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村,触达“未来式”美好

横坎头村“首发”的“复兴号”小火车。(梁弄镇政府供图)

蒋家池头村。(奉化区委宣传部供图)

编者按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近年来,我市积极打造乡村全面振兴宁波样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居全国35个大中城市第一,已完成创建和正在创建的省级未来乡村总数超百个。

为贯彻落实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今年初,宁波日报报网以省级未来乡村为观察对象,开设了“未来乡村调研行”专题,派出多路记者蹲点村庄,记录未来乡村建设火热实践,探寻乡村全面振兴“宁波解法”。

5个月来,记者走访了30多个村庄,采访了150多名村民,召开了10场座谈会,邀请当地基层干部及相关专家就调研中遇到的问题展开探讨,生动记录这些未来乡村在求索路上的一道道坎坷、一次次阵痛、一个个收获,以期触摸农村改革和乡村振兴的脉搏律动。继第一季推出12篇“驻村日记”后,第二季宁波日报报网为读者献上“兴村六策”!

调研组成员:朱安伟 朱宇 俞永均 沈孙晖 何晴

执笔:沈孙晖 何晴

孟夏时节,宁海力洋镇海头村20亩大丽菊“错峰”怒放,争奇斗艳。“靠着种菊花,我从原本没有收入变为每年收入10多万元。”菊农谢昌平脸上的笑容,宛如绽放的大丽菊般灿烂。

因为菊花,谢昌平荷包鼓了,海头村集体经济富了:去年村集体收入120万元,村民每亩增收1.1万元。

乡村振兴,产业为先。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坚持产业兴农,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作为“千万工程”升级版,未来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就是主导产业兴旺发达,未来乡村打造“九场景”中的第一个场景,便是未来产业。

宁波未来乡村在发展特色产业中,如何做到因地制宜?未来乡村产业,如何可持续走向未来?宁波未来乡村的产业探索之路,能否成为其他乡村的“它山之石”?

“两个制宜”让产业“各显神通”

从种植养殖到农产品精深加工、民宿、休闲旅游、电商……如今,宁波未来乡村的产业业态日趋多元,“各显神通”,但其中有共通之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先看因地制宜——

它首先体现在立足本村资源禀赋上。依山傍海的象山黄避岙乡高泥村,便是“靠海吃海”的典型。

依托优越的港湾资源,高泥村锚定网箱养殖赛道,成为年产值超1.4亿元的全省网箱养殖第一村。如今,由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研发、村内港湾水产苗种公司培育的全雄大黄鱼,成为高泥村的养殖“新秀”。

“品相好、成活率高,一个大网箱养殖2万公斤全雄大黄鱼,能比养殖普通大黄鱼多12万元至20万元的利润,带动养殖户致富。”港湾水产苗种公司负责人徐万土介绍。

因地制宜,还体现在承接周边“溢出效应”上。接住“泼天富贵”,未来乡村产业也能找到通往“罗马”的捷径。

聚焦“家门口”的象山影视城、中国海影城的剧组流量,新桥镇上盘村将1100平方米闲置用房变为影视配套的马棚和道具制作车间,每年收入近10万元。许多村民将农宅改建为影视客栈,吸引剧组团队入住……一个综合性影视服务型未来乡村标杆地,呼之欲出。

因地制宜,更体现在“聚是一团火”上。未来乡村领衔地缘相近、资源互补的村庄组团发展,突破单村发展掣肘,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余姚梁弄镇横坎头村“首发”的“复兴号”小火车,将红色旅游的客源带给了周边汪巷、甘宣等“兄弟村”。通过“红带绿”,汪巷、甘宣的小水果采摘火了,农家乐生意好了,村庄发展更有信心了。

再看因时制宜——

抓住时代的红利,巧借政策的东风,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乡村产业也能“无中生有”。走进中国光伏第一村——海曙龙观乡李岙村,屋顶分布式光伏无处不在,光伏智慧座椅、光伏感应花伞等小品点缀在村庄各处。

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全国光伏产业迎来发展契机。彼时,宁波启动美丽乡村建设。李岙村抢抓两大契机,提出新农村、新电力、新能源“三新合一”理念,在全国乡村率先试水分布式光伏。

“目前,村庄光伏年发电量60万千瓦时,每年创收约60万元。每户村民每年能免费享受600千瓦时的电,年底折算成‘阳光红包’发给大家。”该村党支部书记洪国年说,李岙正“晒着太阳奔共富”,村里流转469亩地将打造光伏文旅项目,包括光伏科普馆、无人机训练基地等。

“产业永旺”需嫁接专业资源

“作为推进共富基本单元,未来乡村要通过专业化运作,将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释放乡村经济活力,促进强村富民。”宁波市共富未来乡村研究院院长俞挺如是说。

如何实现专业化运作?调研中,我们看到未来乡村已在产业发展中进行有益探索。

政府部门、村集体、国有企业、高等院校、社会资本等多方共建,积极引入懂农村、善经营的多元主体、专业团队,参与乡村产业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培育发展新兴业态。

