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建立
从1839年法国人宣布发明摄影以来,180多年过去了,摄影为人类带来了一场巨大的技术与视觉革命。
上海是中国摄影的发源地之一,在世界摄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上世纪初就出现的摄影社团,为推动摄影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就有宁波人的身影。
慈溪人胡君磊(1902年—1991年),与郎静山、卢施福等齐名。曾是第一批中华摄影学社社员,还是上海摄影学会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作品发表在当时许多著名刊物上,入选了英国、美国、日本、比利时、法国等举办的摄影沙龙,有10余幅作品刊入《英国摄影年鉴》。
《民国上海摄影——海派摄影文化前世之研究》一书称他为“最早将中国摄影艺术推向世界的先行者之一”,《中国摄影先驱:从晚清至1978》也作了介绍,他是宁波地区唯一入选摄影界先驱的摄影家。
出身卫城里的望族
胡君磊,原名胡德载,宁波慈溪观海卫镇人,系明朝来自山东济宁金乡的观海卫后所正千户胡得玉的后裔。1902年生于卫城里三官殿街的胡家老屋。
位于观海卫镇三官殿弄8号的胡家老屋,坐北朝南,建筑由七间二弄三进正屋、东西厢房和东西偏房组成,布局规整,规模宏大,老屋上覆青瓦,屋脊局部是考究的筒瓦砌成,看起来古色古香。
观海卫胡家是卫城里的名门望族,祖上善于经商,因经营南货桂圆行发家致富。清咸丰十年(1860年),竹溪公胡衡在胡氏族地中划定四百亩城里好地,制定岁课,创办了胡氏私塾,后来成为胡氏尚义堂经塾、安定学堂。
就在这个三官殿老屋里,胡氏家族曾出过多位著名人物:
中国数学教育科研先驱、北京大学教授胡浚济,他的一个孙子胡德彝是北京工业大学教授,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古建筑专业,是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学生。另一个孙子胡德强是美国加州大学教授。
文字学家胡吉宣和翻译家胡志挥。胡志挥的曾祖父胡可庄与胡浚济同辈,是上海圣约翰大学的首届毕业生,学成后一直在燕京大学英文系执教。
上海同济大学、交通大学解剖学教授胡哲揆,曾任商务印书馆编译的胡哲谋等多位教育、文学界人物。胡哲谋是茅盾在北大读书时的同宿舍同学,茅盾曾在《我的学生时代》里回忆舍友:“现在记得,一个是毛子水,浙江江山人,另一个是胡哲谋,浙江宁波人,后来上课时才知道他是我的同班生而且同年。”
三官殿老屋是胡氏承字辈的五位先祖所建,清朝光绪《慈溪县志》有记载,他们是承先、承基、承宣(原名:承本)、承祚和承镛,大院内分成五房。
胡德载是三房胡承宣的后人,他的祖父叫胡浚元,父亲叫胡哲仁。父亲英年早逝,胡德载当时才8岁,在母亲的教导下,他好学勤读,小学、初中学业在安定学堂完成。1918年,肄业于宁波公立甲种商业学校(今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之后,胡德载一直工作、生活在上海。
早期活跃在摄影界的大家
在现代摄影的发展进程中,上海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是中国摄影最早上岸的地点之一。早在1852年7月14日的《北华捷报》上,就出现了英人摄影师的营业广告。活跃于都市的民间摄影社团推动了摄影社交功能的展开,1913年,中国第一个业余摄影团体精武体育会摄学部在上海成立。之后,络绎成立了各类摄影社团,给上海摄坛平添了几分光彩。
五四运动以后,摄影受到一大批文化艺术界人士的关注,如康有为、蔡元培、鲁迅、刘半农、张大千、胡适、丰子恺、徐悲鸿等专家学者的介入,确立了摄影在艺术界的地位。
