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银凤
宁波初夏的海边,伴随着发生在博物馆里的“港口生活周”的启幕,“5·18国际博物日”宁波系列活动热闹开场。喝咖啡,逛市集,看先锋剧,赏儿童剧,玩剧本杀……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成千上万的市民游客走进博物馆这个“大学校”,踏上“走心”之旅,以另一种方式解锁博物馆的全新生活。
场景再造,博物馆链接美好生活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宁波主会场活动启动仪式在中国港口博物馆举行。
当天,受到年轻人热情追捧的“港口生活节”也以“港口生活周”之名重磅回归,活动以“永远漂浮”为主题,包含海上剧场、美好市集、博物解谜和盖章大会几大板块。
“去年,‘港口生活节’吸引了近5万名观众走进博物馆,还吸引了来自日本、韩国、美国、墨西哥、西班牙等国观众的参与,今年的‘港口生活周’延续了爆款行情,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年轻人打卡,解锁可沉浸、可触摸、可体验、可消费的文旅新场景。”中国港口博物馆馆长冯毅告诉记者。
一个港口文化节庆IP,为何如此受欢迎?
“核心密码在于‘场景再造’,我们着力打造演绎新场景的文博新空间,让流量变成‘留量’。”这是运作中国港口博物馆十余年的冯毅的切身体会。
“港口生活周”通过多元创新,解锁文旅融合新玩法。活动期间集聚了超过50家摊位的美好品牌市集,集结宁波及周边城市的好物好食,荟萃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国内二十余家博物馆的优秀文创。
曾引发好评的戏剧体验、“非遗”提线木偶等表演项目在“海上剧场”环节全面“返场”。现场最“吸睛”的表演或为大型蒸汽朋克视觉艺术秀《朋克星球2060》。融合了科技与复古元素的这个项目,曾受邀参加第九届乌镇戏剧节古镇嘉年华单元。
泉州提线木偶表演去年曾“一票难求”。这次,青年艺术家蔡佳捷携作品《周记茶馆》“回归”,表演将提线木偶传统技法与现代剧场叙事形式结合,展现出“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
“港口生活周”期间,中国港口博物馆联合四十余家友好博物馆,推出“漂浮者手记”博物馆集章派对,200多款含有知名文博场馆、宁波人文景点、传统文化元素的精美纪念印章,分区列阵迎接众“章友”。中国港口博物馆还携手宁波本土时尚运动品牌爱棵米,推出“永远漂浮”主题联名速干衣。
“如何给走进博物馆的游客观众提供更多的选择?‘港口生活周’让博物馆变得更加温暖、有趣,用更为跨界、多元的方式,去链接当下的美好生活。”冯毅告诉记者。
研学升级,博物馆教育功能被“置顶”
当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开始被“置顶”,宁波的博物馆果断、大步拥抱“新质生产力”,催生了以“云展览”“云直播”“云讲解”“云课堂”等为特征的博物馆“云教育”现象,并使其成为博物馆教育的一种新业态,博物馆教育的覆盖面、影响力随之呈几何级增长。
每一处文物遗存、每一座博物馆,都是一所“大学校”。宁波作为中华海洋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文化遗存丰富,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有33处,还有数量众多的文保单位等。为了充分发挥这些文博资源“标本库”“基因仓”“大学校”的作用,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正式推出首批“宁波市十佳文博研学路线”,类型丰富、内容多元,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需求的人群均能找到适合的线路。如“书木奇缘”中华传统文化体验之旅、“港通天下·文明溯源”港航历史之旅等主要面向青少年学生打造;“同一条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之旅引导市民用脚步丈量城市肌理,贴近城市呼吸,感受城市独特气质;“明州罗城·骑游六门”都市文博之旅面向骑行潮人设计,超美古建构景,轻松引领文物潮玩生活风向标。
同时,各大博物馆也纷纷推出寓教于乐、妙趣横生的研学体验活动。
5月9日,宁波博物院“5·18国际博物馆日云研学”活动在新疆库车正式启动,将展览直播、流动博物馆、民俗体验等内容有机结合,带领新疆库车慈孝书院的350名师生走进宁波历史文化,埋下两地友好交流的种子。