在镇海庄市街道永旺村党委书记郭诚军看来,永旺产业能“永旺”,重要原因便是引入国企慧谷公司,由其“操盘”招商运营。

在永旺阮家祠堂东侧1万平方米的地块上,将崛起一片徽派建筑,静待三关六码头总部进驻。“我们为企业‘量身定制’办公场地,今年底竣工交付。”慧谷公司副总经理周伟说,办公型企业通常把总部放在城市,但像三关六码头这类消费品企业的办公场地,需要文化点缀、环境烘托,永旺的特点可谓完全契合。沿着这个思路,周伟准备再为永旺引进两三家消费品企业。

这份独到的运营理念,还体现在慧谷公司投资建设的永旺青创公寓上。该公寓瞄准重点人才项目、科创企业,租客多是睿晶半导体、爱芯元智、富邦男子篮球俱乐部等的员工。今年,公寓二期将启动建设。

企业总部、青创公寓,给永旺带来的不仅是每亩1万元的年租金收入,更重要的是办公人员、租客带来了固定人气,提升了村咖等商铺的销售额,有助于破解乡村假日红火、平日冷清的现象。

透过租金、人气,我们读懂的是国企对近郊村的运营逻辑——利用区位优势,让乡村更好地承接城市部分功能,驱动自身产业发展。这个产业逻辑,可以成为全市近郊村的借鉴样本。

在组团发展片区,我们发现强村公司是实现乡村资源共享、产业共谋、项目共推的一剂“良药”。

在以金峨村为龙头的奉化西坞街道金溪五村片区,五村各按20%比例共同出资1000万元,成立强村公司,统筹片区产业的招引、建设、运营,开辟“二次创业”新路径。

以超级“大菜园”——宁波市战略性蔬菜保供基地为例,该项目覆盖金溪五村片区约3700亩地。“强村公司集中力量流转土地,助推项目落地,一期先导区已于3月完工进入试运营。公司雇了200多名村民,在基地种了1500多亩南瓜。”强村公司法人代表余昊喆说,“大菜园”项目预计每年可带动金溪五村创收54万元,村民增收255万元,稳定吸纳就业人员100余人。

截至目前,该强村公司已实施10余个项目。去年,金溪五村平均村集体经济收入逾百万元,村民人均增收1.8万元。

区域统筹、产业融合、利益联结、共同参与,滕头、金峨等8个未来乡村推广片区组团发展,已成立强村公司6家,示范带动全市128个片区组团建设,让乡村产业从“一处美”变为“一片美”。

防“产业虚火”要有全局思维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宁波未来乡村的强村富民路越走越宽,共富成色越来越足。

我市已完成创建的75个未来乡村,已实施项目654个,累计完成投资25.16亿元;实现村集体经济总收入5.99亿元、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3.58亿元,比创建前分别增长21.34%、57.4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创建前增长17.89%,高出全市平均水平。

今年,我市新一批53个创建村,将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农业产业、休闲旅游等项目360个,截至5月底,已完成投资7.12亿元,投资完成率67.8%。

然而,在为乡村“热产业”鼓掌的同时,我们仍需保持“冷思考”。

“比如,乡村很多产业尤其是农业,需求相对稳定,但供给非常不稳定,容易惹人‘眼红’,导致一哄而上,然后陷入‘多收了三五斗’的窘境,最后又一哄而散。”浙江万里学院农旅文融合科技特派员团队首席专家、宁波市“三农”智库专家励效杰表示,乡村发展特色产业,要树立全生命周期理念。

励效杰认为,具备条件的未来乡村首先要从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视角,做好宁波农业“基本盘”——粮油种植、水产养殖。

“端稳‘中国饭碗’是‘国之大者’,前者应以‘百千万’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为重要抓手,进一步提升规模化种植水平。后者是宁波‘网红’,自带流量,市场竞争力强。”他表示,这个“基本盘”需要政府从供给侧加强宏观调控,强化引导,减少盲从。同时,以机械化、科技化加速释放农业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生产效率、产业效益。

其次,乡村产业要提高附加值,品牌支撑是重点。可以引入第三方,结合村庄资源禀赋,充分挖掘产业特点,打造统一品牌,赋予产品文化、生态、科技等多方面价值。同时,产品的可贸易水平与单位运输成本有很大关系,建议政府对农产品物流运输环节给予适当扶持补助。

在村庄产业从一产向二、三产延伸、融合方面,励效杰认为片区组团是重要渠道。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他正携团队参与建设打造宁海桥头胡街道汶溪翠谷项目,沿溪村庄既“各美其美”,又串珠成链。“组团既能资源互补,补好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短板,又能相互引流赋能,实现‘1+1>2’。”他说,村庄所在区域要做好统筹规划、统一设计,让各村联动协同、齐头并进。

在农业经营主体上,年轻农创客正加速崛起,但励效杰认为40岁至70岁的老一辈领头人不能被“冷落”,“他们懂技术、会管理、有人脉,更有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能弥补年轻人经验不足的短板”。

近年来,工商资本竞相“上山下乡”,这是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很多工商资本希望在短期内看到效益,而乡村不少产业短期内见效慢、收益少。“政府可以通过建立产业基金等方式,调动资本积极性,让他们既有奔头,又有赚头。”励效杰表示,培育乡村产业非一日之功,需耐得住寂寞、下得了苦功夫,转型提质,产业才能变为支柱,特色才能变成优势,才能可持续发挥效益。

2024-06-07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57207.html 1 3 产业兴村,触达“未来式”美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