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孙吉晶 通讯员吴立高)“大家先别吵,乡里乡亲的,有话慢慢说……”近日,在宁海县强蛟镇下渔村调解工作室,原本情绪激动、言辞激烈的两方当事人,在村干部、“法律明白人”薛息芬的劝说下渐渐平静下来。
在双方你一言、我一语中,薛息芬很快了解了事情原委。原来,小薛将车停在家门口的路边,打开车门时不小心碰到了正好骑电动自行车路过的老薛,老薛的额头上顿时起了一个血包。去医院包扎后,两人为谁支付医药费吵了起来。
“你看,交通法规中就有开、关车门不得妨碍其他车辆和行人通行的规定,以后打开车门前一定要先看看路况,避免发生类似事故。”听到调解员说出法规依据,原本觉得委屈的小薛马上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主动向老薛道歉。一起邻里纠纷得以解决。
这是强蛟镇创新推出“普法+调解”模式,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的一个场景。
近年来,强蛟镇将普法宣传和人民调解有机结合,构建一支由人民调解员、“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组成的普调工作队伍,通过调前讲法、调中释例、调后普法,形成协同效应。
“群众的家长里短,就是他们的‘急难愁盼’,如果不及时处理这些纠纷,很可能让小事变大事。”强蛟镇司法所所长张强说,普调工作队伍在基层治理中扮演着“老娘舅”“中间人”的角色,既要做到纠纷化解有法可依,又要让调解双方心服口服,从而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
在峡山村,曾获得“宁波市金牌人民调解员”的钟福昌每年成功调解的各类矛盾纠纷有上百起。他对法律条款和不同赔偿标准了然于胸,村民有事都爱找他咨询。
据了解,去年,强蛟镇开展普法宣传,受教育上万人次,解答群众法律咨询1036人次,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49起。今年1月至3月,线上线下普法宣传受众达3000人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72件,形成了普法利调解、调解促普法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