活动中,来自新疆的学生们首探“远古江南·海陆山河——纪念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这一关于中华文明探源主题的特展,让库车师生们“一展看尽河姆渡”。该“云研学”活动还将前往澳门、贵州等地,继续探索博物馆教育的更多可能,共赴地域文化交流的精彩未来。
5月17日,天一阁博物院上线全新研学课程体系——“我的师傅是范钦”,展示了最新研学成果。近年来,天一阁发挥博物馆“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推出《诗书传家》《阁主秘典》《数说天一》等研学课程产品,展现藏书文化的魅力。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推出《古建筑里的趣味木作》研学实践课程,从传统建筑形制、传统木作技艺的角度,深挖保国寺里隐藏的匠心和智慧。
望京门城墙遗址博物馆举办的“望京启梦,金榜题名”主题研学活动,巧妙融合跨学科知识,身着古装的观众沉浸式探寻宁波的“进京赶考之门”,赴一场与古代名人的千年之约。
象山县博物馆推出了“守护蔚蓝,传承渔韵”象山海洋渔文化研学之旅,由省级非遗传承人带领孩子们体验传统渔业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
鄞州区鱼文化博物馆与宁波市咸祥中学合作,开展“传承‘鱼’文化,弘扬海洋精神”为主题的求知之旅,学生们参观了博物馆内丰富的藏品,体验了“木质鲤鱼模型”制作,感受“鱼”文化的演变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港口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示范课“有光课堂”以郑和下西洋事件为切入口,以思辨的对话方式,与青少年探讨中国海洋意识的演变轨迹,以及中国海洋文化的机遇的时代特征,为孩子们奉上一堂郑和新解的人文思辨课。
沉浸式体验,博物馆“走新”更“走心”
随着剧本杀成为年轻人追逐文娱消费和社交体验的新热点,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也开始行动起来。近两年来,宁波多家博物馆推出的产品,主打沉浸式实景剧本解谜。
去年“港口生活节”期间,中国港口博物馆以重点馆藏文物、重点主题陈列、特色旅游打卡点等内容为创作资源,推出的《失落的TA》大受欢迎,宁波的年轻观众尝到了“剧本解谜”初滋味。
之后,望京门城墙遗址博物馆推出沉浸式探馆活动《守护明州西》,也火爆一时。
《遗失的碎片》是宁波博物院推出的首个沉浸式解谜游戏,启动报名当天,不到3小时,300个名额一抢而空。活动当晚,不乏从广州、武汉、温州等地来宁波旅游度假的游客,有的还是因为这个活动第一次来宁波。
“原来庆安会馆还能这么玩!”“商行四海”沉浸式探馆活动也大受欢迎。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主办方在活动中融入变脸表演与NPC(非玩家角色)演绎,参与者以沉浸式体验的方式解读博物馆与非遗背后的文化意味。
今年“5·18国际博物日”期间,慈溪市博物馆围绕二楼越窑青瓷厅,推出“乐游慈博”剧本杀。而在宁波开了“剧本”先河的中国港口博物馆迭代升级,围绕今年“港口生活周”期间的展览、戏剧等元素,特别推出沉浸式博物解谜《我在春秋图霸业》,并邀请了10个NPC联动文物元素进行角色扮演,让每个进入博物馆的观众能“分分钟入戏”。
相比博物馆惯常的观展和社教活动,这些新潮产品受到了宁波年轻人的热捧。“以前玩过密室逃脱,在博物馆里玩剧本解谜还是第一次,好像整个博物馆变成了一个大密室,真的找到了博物馆奇妙夜的感觉。”
“‘故事思维+沉浸式互动体验’,奠定‘博物馆+剧本杀’融合基础。”作为以上几个博物馆剧本杀的运营方,开演文化公司负责人透露了自己的运营之道。
“我们和博物馆合力用授权的方式挖掘重点文物背后的故事。另外,在博物馆逐渐成为年轻人网红打卡地和亲子研学场景的背景下,博物馆参观者与剧本杀消费者画像有一定重合。这些是近几年‘博物馆+剧本杀’让文物‘活起来’的主要原因。”开演文化公司负责人分析道。
儿童剧成为当下文博界探索博物馆教育的新形式、新方法。5月18日,“5·18博物馆之夜暨奉化区文物儿童剧首演仪式”火热上演,活动由奉化博物馆联合奉化龙津实验学校、奉化区松岙镇中心小学、奉化区第三实验幼儿园、奉化区岳林街道金海幼儿园、奉化溪口实验幼儿园等学校打造,以儿童剧的形式,融入文物元素,将文化剧情化,深入浅出地引导孩子们爱上历史和文物,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当小朋友们穿上古朴典雅的服饰,手持用环保材料做成的各种文物道具时,他们在扮演的角色中找到了乐趣,也感悟到了历史的魅力。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舞台表现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欢乐中学到知识,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目前,由奉化博物馆原创的文物儿童剧还有《家在下王渡》。
