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凯璐:乡土深处的“点灯人”

记者 李露

在锦屏街道西圃村,一座沉睡的百年书院因一位95后台州姑娘的坚守,重新“睁开”了眼睛。八年来,许凯璐以艺术设计的专业视角与扎根乡土的朴素情怀,让这座历经沧桑的民国老宅焕发新生,为乡村文化点亮了一盏不灭的灯。

一场穿越百年的相遇

2018年,从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的许凯璐来到西圃村采风。站在这座民国老宅前,她听见的不仅有风声,还有历史深沉的叹息。“很多人看到的是岁月风霜,而我看到的是一部立体的历史书。”生长于乡村的她,对乡土有着天然的眷恋。那些歪斜的梁柱、丛生的杂草、被风雨剥蚀的雕花,在她眼中不是衰败的象征,而是亟待解读的时光密码。

许凯璐决定留下来,修复这座承载乡愁的老宅。她主动请教入驻村庄的“小裤脚”教授团队,走访村中长者,了解老宅的往事。同时,她又寻访当地“能工巧匠”,学习翻瓦、裱糊等传统工艺。

在许凯璐、专业团队和村民三方通力合作下,老宅修复工程顺利推进。团队采用传统木构工艺精心还原建筑风貌,并巧妙融入现代生活美学设计。如今,修葺一新的同山书院,雕花窗映衬庭院绿意,老物件与新空间和谐共生,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地标。

让文化照亮乡村振兴

建筑修复只是第一步,如何让文化真正赋能乡村发展,成为许凯璐思考的重点。

休闲茶咖的香气、公益培训的讨论声、艺术沙龙的思辨光影……许凯璐将书院打造成一个“乡村文化枢纽”,让老宅真正“活”在当下。

书院“活”了起来,村民也走了进来。许凯璐坚持书院向村民免费开放,这里成为老人们重温记忆的“精神家园”,也成了孩子们课后流连的文化乐园。书院主动邀请村民参与各项活动:艺术布展需要人手,村民来帮忙;活动需要后勤保障,村民来参与。这不仅为西圃村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更是一场“润物细无声”的美育过程。

如今,书院每年举办非遗展演、艺术展览、民俗讲座、亲子研学等文化活动70余场,接待游客超万人次。此外,许凯璐还积极与宁波财经学院等高校合作,打造奉化地方特色文化项目,推动200余名师生在书院开展课题研究,已累计创作80余件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作品。

“学生们带来的不仅是创意,更是青春的活力。”许凯璐说,文化活水不仅要在本土流淌,还要吸引外部的新鲜溪流,汇聚成更具活力的江河。

从一点星火到一片光

许凯璐的坚守,是锦屏街道以党建引领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的一个生动缩影。她的实践也启示我们:西圃村乃至整个锦西片区的振兴,需要的正是这样有情怀、有能力的“点灯人”。

如何让这一星火燃成照亮区域前路的一片光?答案便是党建引领下的“绿动锦西”片区组团发展。在党建引领下的“绿动锦西”片区组团发展中,同山书院与长岭村的玉兰花海、溪岙村的共富基地、城西岙村的幽幽竹海等优质资源串联成线。在村创联盟的平台上,同山书院的资源优势得以放大;片区的整体规划与品牌打造,也为书院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如今,站在同山书院中,看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和脸上洋溢着自豪感的村民,许凯璐更加坚信自己的选择。“乡村振兴需要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扎根下去,用专业的知识唤醒沉睡资源,用文化的力量连接过去与未来。”

许凯璐的故事证明:当青春遇见乡土,当创新对话传统,当个人理想融入党建引领,必将书写出乡村振兴的华美篇章。

2025-09-30 5 5 奉化日报 content_238371.html 1 3 许凯璐:乡土深处的“点灯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