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产线奔向实验室

这所研究院“逆向”攀高

日前,宁波柔创纳米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000万平方米的国内首条纳米纤维隔膜生产线投产,实现了我国纳米纤维隔膜成套设备研发制造上“零的突破”。(徐能 卓松磊 摄)

记 者 张凯凯

通讯员 茅焜裕 高博雯

在宁波,“从0到1”的原始创新,往往是“大院大所”的起点——它们从实验室出发,奔向产业化,在校地合作中夯实科技自立自强之基。

然而,在宁波北部的湾区之上,在滩涂地上崛起的产业新城之中,有这样一所研究院另辟蹊径。

成立于2013年的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自建设伊始就将起点设在车间里、产线上。作为前湾新区产业“拓荒队”的成员之一,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将科研成果的“种子”播撒在产业化的“土壤”上,“种”出日渐优化的创新生态。

当创新的“种子”成长为“森林”,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将目光投向实验室。围绕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开展攻关,破解“卡脖子”难题……从生产线奔向实验室,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逆向”攀高,开启助推前湾新区产业向尖端迈进的新征程。

始于生产线,做产业的“拓荒者”

前些天,一封来自宁波柔创纳米科技有限公司的邀请函,被送到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崔峻手中。

“我司投资新建的国内首条用于超级电容器和特种锂离子电池等储能器件的3000万平方米纳米纤维隔膜生产线,已在前湾新区海拓智创园2号厂房顺利建成……特邀请贵院出席投产剪彩仪式。”这封简单的邀请函是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十余载栉风沐雨的缩影——

2013年,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新办公大楼所在处还是一片芦苇荡,是前湾新区和研究院十多年如一日播撒“种子”,改良贫瘠的创新“土壤”。在“创新投资+创新载体+创新服务”企业孵化模式下,企业车间热起来,生产线忙起来,前湾新区的滩涂展现浓浓春意。

“柔创纳科正是创新成果走上生产线的典型。”崔峻告诉记者,8年前,研究院团队遇到了刚回国的解明博士。彼时,锂电池产业还未成为新风口,解明博士空有对标国际水准的锂电池隔膜生产工艺技术,却由于缺少中试环节,迟迟无法实现产业化。

“要建设一条70米长的中试线,且层高要求严格,这在寸土寸金的城区极难实现。于是我们将企业引入前湾新区,专门寻找配套地块建设中试车间,帮助企业解决产业化的第一个难题。”崔峻说。

但行业形势瞬息万变,迅速掀起的锂电池热潮和随之而来的锂电池“降价潮”,加大了柔创纳科开拓市场的难度,让企业入不敷出。在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大生态基金多次投资支持下,这颗“种子”终于挺过危机。

如今,柔创纳科新厂房落成,全新的生产线投产,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专业人才扎根前湾,一切就如崔峻所说的那样:“就像落叶化作春泥,每当一家企业成功站稳脚跟,每当一项技术顺利从‘纸面’走向‘地面’,都在为前湾新区的科创生态增添‘肥料’。这正是我们选择‘逆向’攀高的原因。”

如今,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已协同前湾新区管委会帮助无数“种子”解决“萌芽”时的“关键小事”。

据了解,在院地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前湾新区首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首个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首个国家级众创空间相继创建;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大生态培育了前湾新区近三分之一的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出20余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荒地”培植出一片“森林”。

走向实验室,做未来的“领航者”

去年2月,在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十周年发展大会上,研究院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研究所(以下简称“宽禁带所”)正式揭牌;同年10月,由郝跃院士领衔的19位行业专家受聘为宽禁带所第一届专家委员会成员。

至此,一张“碳化硅谷”的建设蓝图呼之欲出。

从“广撒种”式的创新生态体系打造,到如今紧扣未来产业深耕细作,毫无疑问,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繁茂的创新“森林”孕育出了向产业尖端迈进的力量,而宽禁带所就是“起跑即冲刺”的发令枪声。

据悉,在前湾新区的多要素保障下,宽禁带所将采用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重点突破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碳化硅材料与器件关键共性技术及先进制造工艺,为宁波形成碳化硅优势产业集群提供强有力支撑。

虽然来到实验室,但宽禁带所的“根”依然坚定地扎在产业园区和企业车间里。“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第三代半导体企业普遍面临的验证难题。”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宽禁带所所长张清纯说。

以第三代半导体领域“新秀”——中电化合物半导体有限公司为例,企业生产的衬底与外延片是否合格?衬底与外延片的哪些缺陷将导致芯片成品的最终缺陷?这些问题的解答,都可借由宽禁带所打造的中试线作为“手术刀”,系统“解剖”其机理并消除其“病灶”。

这把“手术刀”的意义远不止于此。未来,宽禁带所将成为推动前湾新区以第三代半导体为核心的特色产业链走向自主可控的“新基建”。“前湾新区的第三代半导体产业,一定会实现从设计、材料、工艺、器件、封装、可靠性、应用到生产设备和加工耗材的全产业链覆盖。而以上所有设备和技术成果在走向产业化前,都需要经过这把‘手术刀’的检验。”张清纯说。

在如今的前湾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宽禁带所和企业厂房比邻而建,高校教授与企业科研人员携手攻关。这也印证,无论是在生产线的“起点”还是在实验室的“终点”,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的初心始终如一,那就是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据统计,成立11年来,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已推动200余个项目在宁波实现产业化,其中2家企业上市,同时引进院士、国家级重点人才等各类高层次人才100余名。

“下一步,我们将着力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本链’四链融合创新大生态,推动更多技术成果的熟化、转化、产业化,助力前湾新区打造以第三代半导体为核心的特色产业链。同时,我们将争取在‘十四五’时期,把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打造成为国家级创新平台,以及沪甬合作、浙沪合作和长三角一体化的标志性成果。”崔峻说。

2024-04-21 从生产线奔向实验室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48641.html 1 3 这所研究院“逆向”攀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