“我们想把奉化6000年历史长河中重要的历史节点或事件,用儿童剧的形式演出来。这肯定是一种别开生面的文化体验活动,文物儿童剧不仅仅是一场表演,更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博物馆与青少年,过去与未来,古老与现代。”奉化博物馆馆长林朝静说。
林朝静表示,这些“文物儿童剧”的上演,通过将文物故事改编为儿童剧的形式,使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也让孩子们在演绎中领略中华文明的魅力所在。这样的尝试既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补充和完善,也是对新时代下文化传播路径的积极探索。
内涵塑造,传统文化现代表达
当我们欣喜于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时,还需要关注,博物馆怎么逛,才能让观众“乘兴而来,满载而归”。
新玩法、潮生活。当前“博物馆热”的背后,是一场博物馆与公众的双向奔赴。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前后,镇海紧扣“院士”和“教育”两个关键词,结合当地“科创强区、品质之城”的发展主线,以“文传千载 科创弥新”为主题,在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推出的系列活动迅速“出圈”。
其中,“挖科学金矿”线上游戏自5月1日上线,两周内报名者已经超过1500人次,他们通过线上挖矿的互动方式随机“挖掘”开出院士小卡片,学习了解31位镇海籍院士故事。
奉化博物馆策划的“乐游奉博”系列活动成为热门打卡项目。“游奉博,趣集章”赴一场Museum walk、“漆”妙之旅——非遗漆扇DIY、“来未来,Qu奉化”奉博邮局、我在奉化博物馆修文物等活动,让人耳目一新。
在宁波博物馆内举行的“海丝亲历记——外滩风云”活动,通过老照片、文物、真人故事会等载体,带领青少年探索百年老外滩的前世今生。
慈溪市越窑博物馆和当地知名奶茶店、咖啡店推出上林湖越窑博物馆联名款奶茶、咖啡,在市民日常生活中传播青瓷文化。
与此同时,宁波各大博物馆积极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在这方面,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实践案例。
在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浙江省主会场活动中,“全国第六次博物馆运行评估优秀名单”评选结果公布,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获得国家三级博物馆评估优秀等次。
记者采访发现,努力发掘红色文化中那些跨越历史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传统,探索当代尤其是青年人的话语体系,关注现代叙事方式,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重要的上榜理由。
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馆长严辉讲述了一个生动的事例。
在建党百年之际,纪念馆工作人员在档案馆尘封近40年的资料中,找到一封林勃烈士写给恋人余也萍女士的信。经过解读,了解到这封信在寄出后不久,林勃为掩护战友被日寇连刺十七刀英勇牺牲。“怀着真诚与敬仰的心,我们采用多样的叙事方式进行宣传,辅以高水准的背景音乐和高质量画面。21岁的林勃感动了许多当代年轻人,他们在讲述中与80年前的青年林勃建立了情感的链接,感受着同样有趣的灵魂、细腻丰沛的情感,以及在家国存亡之际做出义无反顾的选择。”严辉动情地说。
同时,该纪念馆还探索多样叠加融合的展览方式,找到红色文化与现代精神的链接点和共鸣点,唤醒群众尤其是年轻群体的文化认同。
“文博空间要有时尚性、活跃性、传输性和浸润性。其中,个性化定制很关键,如今,市民更喜欢有特色的,体验性强、互动性好的文化消费,博物馆发展要匹配新的文化发展的潮流。”严辉这样阐述实践心得。
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博物馆,不仅让沉睡千年的传统文化再次焕发新生,更让“文化自信”的种子不断生根发芽。
除署名外图片由各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