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伟方 俞永均
龚旭琪 孔锡成
南溟之浩瀚,舟船往来。据古籍记载,秦汉时期,海南先民已熟练地航行于南海之上,并穿越南海诸岛,开展了大规模的远洋航海通商和渔业生产活动。
宁波日报“蓝色脉动——中华海洋文明探源”全媒体采访小组来到位于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的莲子湾遗址,这是海南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性遗存之一。
天朗气清,海浪阵阵,离海几十米的位置是一片稍显荒芜的沙地。在海风的吹拂下,这片沙地呈波浪状起伏,只有倔强生长的野草点缀其间。如果走入沙地仔细观察,还可以发现一些零星散落的陶片、贝壳等。
“莲子湾遗址所在沙地的南北两边,是名为虎岭和尖岭的两座山岭,沙地的西边面向一个美丽的小海湾——莲子湾,海湾内侧就是我们脚下曾经存在的贝壳堤。”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室主任、井头山遗址考古领队孙国平向记者解释,这里依山傍海,自古就是一个非常适合先民生活的风水宝地。
无独有偶,类似这样的环境还曾存在于距离陵水2000多公里的浙江宁波井头山遗址。它比莲子湾遗址早3000多年,前几年发掘出土了相似的贝壳、陶片和石器等遗存。
“尽管这两处史前遗址相差3000多年,但具有非常相近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存,这意味着中国沿海地区自北到南,在近1万年以来,就有先民选择在海边繁衍生息。”孙国平摩挲着陶片,感慨地说:“中国沿海地区的海洋文化可谓源远流长!”
就在采访小组抵达海南前几天,国家文物局在海南琼海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考古新成果。专家基本断定:在500多年前的明代,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满载着丰富的货物,一路向南,去往东南亚的某个中间港。
“南海海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为重要的航段,丰富的水下沉船遗物再现了东方航路云帆高悬的海外贸易文化交流盛景。”海南省博物馆文物考古研究部馆员廖忠志告诉记者。
在海南省博物馆,一张“参加华光礁沉船发掘的部分考古队员”合影引起了记者的关注: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院长、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副主任林国聪在列。
林国聪是我国首批水下考古潜水长之一。他参加过位于广东汕头的“南澳1号”古沉船、位于海南西沙的“华光礁1号”古沉船等考古发掘工作,是我国极少数能够深潜至水下100米的技术潜水员之一。
“宁波的水下考古工作做得不错,早在10多年前就设立了我国首个国家级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这一点值得海南学习借鉴!”廖忠志说。
近几年,南海海域出水了十分丰富的文物,印证了这条“主要起讫于东南沿海、途经南海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昔日之繁华。而海南丰富的海洋生活遗迹,见证着沧桑海疆的变迁。
从莲子湾遗址出发驱车数十分钟,记者来到位于陵水三才镇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海南队驻地。“自2012年12月起,我们在万宁、陵水、三亚这一黄金海岸带发现了60多处史前遗址,比较典型的有位于三亚的英墩遗址、位于陵水的莲子湾遗址和桥山遗址,这三处遗址组成的海南新石器时代遗存入选201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黄超博士认为,海南并非荒蛮之地,而是从久远的史前时代起,已经有华夏先民在此生活。
海风吹拂了数千年,莲子湾遗址的周边已经是物换星移、今非昔比。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山间的小海湾变身宝藏度假地,受到游客的追捧。遗址和海湾中间已修建了步道,还搭起了一座观景台。遗址不远处,一幢幢现代化的建筑拔地而起,其中,正在修葺的几座高楼被围挡包围着,围挡上面是几所高校的校徽。
昔日的先民遗址、渔村滩涂,今天平地起惊雷: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挂牌设立,多所中外知名高校签约入驻。这个区域已然成为国家深化教育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桥头堡”。
岁月变迁,沧海桑田。“无论是莲子湾遗址,还是井头山遗址,它们都是历史的见证,反映着中国海洋文化悠久绵长的发展历程。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对遗址的保护。”孙国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