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王晓峰
通讯员 何嘉莹 顾蔚 葛思彤
近年来,针对未成年人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越来越猖獗,其中一种重要骗局就是“游戏交易诈骗”,高发时间为节假日。近期,我市各地公安机关民警纷纷走进幼儿园及中小学,给孩子们上安全课。
警方提醒,家长的网银密码一旦“失守”,孩子被骗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新瓶装老酒
却总有孩子“受伤”
5月22日,今年14岁、家住江北的小杨(化名)在家人陪同下报警,称自己在某短视频平台上出售游戏账号,然后有人联系她并表示要购买。很快,对方便称已购买完毕。这时,对方表示钱目前由第三方代为保存,需要小杨完成一些步骤才能提取。
于是,小杨在对方的指导下,转账多笔资金用于缴纳“保证金”。等小杨完成相关“条件”并再次联系对方时,发现自己已被拉黑,这才意识到上当了,损失700多元。
还有发生在海曙的案例。
5月5日,小李在家刷短视频时刷到了一个“明星”的QQ号。加好友后,对方指责她是通过不正当渠道添加的,并要求其与“王律师”进行沟通处理。之后,“王律师”威胁不按照指示操作就移交警方处理,让其通过支付宝转账近1.3万元。
“近年来,针对孩子的各种诈骗不断,要引起重视。”宁波公安相关负责人说,孩子因相关防范意识较为淡薄,存在自身辨别能力不足等安全漏洞,容易被骗子盯上。
值得注意的是,骗子所用的手法很老套,无非是诈骗噱头换了换,但“受伤”的孩子还是络绎不绝,有些案件案值还不小。
比如,1月25日晚,象山大目湾派出所接到一居民报警,称其女儿被骗近10万元。原来,孩子玩游戏,有陌生人加她好友,并让她开启视频通话。随后对方对小女孩进行威胁恐吓,要求她按照提示将妈妈的银行账号、密码、验证码统统告诉他……所幸民警处置得当,第一时间联系银行并说明情况,成功追回9万余元。
家长警惕
网银密码或已“失守”
“从目前的发案情况来看,每年寒暑假,被骗的孩子比较多。”民警说,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两方面:一个是孩子接触手机的时间多了,另一个是家长忙于工作疏于监管。
骗子固然可恶,但从不少案件中可以看出,很多时候,家长的网银密码不知不觉中已经“失守”了。
很多家长以为自己的网银密码很安全,殊不知孩子比你玩得还溜,早就知道密码了。“财政大权”在手,又缺乏足够的社会阅历,孩子三两下就被骗子忽悠了。还有层出不穷的孩子打赏事件,同样与家长网银密码“失守”有直接关系。
省公安厅曾公布过一个典型案例,事发温州。骗子也是以送游戏皮肤为由,诱骗知道父母网银密码的小学生转账。骗走微信账户中所有钱后,他又诱骗孩子主动注销其妈妈微信号,然后用他妈妈手机重新注册微信。过了半个多月,孩子家长发现银行卡消费异常才知道被诈骗。
“家长一定要注意,设置安全性相对较高的支付密码很有必要。另外,要定期更换密码,取消‘免密支付’,不要轻易向孩子透露,这样才能更安全。”民警说。
受害者低龄化
反诈防骗教育很重要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受害群体低龄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值得引起重视。以鄞州为例,今年以来,被骗的14岁以下孩子共28人,其中因游戏交易被骗的有10人。而在海曙,受害者为14岁以下的电诈案件有16起。
市反诈中心公布的数据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
今年1—5月全市高发易发的电信网络诈骗类别主要是刷单诈骗、购物诈骗、冒充客服诈骗、游戏交易诈骗和投资诈骗。其中,游戏交易诈骗发案数占比为7.99%;男性受害者占比较高,达到了69.77%;年龄集中在18岁至44岁。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职工和学生是此类诈骗的主要受害群体。而18岁以下的受害人有110人,占比超20%。
有鉴于此,加强对孩子的反诈防骗教育很有必要。最近几年,宁波社会各界也一直在这方面努力,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孩子的反诈防骗意识有所提高。
2023年4月11日,慈溪市阳光实验小学的耿植获得了由当地浒山派出所颁发的“反诈小能手”荣誉证书。这名10岁男孩曾报警,称自己的妈妈疑似接到了诈骗电话。因为他听到了“安全账户”这个关键词,恰好学校教过相关反诈知识。最终,在他的“助攻”下,骗局破产。
“我们也要提醒家长,不少案件中,被骗后孩子怕被责骂,就瞒着不说,结果错失了黄金止损时间。”民警说,反诈防骗教育,家长是第一关,平时一定要经常告诫孩子,而当孩子做错事情后,家长要及时关心孩子,鼓励孩子充分和家长沟通,这样才能及时止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