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奔甬 未来无限

——宁波集智聚力打造人才高地

宁波人才之家。

2023年宁波市杰出人才颁证。

中外人才新年音乐会。

浙江创新中心。

首批宁波人才院入院人才代表。

春雨落,百谷生。4月19日,一年一度的“谷雨之约”如期而至。时隔一年,踏歌回首,宁波在人才工作上留下了哪些奔跑足迹?

自主培养中国两院院士实现零的突破;新增国家级人才数居全省第一;新增国家“杰青”、省顶尖人才、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论文,均创历史新高;新引进大学生26.6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5.1万人,一项项亮眼数据汇成人才工作的高分答卷。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宁波奋力推进人才发展“一城三地”建设,推动形成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双向成就的生动局面。

记者 徐丽敏 通讯员 勇祖轩 本文图片由市委人才办提供

系统重塑

凝聚党管人才“强合力”

去年,宁波的拳头人才计划——甬江人才工程迭代升级,首次建立全年“随到随报,即评即补”工作机制,首次将集中遴选频次增至1年2次,全年吸引3435个高层次人才项目申报。

值得注意的是,全新的甬江人才工程聚焦服务“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着眼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未来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为人才企业提供从初创期、成长期到发展壮大期的全周期支持。

“作为宁波人才工作的标志性品牌,甬江人才工程经过重塑升级,深化完善出题遴选机制,鼓励海内外人才通过自主申请、单位推荐、人才举荐等方式领题攻关,有效贯通衔接人才政策与科技政策、产业政策,帮助人才团队加快实现‘从1到10’的产业化突破和‘从10到1000’的全链条发展,为宁波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

高层次人才涌动不息的背后,是宁波聚焦人才工作的难点堵点,强化重塑理念与系统观念,不断健全工作体系,筑牢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根基。过去一年,我市坚持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统筹政府与市场,加强横向协同和纵向联动,形成全市上下大抓人才、大兴人才的工作格局。

聚焦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机制,宁波创新制定市级职能部门党管人才责任清单,明确党委(党组)和书记各15项共性职责,对10家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14家人才工作重点单位逐一明确重点任务,建立完善月度“工作例会+指标通报”、季度“重点调度+亮灯督促”、年度“综合考核+述职评议”工作推进机制,推动全市人才工作争先进位、比学赶超。

围绕深化资源链接优势,在市县两级全面建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基础上,高规格成立人才发展集团,高效运行市人才战略咨询委员会,整合优化浙江创新中心功能,形成市县两级行政部门、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用人主体“四位一体”人才工作力量格局,形成齐抓共管强大合力。

一系列“首次”“首创”并不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是宁波在深思熟虑之后的靶向落笔,彰显了全市在推进人才工作上的敢为与善为。目前,把牢“三支队伍”建设要求,宁波正全面系统推进人才工作,着力开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新局面。

精准培育

构建人才成长“快车道”

去年盛夏,浙江万里学院葛楚天教授申报的“水产动物繁殖与发育”项目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初冬时节,宁波大学杜时贵教授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喜讯传来,标志着宁波自主培养院士实现零的突破;时隔不久,江丰电子姚力军入选省特级专家,成为全市第一位企业入选人才……好消息接二连三,在令人倍感振奋的同时,展示了宁波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的硬核实力。

每一次的发展突破都离不开人才的智力支持,如何以“智”提“质”,宁波有自己的解题方法——突出高端、青年、产业导向,建立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以高水平人才队伍支撑高质量发展。

顶尖人才是“国之重器”,为抢占人才“智高地”,我市深入实施自主培养升级奖励,完善人才阶梯式培养机制,对院士后备人才推行“一对一”培养建议,着力打造顶尖人才成长梯队,仅去年一年就引育全球顶尖人才13人,新入选国家级人才161位。

得青年者,得未来!青年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把战略人才力量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是一项深具远见的决策。去年,我市首次实施青年科技领军人才项目,稳步提升重点人才工程、科技项目青年人才支持比例,支持青年人才当主角、挑大梁。

时间回到去年宁波人才日,作为五名上台受奖的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之一,宁波永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的研究院镜头中心主任张丽芝领衔的“高性能激光雷达核心光学部组件的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得相关经费资助。“感恩我的城市,让我可以坚持热爱,把自己的专业变成事业!”张丽芝激动地说。经过一年的努力,张丽芝团队成功攻克贴片式转镜技术、可控温漂窄带滤波片技术等多个激光雷达系统关键技术,完成了贴片式转镜、加热窗口等批量生产,有效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作为制造业强市,宁波还精准聚焦高技能人才培育,面向专业技术人才实施领军拔尖人才培养工程,选拔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军型、创新型、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目前累计培养选拔3138人次;紧扣“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出台实施人才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引进特定产业人才等政策举措;实施“一人一技”技能培训行动,1622名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实现职技融通……

