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芯蕊
“我是从(珠穆朗玛峰)北坡登顶的约200个中国人之一……”昨日,作为第五个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的宁波人,登山爱好者金恬从拉萨机场飞离,结束了这段问鼎珠峰旅程。
2024年5月22日8点23分,站在海拔8848.86米的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金恬环顾四周,只见一片苍茫的雪山。
置身于地球之巅,金恬在向大本营的桑珠总指挥报告了自己登顶的情况后,无比激动的心情让他脱口而出:“祝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祝我们的人民平安幸福。”这是他对这个时代的感念。
漫长的登顶珠峰历程
“每一次攀登的周期都很长,这个周期不是人为‘拉长’,而是根据自然的规律、身体适应的节奏,一步一步地展开。”回忆登顶的过程,金恬可以把每一个时间节点、每一个步骤准确地列出来,像是一串代码输入了程序,清晰有序。
4月10日,金恬按照规定时间抵达海拔3650米的拉萨报到,与其余30名登山队员会合,正式在雅拉香波珠峰登山队“列队”。
从抵达的第二天起,为期近一个月的拉练正式开始,其间包括多次前往不同海拔的营地进行适应性训练。
从海拔4200米的初次拉练,到进驻海拔5200米的专业登山队的大本营,再到登上海拔5800米的“前进营地”和海拔6500米的珠峰“魔鬼营地”……仅仅是模拟登顶训练,金恬就已在珠峰北坡海拔7028米的北坳营地与大本营之间往返数次。
5月16日,随着冲顶窗口期的到来,登山队正式向珠峰顶端进发;5月20日下午,在顺利通过位于海拔7500米的珠峰大风口后,大部队抵达海拔7790米的营地。“营地没有一片平整的土地,倾斜度在60°以上,帐篷只能挂在冰壁上。”金恬说,一步之外,便是深不见底的中绒布冰川。
5月21日,在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队员们在快速完成所有冲顶所需的装备、氧气等物资准备后,短暂休整几个小时,这是登顶前最后的“充电”。
5月22日凌晨2:04,全队在漆黑的夜色中,开始了最后的冲顶之旅。在经过山脊、三段几近垂直的“台阶”和接近峰顶的横切后,全队在8点23分成功登顶!
站在世界之巅的金恬,打开了早已准备好的“祝宁波人民平安幸福”的横幅,激动不已地向大本营的总指挥表达了感激之情。
“只有到达了一个高度,才能去看下一个高度。”金恬认为,艰辛的登顶珠峰之旅,看似在短短几天内完成,实则经历了长达50天之久的攀登周期。
未被列入计划的“计划”
“有人问我,从什么时候开始想要登珠峰?我的回答是:在2023年9月30日登顶海拔8201米的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之前,我没有产生过任何一丝登顶珠峰的念头。”今年48岁的金恬,本职工作与登山的关系并不大。登山,只是他的热爱。
与很多早早便把登顶珠峰列入计划的人不太一样,金恬并没有把攀登珠峰当做一项目标去筹划、准备。所以说,这是一项未被列入计划的“计划”。
在登顶珠峰的行程确定后,金恬把各项准备工作列入日程。今年1月,金恬随登山队在四川四姑娘山三峰穿着冰爪,模拟训练高难度的在冰岩混合路面行走、攀爬的能力,此外还有适应极度缺氧环境的高强度体能训练等。
“对我们普通人来讲,登顶珠峰实在是太难了,不仅没有捷径,还是一个极其危险的项目。”金恬说,只有经过这些准备,自己才算拿到了挑战世界最高峰的“通行证”。
所谓“通行证”,是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具有攀登海拔8000米以上山峰的资格“批文”,也是个人体能、经验、技术以及资金、时间安排等综合条件的证明。
“哪怕在半年、一年之前,冲顶珠峰这事,我都不敢想象,所以说,这次成功更像是一次天时、地利、人和的偶然案例。”金恬说,“往小了说,影响因素有天气、登山经验、团队配合等;往大了说,是这个时代给了普通人挑战极限的机会,所以登顶后讲的那句话,是我内心对祖国油然而生的感情流露。”
比珠峰更高的,是登上珠峰的人
为什么要登顶珠峰?“因为它就在那里。”这是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的名言,在曾被问到为何想要登山时,他的这句颇有哲理的回答,给了很多登山者以思考。
金恬也是如此。“从1922年人类第一次尝试攀登珠峰起,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登顶珠峰的历史不断被刷新、改写。”金恬说,登顶珠穆朗玛峰的过程,走过前人走过的“路”,爬上前人搭的“桥”,更是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感受,“相比恐惧、害怕,更多的是油然而生的敬畏。”
比如,一架由中国登山队于1975年攀登珠穆朗玛峰时在一段极为艰险的“第二台阶”岩壁上架起的金属梯,“若是没有‘中国梯’的存在,可能就不会有后来那么多人对珠峰的翻越。”金恬说。再比如像马洛里那样的为登山事业献出所有、永远长眠在珠峰冰壁里的“探路者”。
比珠峰更高的,是登上珠峰的人。
“足够的热爱、体能和攀登技术、健康的精神状态及时间等,都是攀登珠峰的门槛,这是一个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和牺牲的过程,每个人都需要衡量自己是否有跨越这道门槛再出发的勇气。”金恬认为,实践“攀登精神”,并不仅仅在于攀登本身。
当然,即便不是每个人都能登顶珠峰,每个人的心中也会有一座珠穆朗玛峰。
“全世界海拔超过8000米的山峰共有14座,以我的能力可能无法逐一登顶,只能说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在有足够安全边际框定的情况下,去尝试一下。”在金恬眼中,真正的“攀登精神”不是望着“一山更比一山高”,而是做好充足的准备后,再背上行囊,迈向自己的目标。
“登山,不会改变我的生活。从山上下来后,我,还是那个普普通通的我。如果我的登山经历能够给大家一些正向激励,那我就很开心了。”金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