间教育与组织群众,达到巩固与扩大解放区,为驱逐日寇创造新中国而奋斗。”

经过紧张筹备,浙东鲁迅学院第一期于1944年9月正式开学。黄源兼任院长,李健民负责具体教学工作,还抽调了在县、区搞文教工作有经验的4位同志任中队长、指导员。学院首址就定在杜徐岙村,距离司令部驻地袁马村不远。后迁至梁弄甘宣村、鹿亭乡陈家岩及绍兴上虞下管镇等地。

学院成立时的校舍是杜徐徐氏宗祠,系清代建筑,坐北朝南,现存大厅和两厢楼。大厅为硬山单檐高平屋,五开间;东西厢楼,皆为硬山单檐楼房,三开间。2020年,大厅和两厢房得到全面修缮。2021年10月28日,浙东鲁迅学院成立旧址被公布为余姚市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进入旧址,依稀还能看到当年浙东鲁迅学院的痕迹。有人感叹:“大梁上那颗实木雕成的五角星雕刻细腻,尽显雕刻者的遒劲功力。”

当时没有特定师资、稳定生源、固定教材,甚至没有上课的桌椅教具。在物质层面,浙东鲁迅学院要依靠群众就地取材。1942年入党的村民罗恒田曾参加抗日战争时期的服务大队,许多年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学院创办时的情形记忆犹新,对于年轻人来说是历史,对于他而言是经历,言谈间难掩自豪之色:“浙东鲁迅学院是一所培养文教干部的学校,院长是黄源。学院成立时,我还负责过向群众借桌子、椅子以及采购物资的工作。”

大山深处那些寻常的砖瓦、草木,因为浙东鲁迅学院的创办,沾染不一般的色泽,如金子,亦如星火,在岁月里熠熠生辉。

师资 搭准“天线”,纵横捭阖

“我们就搞了地方戏剧,地方戏剧就是越剧,民间叫‘的笃班’,影响很大。一个社教队,招了民间艺人演传统戏,自编抗日新戏。文学还谈不上,我在教育方面管了这么件事:那时小学教科书不能用汉奸编的,我们就自己动手编,招刻字匠刻板,我主持了这工作。”回忆在四明山的峥嵘岁月,曾任浙东行政公署文教处副处长、浙东鲁迅学院副院长的楼适夷感慨万千,他说,“我还在浙东鲁迅学院讲课,鼓励群众生产,还要支援前线。”据地方史学者陈伟权考证,黄源通过卖柴山民进城带信给与鲁迅有过接触的楼适夷,请他上四明山。楼适夷来到四明山根据地,见到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决意沉下心从事不同于在城市的革命工作。

楼适夷担任浙东鲁迅学院副院长时,浙东鲁迅学院已经拟开办第二期了。第一期带有试办性质,时间三个月,有200名学员,主要学习区党委编的干部学习读本《政治常识》,以及区党委领导作的“形势任务”和“中国共产党”等专题报告。黄源以其亲身经历给学员讲了“学习鲁迅”的专题。经过第一期办学的实践,黄源向区党委建议:在《新浙东报》登载“招生简章”扩大招生;为适应敌后斗争环境,把毛泽东同志为“延安抗大”制定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字校风,作为浙东鲁迅学院校风;提议刚到浙东的著名作家楼适夷兼任副院长,任命陈成刚为教育长。这些建议均为区党委所采纳。在《新浙东报》上介绍学院的宗旨是:培养建设浙东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各项人才。

1945年3月11日,浙东鲁迅学院第二期开学。学院没有专职教员,就像抓生产一样,主要依靠自力更生,主课请区党委、浙东纵队、浙东行政公署领导讲授。谭启龙讲《党的建设》,何克希司令员讲《人民军队》和《社会发展史》,新四军浙东纵队政治部主任张文碧讲《中共党史》,浙东行政公署秘书处处长朱人俊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新华社浙东分社社长于岩、浙东行政公署财经处长陆慕云主讲专业课,黄源和楼适夷分别讲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艾青的诗歌创作》。

第三期,学院制定以“党和政权建设”“如何做群众工作”“军队政治文化工作”为重点,辅以时事政策教育的教学方案,时间为一个月。

这样的师资配备,无论在哪个时代,都称得上是“天团”。

浙东鲁迅学院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比如,学习《社会发展史》和讨论世界观、人生观问题,引导大家自觉地联系家庭和个人的思想状况,以及耳闻目睹的社会现象,进行阶级分析。学习形势和任务时,结合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和建设情况,组织课堂讨论、小组漫谈。比如,在学习“形势和任务”专题时,有针对性地引导联系浙东实际,举行事实论证会。黄源在教务处会议上提出:浙东鲁迅学院是新型的革命的学校,必须打破陈规,按教学方针规定,教育内容要有针对性,用革命之“矢”射学员政治态度和思想认识之“的”。首先让大家弄清什么是真三民主义和假三民主义、中国应向何处去。这样才能实现世界观、人生观的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浙东鲁迅学院重视培养文艺干部。为增加文艺方面的教学内容,区党委通过与上海地下党的联系,聘请当时在上海有名望的作家、戏剧家姚克、芳信、章泯前来任教。戏剧家芳信到达浙东后,先参加浙东行政公署社教队工作,同时筹组“鲁迅文艺工作团”,编印出版《浙东文艺》。