时间不语却见证一切。从双向奔赴到双向成就,这不仅仅是一个词语的转变,更是“各类人才竞相成长、聪明才智充分涌流”的蓬勃生态从“愿景”变为“实景”的加速演绎。

突出主体

释放授权松绑“新动能”

去年,在2023中国浙江·宁波人才科技周开幕式上,甬江科创区人才定制政策正式发布,以一系列极富含金量、极具竞争力、极具获得感的政策细节,诚邀天下英才携手甬江畔、逐梦创未来。

眼下,这片科创热土已汇聚31%的市级人才、41%的省级人才、42%的国家级人才。过去一年宁波入选的8位省顶尖人才就有7位集聚在甬江科创区。

人才平台,是招揽四海英才的“梧桐树”,更是干事成事的“大舞台”。为建强人才引擎,宁波“阔绰出手”。全面落实支持甬江实验室人才集聚11条、宁波大学引进人才推进“双一流”建设9条、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人才集聚8条;推动开启与中国科学院新一轮战略合作,支持宁波材料所实施全国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研经费投入、高层次人才数“双突破双倍增计划”……宁波以大手笔全力赋能重大平台引才聚智,为创新发展与产业升级提供“源头活水”。

数据最有说服力,一座人才强市的实力和魅力尽在其中。甬江实验室已集聚20个高水平研究团队、420余名科研人员;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集聚13名顶尖人才、78名PI(核心教研人才);宁波大学力学高端人才达25名,其中海外院士2名、国家级人才10名。

搭建平台的同时,宁波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让人才“站C位”“当主唱”,真正把“第一资源”转化为“第一动力”。坚持以“谁使用谁评价”为原则,将人才市场化评价从“大优强”企业扩面至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等6类重点企业,新授权吉利等10家民营企业工程系列中级职称自主评审权,进一步激发企业引才主体作用。

与此同时,宁波人才院高效运行,发挥高层次人才编制池作用,把精英人才牢牢吸附在这片创新创业沃土上。一年来已有32名高层次人才入院享受事业养老保险待遇,有效助力企业留住创新领军人才。

加强政策创新、强化平台赋能、改进评价激励……宁波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在充分激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上持续精耕细作,竭力当好各路英才施展抱负、大显身手的圆梦之城。

暖心为才

优化创业创新“生态圈”

1月3日晚,近千名中外人才齐聚宁波文化广场大剧院,聆听一场专属人才的新年音乐会。中西合璧的演出方式,彰显了宁波开放、包容、多元的城市形象。正如去年上半年回国工作的甬江实验室分子催化与转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常博士所言:“宁波的这一特质将吸引更多的海内外人才服务宁波、扎根宁波。”

“海纳百川”是宁波的城市气质,为了涵养这一气质,我市以打响做实“宁波五优,人才无忧”服务品牌为牵引,着力解决人才全周期、全方位发展需求,让人才在宁波、不奔波。

围绕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以系统观念、数字技术建设“人才大脑”,让240余万人才线上“安家”;新选聘助创、法务、财务等服务专员86名,全覆盖结对服务563家人才企业,集成推广研发贷、创业贷、智慧贷等人才专属产品,全年发放贷款60.8亿元;联合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宁波大学开办民营经济人士变革创新研修班,创新举办HR赋能学堂、“才金荟”人才企业融资专场对接会等活动……一连串“组合拳”,打出了暖心为才高声势,打出了近悦远来新气势。

让人才心无旁骛搞科研、创事业,要精心办好人才“关键小事”。我市修订出台专家服务管理办法,将人才子女入学保障扩面至博士等高级人才,建立重点人才全周期健康管理体系,统筹全市8万余套人才安居政府房源,打造“房等人”人才安居体系,加快构建全链条、高品质人才服务矩阵。

以创新、实效为导向,宁波已连续八届为市杰出人才颁奖,以一座城市的最高礼遇致敬人才,同时,在去年年初及年底策划推出“人才与城市双向成就”系列宣传,为人才创造大声“表白”城市的机会。

不仅如此,宁波还优化活动设计,串珠成链,让“服务暖流”涓涓细流。按照“把行动置于活动中”要求,建立完善以人才日、人才科技周为双主线,以重要节日、重点节气为串联的全年活动体系,创新打造“甬相约”暖心服务活动品牌,一系列暖心服务,让人才更快融入宁波。

“宁波的暖,留住了人才的心。”寥寥数语,满满真情。如今,宁波的人才“生态雨林”越来越优,选择宁波,成就未来,渐成各类人才不言而喻的共识。

2024-04-18 ——宁波集智聚力打造人才高地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47992.html 1 3 携手奔甬 未来无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