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四明周刊·视点

天一阁通青鸟使

南国书城与余姚名人

范钦像

天一阁宝书楼(朱英炯 摄)

《朱兰文集》

《西槎汇草》

《黄宗羲全集》

余秋雨1990年首访天一阁

余姚五桂楼(顾玮 摄)

陈登原撰、周节之书联“世事沉浮中发白,人情冷暖马牛风”。

龚烈沸/文

鄞姚范朱结姻缘

在天一阁工作了20多年,对天一阁相关的诗文格外关注,借此了解天一阁的历史情景和前人对天一阁的感受。

近日翻阅清代余姚人朱兰所著《补读室诗稿》,发现有未曾读过的天一阁诗《题适范妹小影》:阿爷早许觅良缘,难得红丝季女牵。天一阁通青鸟使,看停杯渡孝廉船。

此诗大意为:老父亲早许诺为你找个好女婿,小女儿终于牵上红丝完婚。天一阁范家新郎来了,看到范举人娶亲船已停在了杯渡埠头。此日范、朱两户书香人家,张灯结彩,宾客盈门,婚礼如仪……

朱兰生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此妹生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比朱兰小18岁。诗写于同治壬戌年(1862年),其时朱兰63岁、妹45岁。诗有8首之多,足见手足情深。

朱兰妹嫁给天一阁哪位范氏后人?查天一阁藏《鄮西范氏宗谱》稿本无果。既是朱氏女,再查1931年版《余姚朱氏宗谱》,在卷四世系表朱文治条下终于找到:“女……四适鄞县道光乙未举人范多铣”。朱文治正是朱兰的父亲。

范多铣是道光乙未(1835年)举人,接着查道光“乡试录”等,得范多铣生平些许,大致如下:范多铣,生于嘉庆丁丑年(1817年),字子真,鄞县县学附生,“住月湖天一阁”。父范邦畘(县增广生),祖父范炌(以孝入民国《鄞县通志》传),曾祖父范懋柱(范钦的第7世孙),即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进呈藏书供《四库全书》编纂、次年获钦赐《古今图书集成》等褒奖的那位重要人物。

由此算来,范多铣是天一阁创始人范钦的第10世孙。他先后拜堂叔范邦疄和范邦畴、堂叔祖范勋、宁波府学教授冯登府等为师,19岁参加乡试,获第82名,中举人,曾任清宫内务府咸安宫三旗弟子教习。他中举时已娶姚氏,姚氏没生育或病故?范多铣继娶余姚朱氏,具体年份无考。

据朱兰自订年谱稿,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九月初六,为避鸦片战争战火,范邦畘率领一家老小投靠余姚朱文治亲家。因为避难人多,朱家只好临时租邻居房屋来安顿范氏一家。可知其时范多铣已是朱家女婿,娶朱氏当在此年前。此次避难与上次娶亲路途相同,但心境有天壤之别:洋枪洋炮声响彻宁波城,英国强盗船随时会开到余姚来……

朱氏为范家生一女后久而无子,便将自己亲姐的养女“张毛姑”许配给范多铣为妾,期望她为范氏传宗接代,但张毛姑“五年无出”。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起事,“道阻”使范多铣无法参与会试,终未成进士,不久后病逝。

朱兰(1800年-1873年),字心如,号久香、耐庵。道光九年(1829年)进士第三名(即“探花”),累官至内阁学士,署工部侍郎、礼部侍郎。与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等有书函往来,擅长诗文书法。除《补读室诗稿》外,还著有《补读室赋钞》《群籍摭闻》等。

朱兰还有一首诗也与天一阁范氏有关,题为《悼范莲士》,曰:黄浦津门路几千,新赓赠句寄蛮笺。送余远宦仍浮海,惊尔长辞别有天(莲士斋名)。乱后图书经浩劫(天一阁书。经兵火已散失无存,余家旧藏书画亦被毁),死怜手足聚荒阡。一孤三寡将安托,为语羹香着力肩(羹香为莲士从弟)。

诗中自注“天一阁书,经兵火已散失无存”,当为道听途说,天一阁藏书当时有所“散失”为真,“无存”不实。此诗保存了天一阁范氏另外两人范莲士(朱兰另一诗《沪寓得四绝》自注“莲士之嫂即余妹”,莲士即范多铣亲弟)、范羹香(范多铣堂弟)和“一孤三寡”的零星信息,“三寡”其一当为朱氏。

天一阁藏《鄮西范氏宗谱》稿本及鄞县旧志等既无范多铣只字片语,也不见范邦畘、范莲士、范羹香,更无朱氏记载,倒是余姚朱氏宗谱、著述与道光“乡试录”为天一阁范氏保存了些许史料,弥足珍贵。

朱兰父亲朱文治也有诗写天一阁,是给女婿范多铣堂房曾祖父范懋裕的。《范耐轩学博(懋裕)》诗曰:甬东天一阁,海内首藏书。世德君何远,通经我不如。量宽波撼处,心静月来初。叔度时相见,常教鄙吝除。

