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孙申磊
“以前村里路不好走,也没什么像样的景点,好多年轻人往外跑。现在游步道修到了家门口,游客越来越多,我在‘向野而森’营地上班,一个月能赚5000多元。”西圃村村民范先生的话,道出了环同山美丽乡村示范带沿线村民的共同心声。
环同山美丽乡村示范带由锦屏街道长岭、西圃和外应等3村和萧王庙街道林家、棠岙、青云等10村组成。目前,示范带建设在以锦屏街道3村为代表的启动区块初见成效,形成串珠成链、联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自2023年推进以来,这条示范带串联起自然景致与人文底蕴,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激活了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在让沿线村庄风貌实现质的飞跃的同时,带动沿线村庄经营性收入连续实现跨越式增长,绘就了一幅“村美、业兴、民富”的共富画卷。
绘就新画卷:
串珠成链,打造宜居宜游风景线
环同山美丽乡村示范带如同一条灵动的丝带,将同山东健身步道区域、“向野而森”游步道区域、九岙水蜜桃园、和尚岙—城西岙步道等网红打卡点串珠成链。
行走在示范带沿线,道路两侧绿化景观节点错落有致,驿站、观景平台等绿道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游客既能沉浸在“一步一景”的自然风光中,又能在古桥、老院间感受浓厚的文化氛围。
近年来,我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方位提升沿线景观,精心打造绿化节点、休憩驿站、观景平台等配套设施,使自然风光与文化底蕴相得益彰。
景观的升级只是起点,环同山美丽乡村示范带的创建,更是从根本上推动了村庄风貌的蝶变。
近年来,我区引入专业规划团队进行高标准设计,从全面提升西圃、长岭等村的基础环境入手,村容村貌持续优化。
西圃村完成省级未来乡村创建,以及水环境综合提升工程和村庄主干道沿线微景观工程;长岭村在巩固省级未来乡村建设成果基础上,不断完善老年公寓、玉兰花园等点位细节,并于今年成功获评全国文明村;溪岙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如期完成,基础设施短板不断补齐,乡村环境愈发整洁优美。
激发新动能:
业态焕新,培育乡村发展新引擎
美丽乡村既要扮靓“面子”,更要做实“里子”。整洁优美的村容村貌为发展打下了基础,而要让乡村焕发持久活力,则离不开产业的强劲支撑。
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我区始终将致富带动作为环同山美丽乡村示范带创建的核心考量,积极培育多元新业态,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在示范带的辐射下,长岭村凭借优越的生态环境和营商环境,成为青年创客逐梦的“桃花源”。
“墨恩摄影”工作室从城区迁至此处,负责人张慧被村里优美的环境和村民的热情所吸引;“云初小院”村咖主理人滕楚楚与朋友向往乡村生活,将农家小院改造成自然风“村咖”。村内还引入鹿鸣装饰等企业,将商业客流转化为村庄人流。
西圃村在“小裤脚”教授团队策划和设计下,闲置房屋宅院被改造成文化经济庭院,主干道两旁艺术设施、创意座椅、特色店铺点缀其间。
“我觉得建设美丽乡村,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同山书院主理人许凯璐将废弃小学修缮成民国风乡村会客厅,开设古琴、古筝、摄影、手冲咖啡等体验课程;“向野而森”营地充分利用自然禀赋,2024年,开业当年即实现营业额970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30万元,增加村民就业岗位约20个。
同样令人瞩目的还有外应村,该村依托特色农业和生态优势,走出农旅融合之路,使“甜蜜事业”与“山野经济”相得益彰。
2021年,95后青创客应可辉辞去海外项目经理工作,返乡承包150亩山地种植水蜜桃,借助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延伸产业链,如今水蜜桃及其加工产品年销售额突破300万元,带动周边50户农户增收;三面环山、溪水穿流而过的“晴天小院”露营基地利用天然优势,打造多元户外体验空间,周末单日客流量最高达500人次。
下转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