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沈孙晖 何晴
通讯员 赖园园 金晓巍
草木葳蕤,天高云阔。象山县贤庠镇“最北营·海风巷子”营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4月20日,“最北营·海风巷子”将正式营业。营地的主理人叫王美淳,是一名“00后”台湾女生。
这个营地,是王美淳人生的第一份事业,更是她一家三代对身边这片海的“真情告白”——
24年来,爷爷、父母、王美淳不约而同选择来宁波创业、生活。这片海,见证了这一家三代台胞的汗水和奋斗,也赋予了他们梦想和未来!
一
“两岸一家亲!”联系上远在台湾的王信发时,他的态度很热情。74岁的他正等着孙女王美淳的营地开业后,来宁波与儿子、儿媳、孙女相聚,“到时我要好好地走走看看,追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时针拨回到2000年。
彼时,王信发在台湾经营一家园林洒水用品企业,名为“丁扬”。“我有三个儿子,希望他们的人生能扬帆远航。”他笑着说。
“丁扬”产品主要出口到美国,但当时台湾生产成本高,产品价格已没有竞争优势,企业发展进入瓶颈期,开辟新赛道迫在眉睫。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西眺,东海之滨是一片投资热土——宁波,中国沿海重要港口城市、浙江近代工业发祥地,与上海相近。
随着两地经贸合作迅速发展,彼时宁波良好的投资环境备受台商青睐,越来越多台商来到东海之滨,共享发展机遇。当年50岁的王信发,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考察了苏州、宁波等国内多个城市,最终选择了宁波北仑。”这里,有王信发“不得不来”的理由:离港口近,“家门口”便能出口产品;政策优越,且稳定性、延续性好,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王信发在北仑盖起了厂房,公司取名“扬腾”,寓意与“丁扬”一脉相承。
乘着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东风,次年“扬腾”正式运营。“公司聘用了100多名员工,除了一名台湾籍干部外,其他是大陆员工。”当时,“扬腾”主要为一家美国老客户生产喷枪等园林洒水用品。
事实证明,王信发的选择没有错。
创业初期,他整天泡在厂里,手把手指导员工生产。“这里的生产成本比台湾低近30%,最重要的是大陆员工很支持我,工作认真,愿意吃苦,适合干事创业。”他说。
“无事不扰、有事必应”是王信发对于当时宁波营商环境的最深感触。“当地政府不会打扰我们日常经营,但遇到困难和纠纷,职能部门会主动介入,第一时间帮我们解决。”他用“给力”两个字来形容。
虽然家人都在台湾,但王信发并没有“独在异乡为异客”的隔阂感。“北仑市民很和善,大家语言相同,相处融洽。”他说,当时在北仑投资的台商很多,平时经常交流、互相鼓劲。
业绩节节攀高,发展“龙腾虎跃”。“扬腾”在宁波找到了“从0到1”的“扬腾之地”!
二
去过“扬腾”的人,都有这样的感慨:这是最不像工厂的工厂。厂区不但干净整洁,还贴了许多照片和写有“加油呀”等口号的贴纸,处处充满家的温馨感。
与这份温馨感相辉映的,是“扬腾”产品的科技感。60多款园林洒水用品、20余款修车用工具灯,主打电子化、智能化。
这是“扬腾”接班人、王信发二儿子王正佑和妻子沈芳瑜的选择。这个选择,在当年可谓“挽狂澜于既倒”。
2007年,老伴觉得王信发独自在宁波打拼太辛苦,年纪也越来越大,便劝他退休,由王正佑夫妻接班。
“虽然7年前我们陪父亲来北仑考察过,但对大陆知之甚少,仅有的了解是通过台湾电视纪录片《大陆寻奇》获得的。”夫妻俩知道“创业难守业更难”,但没想到会这么难。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来袭,王正佑失去了那家长久合作的美国客户,订单量断崖式下跌,厂里一半机器“停工”。“虽然我们补贴员工工资,但最惨淡时厂里只剩六七十人。”沈芳瑜说。
传统机械式产品市场已饱和,只有彻底转型,才能觅得生机。但是转型不啻二次创业,路在何方?