“叔度”,指东汉名士黄宪,字叔度,以学行见重于时。朱文治推誉范懋裕为黄宪。范懋裕,字锡昆,号耐轩,嘉庆甲子(1804年)举人,后任於潜、仁和县教谕。朱文治(1760年-1845年),字诗南,号少仙。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举人,任海宁州学正,著有《绕竹山房诗稿》等。

朱文治“与同官范耐轩先生懋裕最善,推为畏友”。朱文治卒后10年刊刻的《绕竹山房续诗稿》中还有两首诗写范懋裕,可见对其推崇有加。很有可能朱文治托范懋裕为小女找女婿,而范懋裕便成了范朱两家姻缘的牵“红丝”人。

如此,朱文治既是天一阁范氏“懋”字辈的知己,又是天一阁范氏“多”字辈的泰山,朱兰自然是天一阁范氏“多”字辈的“舅爷”。父子俩与天一阁范氏有诗缘、姻缘,余姚朱家以有天一阁范氏“青鸟使”“书女婿”为荣。

嘉靖先后两侍郎

天一阁曾藏有与阁主范钦官场履历有不少重叠、官亦做到“侍郎”的余姚人龚辉的著作《西槎汇草》。范侍郎因天一阁而不朽,龚侍郎今已寂寂无闻。

龚辉(1482年-1566年),嘉靖二年(1523年)42岁中进士。范钦(1506年-1585年),嘉靖十一年(1532年)27岁中进士,晚于龚辉9年,但中进士年龄比龚辉小15岁。

嘉靖六年(1527年),龚辉任工部都水司主事,奉命为造仁寿宫等督办木头于四川,得大木五千株。工部想再“倍其数”采办,龚辉予以坚决拒绝,特作《山川险恶》《转运艰苦万状》文并图15幅上奏,劳民伤财工程终于得以停止。此文并图收入《西槎汇草》。而范钦于嘉靖十五年(1536年)任工部员外郎,职位比龚辉略高,但工作业务相近,也负责营造、修建工程,因顶撞武定侯郭勋,遭受廷杖并下狱,郭勋事发后,范钦才得以平反昭雪。龚辉的工部差使“苦”,范钦的工部生涯“惨”。

在四川督办木材后,龚辉以副使提督陕西学校,再升本省参政。范钦则在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担任陕西左布政使。两人在陕西时间有先后,官职差不多大,但分工不同,龚辉管学校、教育,范钦管民政、财政。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龚辉升广西按察司,不久转任广西右布政使。范钦则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升任广西参政,镇守桂平。两人都有“平定盗寇、筑城备械”政绩。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冬,龚辉官终工部左侍郎(大于右侍郎)归里,为官28年,回老家后优游“林下十五载”,以“教子课孙”“赋诗弈棋”为乐,卒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享年85岁。“讣闻朝廷”,享受“遣官谕祭,命有司营葬事”、余姚城通济桥上立牌坊(早毁)等哀荣。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范钦“不明不白”官终兵部右侍郎,为官29年。此后家居26年,从事藏书、刻书、著述,与张时彻、屠大山并称“东海三司马”,同主四明文坛。卒于万历十三年(1585年),享年80岁,葬鄞南茅山(墓今存,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著《天一阁集》次年刊印出版。由此计算,两人有五六年时光同时在老家退养,只不过范钦住在宁波府府城里,龚辉住在绍兴府余姚县石潭村。

龚辉的《西槎汇草》2卷1册嘉靖十二年(1533年)蓝印本,原藏天一阁,修《四库全书》时采进内府,1918年至1920年间辗转为美国国会图书馆所得,属海内外孤本。作为“域外汉籍珍本文库”之一,《西槎汇草》由人民出版社2016年出版。龚辉另著有《全陕政要》2卷也曾藏天一阁,今也藏美国国会图书馆。

从存世的《西槎汇草》及《天一阁集》来看,这两位浙东老乡并无诗文往来,但从天一阁曾藏有《西槎汇草》《全陕政要》来推测,两人也许有过间接的交集。

藏久尤难梨洲知

天一阁自范钦过世后“无人过而闻者”。第一个登阁读书的外姓人(李邺嗣稍早,但属于范氏姻亲),正是清初大思想家、史学家、余姚人黄宗羲。康熙十二年(1673年),黄宗羲叩响天一阁大门。为此,范氏族中开了个“小会”商议此事,出于对大儒的敬重,以范光燮(字友仲)为代表的范氏一致同意暂破“外人不能登阁观书”的阁规,迎接黄宗羲造访。黄宗羲在《天一阁藏书记》中云:“癸丑,余至甬上,范友仲破戒引余登楼,悉发其藏……”这便是被余秋雨称为“天一阁历史上特别有光彩的一年”。