1918年,胡德载从老家观海卫来到上海怡昌铁行当练习生。1920年起,他开始学习摄影技术,并在报刊上发表了摄影作品,他用“胡君磊”作为自己的笔名,意为做人要做堂堂君子,光明磊落。早在几年前,他受商务印书馆照相部主任鲁文辉影响,买了台白郎尼相机,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1921年,胡君磊转到上海业广地产公司任办事员和高级职员。该公司成立于1888年12月。公司大楼建成于1908年,是一幢4层高的欧式清水红砖建筑。后来,这幢楼下面开设商店,楼上成为居民住宅(即现在的滇池路120号)。胡君磊买下三楼的301室,在此安家落户。
1928年,胡君磊申请加入了上海的中华摄影学社。1929年,他与邵卧云、陈民屏等好友十余人组织摄影研究机构——上海摄影会,地址设在上海九江路证券大楼404室。1932年胡君磊又邀请郎静山、刘旭沧、黄仲长、陈绩荪等人参加,会址设在胡君磊家中,当时会员有30多人。1934年,郎静山、胡君磊、刘旭沧、邵卧云等发起成立上海摄影学会。在1935年至1937年间,他们在胡君磊家中分别举办了三次摄影展览。
这期间,中国掀起了举办个人摄影展览的第一个热潮。通过个人办影展,既展示了个人的创作成果,又带动了许多摄影家的创作热情,形成了中国摄影艺术史上的第一个创作高峰期。在如此背景下,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民国摄影大师。胡君磊有40余幅作品参加了国际沙龙展出,10余幅作品刊入《英国摄影年鉴》,他成为中国摄影艺术作品推向国际影坛的先行者之一。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胡君磊他们被迫停止会务活动。
1940年1月,他在《良友》杂志第150期纪念号上,为摄影术发明百年纪念特辑开设了专栏,讲述“吾怎样开始学习摄影”。
1944年至1945年期间,胡君磊到重庆工作,先后在重庆中兴实业公司担任副经理、宁波人组建投资的四明保险公司重庆分公司担任经理。
由于战乱,生活颠簸,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胡君磊所拍的摄影作品留下来的数量不多,目前能够搜索到的,如《山轿》《群舟》《醒醒吧!傀儡》《寺之一角》《牛的现在与未来》《浦江上》《疏影》《松》《缸》《古堡》《草坪上的三姐弟》等。
他的作品大多发表在《晨风》《美术生活》等刊物。而值得关注的是,作品中如《桥下》《荫下》《待客》《山轿》《群舟》《湖畔》等,已经开始将镜头聚焦现实底层社会的生存状态,有“为艺术而艺术”到“为人生而艺术”的转型之意。
1945年抗战胜利后,胡君磊由重庆返回上海,又在上海业广地产公司任副经理。翌年,他再邀集上海摄影会丁升保、刘旭沧、敖恩洪、吴中行、吴寅伯、金石声等十余人共同筹划,发起重组上海摄影学会,会所设于滇池路120号胡君磊的家中,当时会员有近200人。不久,他们又恢复了学会摄影、影展等活动,推荐胡君磊为名誉秘书,主持日常工作。
1948年11月,上海摄影学会举办复会后的第一次摄影展览,入选人数63名,入选照片135幅,并出版了影展画册,有郎静山、胡君磊、刘旭沧、吴寅伯等会员的作品,以及郎静山的《上海摄影会史略》、金石声的《介绍伊尔福软片相纸和几种配方》文章,书的封面为金石声拍摄的《天鹅》,封面盖伊尔福照相印章,品相完好,这本书现在成了研究上海地区摄影和民国摄影团体活动的重要文献。
在当时,这样的会址不算小,坐几十人还很宽敞,四壁挂有深灰色纸卡,可以钉上照片。有时候,他们定期碰头,也在这里拍摄静物、人像,或组织学术座谈,例如邀请中国摄影大师金石声(1910年—2000年)介绍他在德国拍摄风景的经验,同时,放映在德国拍摄的彩色幻灯片。有时也组织会员到外地去旅游摄影。
影界元老的热爱和执着
胡君磊的摄影生涯跨越了几十年,从幻灯片的制作到照相机的研制,再到老年摄影学会的组织工作,他始终活跃在摄影艺术的第一线。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技术和艺术上,更在于他对摄影艺术的热爱和对摄影事业的执着追求。
