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成良田
见习记者 应秀一
通讯员 虞 南
“浙江多暴雨,但是探究宁波的暴雨天气,要把眼光投射得更远。”昨天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徐祥德回到家乡。
当天,徐祥德领衔的宁波市气象台院士工作站正式揭牌,这也是宁波首个气象院士工作站。
徐祥德祖籍宁波余姚,长期从事大气动力学、台风机理与气候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曾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宁波是我的家乡,为家乡服务我责无旁贷。”揭牌仪式上,徐祥德动情地说,“今后我们携手,将科研攻关、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核心业务能力提升结合起来,争取更多院士团队科研成果在宁波落地转化应用,助力宁波在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的气象服务上领跑全国。”
宁波位于东海之滨,倚山靠海,受冷暖气团交汇影响,强对流、台风等灾害性天气高发频发。
为此,精准接收强降雨信号、精确发布灾害性天气预警,是保障城市安全运行的重要举措,也是市民时刻关心的重要民生。
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强降雨信号,有些是从千里之外的高原传来的。
“高原是全球最敏感、影响最大的地区,也是水循环的集中区。”徐祥德指出,探究浙江宁波一带的暴雨天气,要把眼光投射到更远的高原。“高原不是独立的,高原隆起后,中国东部才有了鱼米之乡。”
徐祥德从事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十余年,先后任国家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项目实施执行人,主持实施了多项大气科学重大综合观测试验与研究计划,包括“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黄河暴雨科学试验”、国家攀登计划“青藏高原影响的观测和理论”等。
他认为,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的紧密联系,使得高原的“暖湿化”直接影响了东部地区的天气。
徐祥德院士用一组组数据、一张张图表,直观生动地阐述了长江各流域各季降水量差异,以及年暴雨日数与海温相关分布特征。
“利用大数据、智能化手段,抓住高原向边缘水汽输送量、海洋水汽输送量,就是抓住了影响暴雨的关键性变量。”他说。
做好精准气象监测预报,助力世界一流强港建设,是院士工作站的另一大重点工作。
“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气象工作更要跟得上、保障好。”徐祥德说。
如何以精准气象预报,服务航运交通?
他认为,高空气象观测资料很重要,但也存在着明显的技术缺陷。面对挑战,应该推进卫星遥感技术发展与应用,进一步完善垂直探测网络,加强地空天一体化多源信息数据的提取、融合与同化分析。
徐祥德提出,要从“静”到“动”的卫星遥感、气象移动(铁路、公路、海运)探测系统和从“平面”到“立体”智慧交通气象着手,深入开展“点—线—面”大气综合探测系统研究,拿捏预报精准度。
此前,宁波市气象部门通过分析宁波海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应用激光测雾雷达、卫星反演海雾、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等新型海雾监测手段,增强海雾监测能力。
徐祥德表示,在此基础上,院士团队将进一步增强宁波市气象部门在海雾监测预警、激光雷达和X波段雷达等新仪器设备应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研究应用等方面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全国首批气象高质量发展试点城市,宁波市气象部门一直致力于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能力的全面提升。市气象局表示,院士工作站揭牌后,首批进驻宁波气象部门的12名博士和40余名硕士,将针对日常业务中遇到的技术难点、堵点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同步参与工作站的运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