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中旬,宁波市备春耕生产现场会暨科技下乡活动在鄞州区姜山镇宁波种业公园举行。会上,宁波市级首家农民田间学校在种业公园设立。
宁波种业公园是全国唯一的数字种业创新应用基地,已进驻宁波种业、宁波微萌种业等多家农业龙头企业,拥有农业农村部企业重点实验室等硬件资源。
“遴选种业公园作为市级首家农民田间学校,将培训课堂开设在田间地头,大力培育稳粮保供‘新农人’,为发展乡村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育秧常见的问题有:催芽不当、缺氧发热;做秧板过迟,土壤过烂,造成烂秧……”当天,农民田间学校进行了首次授课,来自市农业农村局的首席粮油专家陈少杰为40余名种粮大户传授育秧要点。
打造农民田间学校
当前,乡村振兴如火如荼,现代“新农人”培育方兴未艾。
如果把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称为“头雁”,把乡村工匠、乡村CEO称为“领雁”,那么广大农民就是“群雁”。这一群体数量大,涉及种养殖业的各个领域。
深化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需要高水平的农民培训平台,农民田间学校就是其中之一。
2018年3月初,在海曙西杨粮机专业合作社,一所田间学校正在上课。讲课的老师是区农技站的农技人员,学员则是来自海曙各个乡镇的农户。这天,海曙区首家农民田间学校在该合作社挂牌成立。
这所学校首批共有47名学员,他们大多是当地的种粮大户。教学内容围绕产业特色并遵循农时编制。与传统农技课堂中采用图片、文字进行培训的方式不同,这所农民田间学校除了常规教学,还将课堂开设在田间地头。
哪里有技术要求,课堂就设到哪里;哪里有技术难题,农技人员就到哪里讲课。
“我们不断拓展培训范围,从一粒种子到粮食、果蔬收获,每个环节都会请农技专家进行面对面指导。”海曙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我市结合农业产业和农民培训实际,积极鼓励和引导农业生产基地、产业园区,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改善服务条件,对接农业推广、教育培训及技术专家等措施,建成一批可看、可学、可操作的农民田间学校和农业教育实训基地。
为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参与性和实践性,根据浙江省农民田间学校建设规范,我市还在现有各类科技示范基地的基础上,开展省级农民田间学校创建。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成功创建省级农民田间学校37家,其中8家为五星级。
去年,奉化区滕头乡村振兴学院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共享农民田间学校。经过多年的建设和运行,滕头乡村振兴学院已经形成了一套专业的培训体系,教学设施日趋完备。在师资上,形成了由高校老师、行业专家、兴村名师和致富能手组成的导师矩阵,适应不同班次的多元化培训需求,为宁波和国内其他地区培训了大量的农业农村人才,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农民田间学校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依托,以农民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田间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改变了传统课堂式教学培训模式,让农民在干中学、学中干,能够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农时季节的紧密结合,达到农民教育培训与农业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通过现场参观和实践教学,让我们近距离了解和感受新品种、新技术,既学到了先进生产技术,也更新了观念,增强了致富信心。”海曙横涨粮草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培波说。
为更好地发挥农民田间学校的基层堡垒作用,我市围绕农业全产业链提升发展,探索构建农民田间学校逐级选拔和星级评定机制。坚持以用为主,突出农民田间学校理论教学和实操实训两大核心功能,建立了由1000余名乡村工匠和“土专家”“田秀才”组成的“传帮带师傅团”,开展田间地头普及型宣讲。
“基层农民田间学校是构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一环,是培育‘新农人’的主要阵地。”市农业农村局科教处负责人说,下一步将遴选培育更多基层农民田间学校,将实习实训课程放在田间学校,让农户接受培训更方便、更有实效。
院地合作结出硕果
上月中旬,象山县高塘岛乡便民服务中心内热闹非凡。夏季第一茬西瓜播种的季节快要到了,来自宁波市农科院的西瓜育种专家、高级农艺师张华峰正在为当地农民开展高品质西瓜介绍及高效栽培技术培训。在课堂互动环节,张华峰对农户提出的“土壤病害严重”“品种老化”“瓜农老龄化严重,希望有简易栽培技术”等问题一一作了解答,并邀请在场瓜农一起建了微信群,鼓励大家随时向他咨询瓜菜种植的相关问题。
前来听课的当地西瓜种植户蔡冬英说:“培训时间虽然不长,但收获很多。我种植西瓜好多年了,现在瓜越来越难种,口感也越来越差,今天才知道原来是病害严重、品种退化导致的。今年我要按照张老师讲的栽培技术试试看。”
这是市农科院面向全市高素质农民开展培训的一个缩影。2019年,该院开始启动科技兴农“十百千”工程,将“每年至少培训1000名以上高素质农民”纳入各部门综合考核内容。
市农科院依托浙江农民大学、市农民学院和院地合作平台,紧密结合我市主导特色产业,开展了中短期培训1000多场次,受训农民5万人次,获评“全国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和“浙江农民大学示范实训基地”,为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市农科院科研处负责人孟秋峰告诉记者,该院坚持学用结合,优化特色培训体系,围绕产业发展难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构建“课堂授课+实操训练+成果示范+课后回访+长期指导”的多元化培训体系,去年以来,开办基层农技人员和高素质农民培训班10场,完成中期培训685人次、短期培训7100人次。
4年前,市农科院与宁海县长街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合作成立三门湾甜瓜学院,推介甜瓜新品种,开展技术指导,由市农科院专家开展常态化“坐诊”。4年来,甜瓜学院提供新品种种植示范、产品销售、网上云培训等全方位服务,协助农户开展品种更新换代、品牌推广和产品包装,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甜瓜学院也是宁海统筹各方资源倾力打造的又一新型农民田间学校模式,仅去年一年就吸纳学员5100余人。
让“群雁”飞得更高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支持。
在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夯实“底座”,培养一支“新农人”队伍,显得尤其迫切。
去年,我市出台《宁波市乡村人才振兴十五条》,全面优化乡村人才政策环境,全年培训高素质农民2969人次、农村实用人才1.59万人次。我市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等农业农村人才数量持续增加,截至去年年底,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共计20.61万人,乡村人才支撑力度不断增强。
夯实“底座”,需要强化政策引领,要围绕乡村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工作和全周期管理,不断完善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形成完备的人才政策体系,加快推动乡村人才队伍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构建千名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头雁”、万名农创客、十万现代“新农人”的乡村人才矩阵,为全面打造乡村振兴宁波样板提供人才支撑。
“头雁”领航,形成示范带动效应。通过乡村振兴带头人“头雁”项目培育、万名农创客培育行动等,紧抓农民中的“关键少数”,促进“头雁”主体联动、示范带动、服务拉动,带头强化培训成果转化。
“百雁”齐鸣,高水平提升能工巧匠技艺。以深化乡村工匠“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加强新时代农业农村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群雁”高飞,聚焦全面支撑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夯实乡村人才大底盘。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我市将全面重塑农民培训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才工作机制,打造具有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创意、新风貌等现代化特质的现代“新农人”队伍。
除了线下培训,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将进一步做好农民培训数字化建设,以“浙农云”为依托,推广农民培训信息化平台应用,加入网络直播、课件学习等线上课程,实现农民培训线上线下融合,开展培训信息录入,落实在线监管,实现参训农民基本信息100%入库,培训全程可监测、可追溯。
此外,要完善高素质农民培训机构管理制度,梯次构建市级农民学院、县级农民学校、田间学校“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培训平台。今年将培训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260人次、高素质农民2000人次以上、农村实用人才6000人次以上。
记者 孙吉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