黄炳垕所编《黄梨洲年谱》载:“康熙十二年癸丑,公六十四岁,适甬上,范友仲引公登天一阁,发藏书。公取其流通未广者抄为书目,遂为好事者流传。”黄宗羲此举扩大了天一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六年后,应范氏后人所求,黄宗羲作《天一阁藏书记》,落笔四个“难”:“尝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黄宗羲十分理解范氏的艰辛和努力,“范氏能世其家,礼不在范氏乎”是对天一阁范氏的由衷赞美和最高揄扬。现天一阁“宝书楼”下板壁八条屏刻的正是此记。

黄宗羲登阁后,“四方好事,时来借抄”,天一阁持续百余年的“禁令”“阁规”被打破、改变,天一阁并非完全封闭,而是有选择地接待大家、名儒读书,天一阁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名山盛业君都擅

余姚梁弄有位天一阁的“兄弟”——五桂楼,同样的木构建筑和藏书功能。20世纪80年代末编《余姚市志》时,笔者曾上五桂楼用算盘做过统计,当时存有古籍9993册。

黄澄量,字式筌,号石泉,嘉庆间余姚梁弄人。早年宦游京城,性喜聚书,晚年回梁弄,筑楼藏书。据记载,黄澄量仰慕远祖五人同科中举“折桂”,因名“五桂楼”。藏书最多时有5万余卷。与天一阁不同的是,五桂楼主人更具现代公共图书馆的意识,欢迎读者前来借阅,有时还提供膳食。

五桂楼部分藏书来自慈溪半浦(今属江北区)郑氏“二老阁”。半浦“二老阁”的藏书部分又来自黄宗羲“续抄堂”。“续抄堂”毁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火灾,仅存五分之一。郑性亲至余姚黄竹浦“续抄堂”搬运剩书到慈溪半浦,细加整理,尤其重视整理黄宗羲遗著。

郑性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始建“二老阁”。郑性祖父郑溱是黄宗羲挚友、弟子,郑性父亲郑梁也是黄宗羲弟子,致力于刊印黄宗羲著作。“二老阁”楼上供奉了郑性祖父郑溱、黄宗羲像。藏书5万余卷,颇多善本珍品,时称“浙东第二藏书楼”。

清代余姚人、乾隆甲辰(1784年)“榜眼”邵瑛有《观五桂楼藏书赠黄石泉》诗:总少人间未有书,洞天深处竟何如?名山盛业君都擅,不数琅嬛福地居。

世事沉浮中发白

没想到撰写首部天一阁藏书史研究专著的也是余姚人——陈登原。陈登原(1900年-1975年),余姚周巷(今属慈溪市)人,早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历史系,后任西北大学教授。1930年7月任鄞县女子中学教师时,陈登原多次专程考察天一阁,后撰成《天一阁藏书考》,1932年9月由金陵大学文化研究所出版。

20多年前,陈登原公子陈宜张院士送《天一阁藏书考》等给天一阁。此书正文分九篇,附录四篇。在陈登原之前,有关天一阁的研究专著,除书目外,只有零星的上谕、单篇文章、诗词等。陈登原第一次为天一阁作了全面系统的梳理研究,分析了天一阁之所以能保存300多年、之所以能吸引众多学者关注的缘由,阐述了天一阁藏书的价值所在等。他开了天一阁研究的先河。

2010年5月10日,陈登原手稿由其子女捐赠给天一阁。2015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了16卷本的《陈登原全集》。

现今天一阁东“麻将起源地陈列馆”挂了一副陈登原撰诗的楹联:“世事沉浮中发白,人情冷暖马牛风。”此诗并非为麻将而写,根本“风马牛不相及”,但“中、发、白”恰恰是麻将牌中的3张。人生如牌,还是牌如人生?

一脉斯文在此楼

与天一阁有关的余姚人还有余秋雨。余秋雨,1946年生,余姚桥头乡车头村(今属慈溪)人,1957年夏迁居上海。早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文学系,后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院长。艺术理论著作有《世界戏剧学》《中国戏剧史》等,散文集有《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其中散文《风雨天一阁》一时倾倒海内外无数读者,天一阁也缘此文而为更多人所知晓和向往。

1990年8月31日,台风雨大作,余秋雨首访天一阁,回去后写成《风雨天一阁》,最早刊发在《收获》杂志1991年第3期,后收入《文化苦旅》等。他还写了《乡关何处》等系列故乡散文,但影响似乎都没《风雨天一阁》大。

2006年11月2日,桂开二度时节。应央视“走遍中国”栏目组邀请,余秋雨到天一阁接受采访拍摄,他先给范钦铜像敬献了鲜花,拍摄后又为天一阁留下题词:“此楼一脉斯文,江南千里秋色。”2016年12月7日,余秋雨给天一阁月湖景区管委会办公室寄来应请所书“天一阁·月湖景区”,现今镌刻在天一阁广场的假山石上。

2023年11月8日,癸卯立冬,江南暮秋,秋雨霏霏,余秋雨三访天一阁,这次他带来了一位书法家书写的《风雨天一阁》长卷。一如天一阁与余姚人的文化关联,墨香书香扑鼻而又悠长。

(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2024-04-29 南国书城与余姚名人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50109.html 1 3 天一阁通青鸟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