一次,黄源在袁马村看见群众围着观看“的笃戏”,即使下起了雨,还是恋恋不舍,可见“的笃戏”的魅力。黄源心中立马有了主意。在此期间,黄源领导了浙东根据地的越剧改革工作。学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时,组织大家深入当地农村,学唱地方戏曲,搜集材料编排节目,以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向群众开展宣传。

生源 广接“地气”,挥斥方遒

“黄源老师同我的一次简要谈话,很普通,又很有分量。他谈到,‘入了党就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就要准备在革命事业需要时牺牲自己的利益,直至一切’。他强调的‘终身’和‘一切’令我深深铭记。后来,正是遵循这一教诲,我克制个人感情,服从组织决定……在这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时代,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作出自己的贡献。”曾任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的郁文回忆多年前就读于浙东鲁迅学院的往事时感触良深,“我进鲁迅学院后,如饥似渴地学习了毛主席的《新民主主义论》《论持久战》和《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著作,真有如久旱逢甘霖!我多年来苦苦思索的问题‘中国的出路何在?’‘能否把日本鬼子赶出去?’‘青年人有什么前途?’等等,全都迎刃而解!思想上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浙东鲁迅学院第一期的学员主要是三北和四明地区的在职小学教员,160余人,占当时两个地区小学教师总数的12%左右。事先,由各学员队推举来自根据地和敌、伪、顽统治地区的代表若干人,联系各自的经历和见闻,准备好翔实的论证资料,然后在全院摆事实、谈感受,作论证发言。

1945年上半年,浙东抗日根据地各方面需要大批干部,区党委确定浙东鲁迅学院以培养区乡干部为目标,扩大招生范围。第二期要求18岁以上的青年男女,具备中学以上学校毕业或同等学力者。《招生简章》在《新浙东报》见报后,报名者踊跃,经县级政权严格政审、考试,学院复试合格才予录取。

第二期的学习时间仍为三个月,设民政、财经、文教三个系,学员分别编为男生一、二队,女生一、二队。经考核,全部达到要求,颁发毕业证书,由浙东行政公署统一分配工作。

第三期原定1945年7月开学,因故推迟到8月。当第一批初审合格正待复试的学员到达时,正是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解放区和部队急需大批干部,学院还去沪、杭、甬等大中城市秘密招生。区党委要求,对已到达的160余名学员经短期培训即分配工作。学员们为形势所鼓舞,争分夺秒、废寝忘食学习。学习一结束,学员们便满怀信心走上工作岗位。紧接着,学院又组织后到的百余人学习,全部分配到随军工作团。

每当学习内容暂告段落,学院便组织学员去附近农村进行调查研究,参加民运工作,广泛接触群众,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巩固学到的理论知识。学员们还要进行军事训练,练射击、投弹、构筑工事等。形势紧张时,夜间要站岗放哨。生活上,日有一稀二干大米饭,下饭的仅有咸菜、黄豆,穿的是土布做的衣服。冬天没有炭火取暖,夏天没有蚊帐遮盖,大热天没有地方洗澡。艰苦的日子磨炼心性,促使学员们意志更加坚强,思想上得到进一步升华。比如郁文,1944年秋投奔四明山革命队伍,“她出身书香门第,大家闺秀。昔日的富家姑娘,和大家一样睡地铺,吃地瓜、啃老咸菜,如饥似渴地学习进步思想,夜以继日努力工作,积极深入群众中,边学边干。同年12月,在黄源和林尧同志的介绍下,郁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浙东鲁迅学院因1945年秋的部队“北撤”而完成使命。创办时间虽短,却被认为是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最高学府”。学院为文教部门、政府机关和基层组织以及部队输送了700余名具有政治觉悟和专业知识的骨干。作为第一期学员毕业即担任教务处干事的范执中,不会忘记与黄源的相遇:“1943年夏,在三北地区进行文化教育工作调查研究的黄源同志,要向小学教员暑假训练班作报告。那天,我和凤湖中学几个同学相约前去旁听。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位鲁迅先生的学生、著名左翼作家。”1944年,与黄源在袁马村再次遇见。黄源说:“浙东区党委要办鲁迅学院,把你调来学习好不好?”从此,范执中与浙东鲁迅学院结下不解之缘。

2023年10月,由余姚市委党史研究室、余姚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主办的浙东鲁迅学院纪念馆开馆仪式在陆埠镇杜徐岙村举行。余姚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高李生介绍,纪念馆从启动设计、装修、收集史料、征集实物,到完成布展,历时9个月,是目前省内唯一的展示浙东抗日根据地教育文化建设的主题展馆。

藏纳烽火,沉淀纪念。浙东鲁迅学院纪念馆开放以来,瞻仰研学者络绎不绝。如今,正值浙东鲁迅学院创办80周年,始创旧址上那翰墨与炊烟共升腾的胜境依然,引人神往。

除署名外,本版图片由余姚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2024-07-01 ——浙东鲁迅学院回眸 山岙深处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61460.html 1 3 翰墨与炊烟共升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