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郑连乔
通讯员 马碧幸
最近,区人民医院十病区,安静的病房有了些许热闹感。工作5年的护士应吉龄利用工作间隙,和病区的同事、患者讲述起一位特殊前辈——新四军女英雄、卫生员宋丹辉,在枪林弹雨中救死扶伤的动人故事。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病床旁,应吉龄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颁发仪式上的讲话作为开场白,将大家带入那段血与火的岁月。“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我有幸给大家讲一个在那个年代中肩背药箱、舍生忘死在炮火纷飞中奔走的新四军女英雄宋丹辉的故事,当时她只有18岁。”应吉龄的话语温柔却坚定。
1925年,宋丹辉出生在奉化大桥镇的一户普通人家。年少时,听父辈们谈起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宋丹辉悄悄握紧了小小的拳头。1941年,16岁的她在上海金笔厂做工时,遇到了新四军战士竺振放。竺振放无意间提起解放区情况,宋丹辉听闻后毅然说道:“我也要参军抗日,带我去好吗?”坚毅的眼神让竺振放感到震撼,就这样,她跟着竺振放奔赴苏中抗日根据地,成为了新四军的一名卫生员。
1943年11月,18岁的宋丹辉在一次战斗中,右胸中弹仍咬牙把伤员背出火线,鲜血浸透了灰布军装。战斗结束后,她不顾自己的伤势,和其他卫生员一起,提着马灯,挨家挨户为伤员清理伤口。没有麻醉药,就哼奉化民谣分散伤员注意力;没有镊子,就用消毒竹片一点点夹出弹片。战士们都夸她:“小阿妹,你比我们还硬气。”她笑着回答:“奉化女子骨头硬,鬼子不投降,我们不低头!”
此时病房内,刘阿姨和病友们神情凝重,静静聆听应吉龄的宣讲故事。“在根据地,条件艰苦得难以想象:绷带用土布熬煮消毒,止痛药片比黄金还珍贵,而新四军伤员常常是血肉模糊,但宋丹辉从未退缩。”
这场战斗后,18岁的宋丹辉被新四军浙东纵队司令部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在打击日伪军的战斗中,宋丹辉和战友们在战场一线共抢救伤员200多人,还获得“模范医务工作者”称号。全国解放后,她作为三等甲级残废军人进入华东医科大学学习,继续投身新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
故事接近尾声,可应吉龄的眼中闪烁着光芒:“宋丹辉的故事让我真正理解了医者担当。”应吉龄说,宋丹辉的故事是她从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一位老师处了解到的。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应吉龄同样感受到了“救死扶伤”的精神延续。疫情时,90后同事们在防护服上写下‘精忠报国’奔赴抗疫前线;大雪封山时,身处深山的独居老人无药可吃,年轻的医疗队徒步翻山,把医药箱背进每一个村寨……
应吉龄有着强烈的愿望想讲好宋丹辉的故事,并且让更多人知道,80多年前,奉化曾经有过这样一位女战斗英雄。于是,她开始从各种历史资料中整理宋丹辉的经历,笔记记了密密麻麻的一大本。“宋丹辉的人物形象在我心中慢慢活了起来。因为职业相同,我与宋丹辉之间有了更多共鸣——那是一种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不曾褪色的医者担当与红色传承。”应吉龄表示。
在前不久,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共青团宁波市委员会组织的“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主题演讲比赛中,应吉龄以宋丹辉故事为主题,获得了一等奖。应吉龄表示,希望通过讲述宋丹辉的故事,让更多人铭记那段血与火的岁月,践行“医心向党”的初心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