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倍亿:做强汽车的“神经系统”

记者 殷聪

在车间内,一根根铜丝穿过机器、经过“瘦身”,被裹上不同颜色和材质的绝缘“外衣”后,最终变成不同品类和规格的线缆……

“这个产品的生产工艺看似不复杂,实际技术含量并不低。包裹在铜丝外面的这层线皮,可是我们独家研制的材料。”宁波卡倍亿电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运营总监潘立荣说,正是眼前这些“平平无奇”的汽车线缆,不仅让企业摆脱了对进口原材料的依赖,还支撑起近40亿元的年产值。

实力要靠业绩说话。尽管新能源汽车市场早已从风口转入洗牌周期,整个产业链的“价格战”“淘汰赛”也愈演愈烈,但卡倍亿今年一季度营收依然有较大增幅,并且利润可观。

在“内卷”的市场中,企业何以一路突围?卡倍亿给出的答案是:专注做好“一根线”。从传统燃油车到新能源汽车,卡倍亿紧跟汽车产业的转型迭代,产品持续推陈出新。

截至目前,卡倍亿的线缆已经覆盖汽车用线的各种需求,产品规格从截面积0.13平方毫米到160平方毫米,耐温等级从零下65℃到250℃。现在行驶在路上的一些主流品牌车,多款车型都“藏满”了卡倍亿的线缆。

大家在讨论新能源汽车配置、性能的时候,更多关注的是电池、电机及电控系统等,殊不知密布在这些核心部件上的线束线缆,好比汽车的“神经系统”,关乎汽车的性能是否安全稳定。

卡倍亿副总经理蒋肖君说,比如汽车行驶时,会持续产生震动、摩擦,也会遇上高热、极寒等天气状况,从而影响车身内部部件性能,尤其是负责传导信号、能量的汽车线缆。这就对线缆的各项指标提出苛刻的要求,就拿耐高温来说,汽车线缆至少可耐温100℃,发动机周遭的线缆则要求可耐温250℃。

“像汽车变速箱里的线缆,还要具有较强的耐油性。”蒋肖君说,研发团队做了上万次实验,最终研发出达到所有上述指标要求的线皮材料。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兴起,更多的挑战开始涌现。潘立荣说,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所需的高压线缆工作电压要在600伏至1000伏,且需要考虑耐高温、屏蔽性能、耐腐蚀性、柔软度和整车电气系统的电磁兼容性等因素。

当前,紧跟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轻量化发展趋势,卡倍亿仍在持续“裂变”更灵敏、更安全的“神经系统”。

一方面,随着汽车的不断智能化,用线量在增加;另一方面,市场要求车身变轻。所幸这一“矛盾”并没有难倒30多年来一直生产铜导线缆的卡倍亿,企业很快将铝及其合金导线缆投入产业化应用。

“我们的创新研发都是领先于市场的,多年前就在研究用铝丝代替铜丝,并攻克了铝线缆不易焊接等问题,掌握了铝线缆产业化的关键工艺。”蒋肖君说,卡倍亿还有不少类似的技术储备。

然而,一项新技术诞生后,要真正被市场接纳,中间还有艰难的“最后一公里”要走。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各大主机厂需求多且变化快,使得线束厂的线缆产品越来越复杂多样。

2021年,卡倍亿签下一家武汉企业的订单后,发现10多种线缆虽然完全符合行业标准,却不能适应该线束厂对接的新车型,“最后一公里”问题由此产生。

为了解决这个“最后一公里”问题,当时负责技术落地的公司质量总监李森几乎每月要去武汉对接,时间长达3年。

其间,卡倍亿还专门成立可量产项目部,提升企业快速响应能力,李森成为该部门负责人。他把自己的工作视为新产品的“二次研发”,目的就是打通技术与量产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然而,“二次研发”的费用也在一次次的技术论证中产生——每月三四万元的第三方服务费,卡倍亿一交就是整整3年。

最终,上百万元质量成本的投入,换来的是客户变“老铁”。“目前全球十大线束厂中,有8家是我们的客户,而且是深度合作的‘老铁’。”李森的话底气十足。

新闻多一点

当前,科技创新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由“制造大市”向“智造强市”转变的宁波,更加需要引导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擦亮首个制造业单项冠军“百冠之城”的“金名片”。

2024-04-28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49952.html 1 3 卡倍亿:做强汽车的“神经系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