研发电子产品,是王正佑的选择。和父亲当年一样,他整天泡在“扬腾”,死磕园林洒水电子产品。那些熬过的夜,是满天星斗照亮了他的回家路。
2009年,一款与水龙头配套的电子定时器面世,“扬腾”生机再现。与机械定时器相比,它能在设定的时间点,自动精确关闭水龙头。“扬腾”借此赢得了国外新客户,重新扬帆起航。
王正佑迈入了事业新阶段,业务从园林洒水用品拓展到修车用工具灯。“我们每年至少研发6款新产品,不断迭代升级。”他说。
这些年,“扬腾”与宁波智能制造的步伐同频共振。公司引入数字化系统,监测产能、生产效率,并通过视觉检测设备把控产品品质,生产自动化率不断提升。去年,公司由“扬腾兴业机械”更名为“扬腾智能科技”。
与“扬腾”发展同频共振的,还有政府不断提升的服务效能。前年,“扬腾”获评高新技术企业。“政府在最短时间内为我们发放了补贴。平时有新政策出台,政府会举办讲座,邀请我们去听,看是否能匹配。”在王正佑看来,“生于斯、长于斯、成于斯”这句话,可以诠释这些年台企在宁波的发展。
去年,公司营业额3000多万元,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涅槃重生的“扬腾”,在宁波实现了“从1到100”的飞扬腾达!
三
王美淳与宁波有着特殊的缘分——
2000年陪公公来北仑考察时,沈芳瑜已经怀上了她;后来,她在北仑读了初三和高中;如今,即将从意大利马兰戈尼学院毕业的她又回到了宁波。
“我在成长,宁波也在成长。”王美淳见证了这里的发展:以前街道狭窄、交通不便,如今高楼林立、商圈繁华、地铁便捷。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亮丽图景,让她倾心不已。
而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更令王美淳振奋:宁波的乡村山更青了,水更绿了,天空更蓝了,旅游业态也更多了。越来越多年轻人扎根乡村,用各自所长为村子“代言”。
于是,学习时装设计的王美淳作出了跨界选择——在乡村创业,继续与宁波共同成长。这是“青年与海”的双向奔赴。
“得知美淳的想法后,我们搜集了全县各乡镇的闲置资源,并带着她们一家人去高塘、茅洋、贤庠等地考察理想的创业之地。”象山县台联会副会长郑华华说。
在贤庠镇青莱村看到前一任团队退出运营的营地时,王美淳瞬间觉得这是一个和她名字一样“美好又淳朴”的地方——
在这里,人们可以看日升月落,听海涛歌唱,闻海风花香。她,有了不想离开的感觉。
于是,王美淳和父母接手了这30亩营地,重新取名“最北营·海风巷子”。
在她的创意加持下,营地“蓄势待发”:海边大片草坪、各类露营装备已整备完毕;山顶6座星空房,“未来感”满满;由集装箱改造而成的“氵享咖啡”,各类饮品、甜点、简餐一应俱全……
王美淳看中的,不仅是这里的山海资源,还有青莱未来乡村发展的美好未来。
“我对美的事物都充满想法,希望发现美、传递美。”王美淳将象山“红美人”柑橘与台湾茶叶结合,开发出“橘子茶冻”,“未来我会将更多想法与象山文化元素、特色农产品相结合,寻找与当地村民合作的机会,让更多来象山的游客可以通过我们感受‘万象山海’之美”。
王美淳思考的,不仅是在营地中融入她生活、亲情的小情怀,还有“两岸同心”的大梦想。
营地前新筑的几面半弧形白墙,不仅呼应着“海风巷子”之名,还形似“同心圆”。“希望能将营地打造成两岸青年的家,大家一起交流、共同发展,带动当地乡村振兴。”在宁波,王美淳正开启从“100到无限”的“扬腾人生”!
同一片海,三代人梦想赓续,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