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

▲慈溪市现代农业开发区万亩方收割。

◀余姚市泗门镇万亩方。

奉化区西坞街道万亩方。

海曙区集士港镇千亩方。

撰文 沈莉 王振虎 汪荣峰 施斌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

今天是第34个全国土地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

耕地保护不仅事关粮食生产安全,更关乎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大局。

过去一年,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坚决扛起耕地保护政治责任,始终以最高标准、最严底线、最实措施全方位构建耕地保护新格局,筑牢粮食安全“耕”基,纵深推进“百千万”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耕地功能恢复,助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村增值、农民增收的共赢局面。

竖起“责任牌” 护好“饭碗田”

作为山海环抱的沿海港口城市,宁波经济发展迅猛,但土地资源十分稀缺,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此,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多措并举,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到实处。

建立健全耕地保护田长制是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的重要举措。

赵伟林,慈溪市匡堰镇石人山村的一名田长,落实耕地保护、开展日常巡查、快速处置问题、强化质量建设、加强种植管护是他的职责。在石人山村的田间地头,经常能看到赵伟林的身影,一路巡、一路记、随手拍、随时拍。

村村有田长,田田有人护。在宁波,和赵伟林一样扎根泥土的田长有3000余名。“以前耕地保护监管手段主要依靠卫片下发、专项检查等被动式保护,如今有了‘耕地智保’这个好帮手,借助手机我们就能巡田,实现耕地保护问题早发现、早制止。”赵伟林感慨道。

赵伟林口中的“耕地智保”是宁波在2021年推出的数字化应用场景,按照“整体智治、多跨协同、综合集成”的方法路径、利用“空间码”数字关联技术开发建设而成,助推全市8816个巡田网格全部实现“人田对应”,全面落实“田责挂钩”。

“登录应用以后,如果在巡查中发现问题,就可以立即拍照上传至系统,通过‘发现—认定—处置—复核’的全流程监管,借助‘耕地智保’场景实现问题的分类闭环处置。”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让数据代替以往的人工跑腿,方便监管和执法。

“百千万”连片整治百花齐放

做活耕地文章,集中连片整治是关键一招。

自2021年起,宁波启动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工程,积极打造各具特色的百亩方、千亩方、万亩方,将整治行动深度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塑造田园风光典范,精准对接“三农”需求,以生态智慧引领农田升级,生态渠、生态田园与秀美乡村交相辉映。

截至目前,宁波在全市范围实施“百千万”整治项目101个,其中万亩方8个、千亩方78个、百亩方15个,累计完成整治集中连片耕地面积25万亩。

经过不懈努力,宁波全市集中连片整治后的耕地规模与工程成效持续位居全省前列,形成了一大批精心规划、特色显著、亮点纷呈的整治项目。

集零为整,推动耕地布局优化,“造一块好地”。宁海县三门湾现代农业开发区万亩方项目总规模22633亩,2023年成功整治成为21014亩集中连片的高质量耕地,这是目前我市规模最大的永久基本农田集中整治项目。

通过推进零星耕地归整和农用地整治,系统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实现农业空间从杂乱无序到整体大美,提升了项目区灌溉、排水和田间道路系统、生态环境。如今,这片耕地布局集中连片、农田设施完善、生态美丽良好、适宜规模种植的“大田”焕然新生。

“小田并大田”,带动土地流转,迈向规模种植。初夏时节,在慈溪市现代农业开发区内,集中连片的耕地再次迎来了丰收。

在过去,这片土地由于靠近海涂,土地盐碱度偏高,土壤保肥能力较差。

如今,荒滩变良田,在这片万亩方项目区内,路、渠、沟等农田基础设施配套基本到位,2583亩耕地质量得到提升,建成高标准农田6855亩,耕地功能恢复215亩,集中连片耕地面积达到了7444亩。项目区内土地统一流转管理,实行“大田”托管模式,交由正大集团负责种植运营,践行“种植改良+绿色可持续运营”的综合发展模式,重点用于粮食生产。此外,项目同步配建修缮3600余米田间机耕道路,确保了农资农具运输的畅通,实现农田网格化管理,完美适配现代农业机械化的作业需求。

在享有“象西粮仓”美誉的西周镇,科技种地也成为现实。通过精细的田块整治、灌排水改造、机耕路修建,昔日碎片化土地蜕变成规模化农田,并增设农作物生长状态监测、田间智慧灌溉、重大病虫害智能化识别等数字化、智能化设施,水稻耕种综合机械化率在98%以上。

下一步,宁波将通过推动“多田套合”策略,不断优化耕地、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的空间布局,逐步构建金字塔型的耕地保护格局,提升耕地质量和农业生产力价值,促进粮食增产增收。

助农稳走“致富路”

在奉化西坞街道的万亩方,土地上“耕”出了农文旅融合新空间。

一望无际的田野里,一栋白色建筑格外显眼。走进其中,还能闻到咖啡香。这是奉化区农商发展集团打造的稻生西坞共富田园万亩方项目的一角。去年,这里一跃成为网红打卡点,吸引游客逾20万人次。

如织的人流带动了村民致富。“万亩稻田火了,村里更热闹了,村民有了增收新渠道。”村民韩明意高兴地说,他在道路边的美食集市经营着一家糕点铺子,手工制作的米鸭蛋常常供不应求。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稻生西坞共富田园万亩方项目新增旅游综合收入1800万元以上,带动周边村庄增收超20万元。

不远处的剡水田园智能农业种植基地里,傅美蓉忙着采摘番茄、生菜。脚下的土地,是傅美蓉曾经的家。配合剡水田园万亩耕地整治,奉化区计划退建万亩耕地中自然村11个,涉及737户村民搬迁、365亩农村建设用地复耕,傅美蓉就是村民之一。搬迁之后,傅美蓉将自家的2.7亩土地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出租,空余的时间就来剡水田园农业基地打零工,每月收入2000元。

地载万物,万物共生。一块土地,多种“答法”,“共养”“轮作”等成了新的致富密码。步入海曙区集士港镇山下庄、双银、深溪三村,眼前是一幅集中连片、阡陌交错的农田美景,宛如织就的绿色经纬,美不胜收。再过一段时间,藏在稻田里的红螯螯虾就能上市。一方面,水稻可以为红螯螯虾遮阴降温,提供饲料和生长空间;另一方面,红螯螯虾也可为水稻生长提供肥料。目前,海曙区稻虾共养约370亩,每亩红螯螯虾产量约为50公斤、可增收5000元。

位于宁海县的古渡村同样采用稻虾轮作的模式。去年,古渡村经营性收入突破280万元,带动30余名60周岁以上村民再就业,人均月收入5000元。

余姚市泗门镇夹塘村则实施菜稻轮作,形成了“榨菜(雪菜、西蓝花)—早稻”“西蓝花—单季晚稻”等绿色生态轮作模式,项目区实现了粮食面积翻番,其中早稻平均亩产450公斤,高产田亩产在600公斤以上。

一季水稻一季蔺草循环往复,海曙古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宁波黄古林蔺草—水稻轮作系统”,并入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严守耕地红线,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和有效涵养,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我们的饭碗将端得更稳、更好、更久。

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供图

2024-06-25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59958.html 1 3 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