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一老一小”

鄞州宁城社区让居民更有归属感

居民在社区生活美学馆健身。

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点

“这里的社区生活让我感到很惬意,我们一家三代在这里,像在自己家乡。”来到宁波多年,作为宁城社区的“资深”居民,来自河南的何阿姨感慨道。

鄞州区福明街道宁城社区作为典型的融合型大社区,常住老年居民512人、学前阶段幼儿313人、青少年1173人,其中不少为外来人员。如何让不同人群都有归属感?宁城社区聚焦“一老一小”,实施精细化网格治理,让居民生活丰富多彩。

杨劼加 褚燕玲 李 黎 文/摄

筑强社区融合之力

打造儿童友好空间

根据融合型大社区大单元的要求,宁城社区将整个辖区分为9个网格、42个微网格,所有网格以“1+X+N”的模式进行治理。

其中,针对少年儿童的特点,设置了专属微网格——“宁城社区青少年微网格”,聚焦一米视角,积极打造儿童友好空间。

针对双职工家庭工作时间没人照看孩子的问题,2022年,宁城社区与宁波凤起潮鸣托育服务机构达成合作,设立“甬有善育”宁城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点,解决居民“育儿难”。

该服务点位于宁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二楼,面积约230平方米,设有独立儿童卫生间、独立厨房、教学道具、绘本书架及户外娱乐场地等。每个工作日的下午4时以后,是婴幼儿照护服务点最热闹的时候。不仅如此,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服务点与社区一起组织策划各类公益活动,提供育儿技能指导、亲子游戏陪伴、儿童健康管理等方面的服务。服务点正式运营以来,除了本地居民,还有外籍人员的小孩接受托管,成为社区许多家庭的“放心班”“欢乐园”。

家校社联动 直面家庭教育“小烦恼”

由鄞州区福明街道宁城社区联合新城第一实验学校组建的“妈妈帮帮团”志愿服务团队于去年11月成立,目前有35名成员,他们中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优秀教师骨干、社区网格员和党员志愿者等辖区家校社网格联动力量。“妈妈帮帮团”成员以党员为主,平均年龄35岁,她们直面家庭教育中的“小烦恼”,为家长提供“专家式”问诊。

网格员杨红波是“妈妈帮帮团”成员之一,她自编自导自演了情景剧《被逼疯的家长》。“在走访中,我会和身边很多居民交流‘育儿经’,发现孩子做作业时拖拉、家里鸡飞狗跳是不少家庭的常态。我把自己和身边人的真实状态通过艺术加工呈现,帮助居民解决亲子问题。”她说。

在孩子眼中,辅导作业的爸爸妈妈是什么样子?在“妈妈帮帮团”一次活动中,孩子们用画画的方式来表达:有人画了一只狮子,表示爸爸生气时会像狮子一样吼叫;有人画了一只躺在草地上的兔子,表示希望自己的妈妈像撒娇的兔子一样温柔;还有人把妈妈画成了一只小猫,因为她总能包容自己。

“从辅导孩子写作业这个细节,就能暴露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宁波市新城第一实验学校副校长符亚文给出了专业建议。她说,家长给孩子制订行动目标时,要小、细、精。从读一篇文章、准时写作业、写好一行字等开始,关注小目标,让孩子更有效能感。

涵养优秀社区文化 打造老年人幸福家园

宁城社区文化家园面积约2000平方米,位于宁波市鄞州区福明街道翔凤街66弄9号,以宁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主阵地,设有图书馆、烘焙室、影音室、陶艺室、多功能排练厅等文化空间,周边配套有甬剧艺术博物馆(宁静居)等文化阵地。老年居民可在“家门口”一站式体验“15分钟生活圈”。社区把便利融入生活,把美好带给群众。

除了硬件设施,宁城社区还积极建设特色文体队伍,涵养优秀社区文化。立足本辖区优势,整合、融合现有队伍、设施阵地,扩大社区文化家园外延内涵。社区现有文化团队9支,包括书画、陶艺、舞蹈、声乐、文学等方面,不仅如此,还经常组织甬剧及居民文体展演等各类演出活动。

从今年起,宁城社区的生活美学馆将逐步从公益模式转变为“公益+有偿”模式,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探索新型文化空间的运营模式。根据社区网格内老年居民的实际需求,计划定期开展各类美学课程,如茶艺、声乐、中国舞、非洲鼓、时尚走秀等,为居民带来丰富的美学体验。此外,宁城生活美学馆还推出“红影季”红色主题观影活动,邀请辖区居民观影。

2024-04-23 聚焦“一老一小”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49046.html 1 3 鄞州宁城社区让居民更有归属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