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黄春晓
通讯员 诸茜 陶玲玲 周淑蕾
“随着气温升高,甲鱼进食活跃,进入了生长的黄金时间。”昨天上午,余姚黄家埠镇养殖户陈建荣正往池塘里投放鲜活的小鱼、小虾。“吃活食的甲鱼很受消费者欢迎,刚刚过去的端午节,我们线上销售和线下出货双‘爆单’!”他笑着说。
甲鱼很早就进入中国人的食谱。余姚境内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鳖甲、鳖头,田螺山遗址出土的烧锅及锅边的鳖甲,更是把中国人食用甲鱼的历史追溯到了7000多年前。
现在,余姚是国内甲鱼的主要产区之一,该市甲鱼养殖面积逾3万亩,年产值超过3亿元,先后获评“中国生态甲鱼之乡”“全国中华鳖标准化示范县”。
创新模式,甲鱼养殖有了“新花样”
在余姚河姆渡镇,甲鱼扮演着“茭白卫士”的角色。河姆渡镇是“中国茭白之乡”,所出产的茭白个大、肉嫩,眼下正是当地露天茭白的采收销售旺季。
“目前的售价是每公斤6.2元,我们的茭白是绿色无公害的,很受欢迎,基本是即采即卖。”农户朱成告诉记者,河姆渡镇的茭白品质好,有茭白田里套养甲鱼的一份“功劳”。
“我们引入甲鱼最初是为了对付茭白田里的福寿螺。”河姆渡镇相关负责人胡俊峰介绍,每亩茭白田套养的甲鱼,一天能吃掉5公斤福寿螺,他们的排泄物又成为茭白生长的天然肥料。而茭白田套养的甲鱼,从品质、口感、营养价值等方面受到消费者的喜爱,甲鱼养殖的规模逐年扩大,形成了今天的茭白田套养甲鱼产业。这样一来,不仅福寿螺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基本被控制住了,甲鱼又为农户带来了额外收入。
“除了出售茭白,套养的甲鱼每亩能给我带来近7000元的收入。”村民俞宝法告诉记者。眼下,一块田地能“长”出两份收入的“茭白+甲鱼”套养模式已经成为河姆渡镇养殖户的“标配”。数据显示,目前河姆渡镇茭白田套养甲鱼养殖户有180户,养殖面积约2300亩,年产值近7200万元,年上市不同规格甲鱼超20万只。
无独有偶,黄家埠镇的农户也通过“南美白对虾+中华鳖”的立体混养模式走上了致富的康庄大道,陈建荣正是其中之一。
“混养的甲鱼会捕食患病对虾,从而阻断疾病的传播,降低健康虾感染疾病的概率,大幅度提高了池塘养殖经济效益。”陈建荣表示,他承包的530亩渔业基地采用此种混养模式,年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
农旅融合,甲鱼销售“路更宽”
甲鱼好吃但是难处理,变温动物的习性又对销售运输中的温度控制提出了较高要求。此外,随着市场接近饱和,销售活体甲鱼这一传统“赛道”的利润增长率逐渐放缓,余姚甲鱼产业需要新的突破口。
位于黄家埠镇的宁波市明凤渔业有限公司,正在进行寻找“新赛道”的尝试。
“这里生产的就是我们新研发推出的野长甲鱼肽系列产品,大约需要20公斤甲鱼才能提炼出1公斤甲鱼肽。”明凤渔业副总经理张明兴指着生产线上正在包装的甲鱼肽介绍,通过酶解生物工艺,企业将甲鱼的营养成分转化为小分子多肽,并制作成易携带、易食用、好吸收的冲剂。“甲鱼作为传统滋补食物,营养价值高,具有极大的加工开发潜力。野长甲鱼肽系列产品,正是我们迈向高端保健食品领域,提高甲鱼附加值的一种新尝试。”张明兴说。
作为余姚甲鱼产品生产销售的龙头企业之一,明凤渔业还拓展经营范围,为订购活体甲鱼的顾客提供宰杀处理、预先调味等服务,不仅解决了顾客的消费痛点,也进一步拓宽了甲鱼的销路。今年1月至5月,该企业实现销售额超1.6亿元。
延长甲鱼产业链,拓宽销售渠道,路不止一条。在河姆渡镇,甲鱼养殖基地“变身”文旅资源。
池塘中心的浮岛上绿植葱翠;水中鱼影相逐,勾起游人垂钓的兴趣;更有蜿蜒的木质廊桥、增氧机制造出的喷泉、瓦砾组成的坝体……走进当地养殖户赵军列的茭白田甲鱼养殖示范基地,这样一幅田园美景映入眼帘。
“这里不仅是甲鱼养殖基地,更是甲鱼观光园,游客可以全方位体验甲鱼养殖过程,了解从一颗甲鱼蛋开始的致富故事。”赵军列介绍,他的养殖基地是当地“茭美古渡”美丽乡村示范线的一个节点,通过农文旅融合的甲鱼体验之旅,游客成了新顾客,养甲鱼的综合收益也水涨船高。去年,赵军列一家的收入超过了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