1952年,胡君磊进入上海中青幻灯摄影工场,主要从事制作幻灯片和幻灯机,他担任编辑兼摄影工作。1956年,胡君磊到上海新生代幻灯片厂从事摄影工作,幻灯片其实是搭配有一台幻灯机设备的图片处理系统,幻灯片通常由拍摄制作,也可以手绘,一般在玻璃上。同年,他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又作为上海代表参加中国摄影学会成立大会,成为中国摄影学会的首批会员。他将自己收藏的四五十架相机全部献给了中国摄影学会,表达老摄影家对新中国摄影事业的热诚,一时被传为佳话。
1957年,胡君磊参加筹备组建中国摄影学会上海分会的工作,被推荐为该会理事。1958年,上海市轻工业局组建了上海相机试制小组,准备创办上海照相机厂,胡君磊参加筹备工作。1973年,胡君磊从上海感光胶片厂退休。
1984年8月24日,中国老年摄影学会成立,胡君磊被选举为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学会经常联合著名摄影家出版画册,组织会员办展览、搞观摩、座谈交流等。
1985年,德高望重的胡君磊被推荐为上海老年摄影学会会长,他是上海摄影界的热心活动家,也是将中国摄影艺术推向国际的先行者之一。
1991年,胡君磊因病在上海去世,享年89岁,他的词条曾收入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摄影家词典》。
光影中的现代性实践
摄影家的能力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胡君磊的作品因稀少被许多收藏者追捧。
拍摄于1930年后期的《村舍汲水》和《春江水暖》,征集出自同一藏家,装帧形式相同,为原框旧裱,两幅照片拍卖估价10000—15000元,2007年11月6日,在北京诚轩2007年秋季拍卖会上,分别以24640元和22400元成交。
作为亚太地区领先的影像艺术收藏平台,第七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于2021年11月初举行,“海上灵韵——民国摄影在上海”主题展览,云集46位民国艺术摄影大师杰作56幅,主要艺术家有郎静山、张大千、甘乃光、陈万里、胡伯翔、胡君磊、金石声、骆伯年、黄炎培、刘海粟等。民国摄影大师的原作几乎全部拍出,且价格飙升。
胡君磊的《牧牛图》,被认为是民国艺术摄影的佳作之一。画面中牧童骑着耕牛,偶过梅花,闲趣怡然,是田间劳动的一个喜悦场景,却又是摄影师匠心独运的镜头瞬间。
《平湖渔隐》,为胡君磊民国期间参加摄影沙龙比赛的作品,在题材选择上受中国传统绘画影响颇深。渔夫、小船的组合是中国画中非常经典的题材,运用西方单点透视的原理,前景的芦苇形成一个天然的画框,使得画内的元素更加富有意境。照片正面左下角带有胡君磊的签名,背面为这张照片的英文名称“PEACEFULNESS”,以及胡君磊的英文名称“T.T.HU”。
胡君磊静物花卉摄影作品《花》,拍摄于1930年代,花朵洁白纯洁,错落之间构成疏密有致的画面。1940年代拍摄的《复兴公园》,照片构图十分有趣,一棵巨树把画面分成两个部分,把风景与人的姿态分列于两个新的“画框”之中。这两幅作品的用光都十分考究,影调柔美,是民国时期上海摄影现代性实践的优秀作品。
笔者还在各种书刊上见到了胡君磊的摄影作品,如《群舟》刊发于1937年第34期《美术生活》,《湖畔》刊发于1937年第14期《摄影画报》等。《姐妹》拍摄了两个穿着旗袍的小姑娘,坐在道具上,她们微笑着展现姐妹情深。这件作品曾于2016年3月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拍卖过,说是“与郎静山齐名的摄影大师胡君磊的作品”。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有《中国摄影家词典》《中国摄影史1840—1937》《民国上海摄影——海派摄影文化前世之研究》《上海艺术史图鉴 摄影卷》《中国摄影先驱:从晚清至1978》《上海文化艺术志》)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