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莼湖街道栖凤村村民王大姐算过一笔“环保账”:出海带回的废渔网,1公斤可换5个积分,年底能兑不少生活用品,相当于一年增收几千元。这套融合“智能回收—自动化处理—高值化利用”的模式,通过特制垃圾桶回收矩阵全域覆盖、无人式交互技术及后端生产线,有效破解海洋垃圾“收集难、利用难”痛点。数据显示,该模式已带动30%渔民增收,年惠渔惠农效益超150万元,入选2024年浙江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最佳实践案例。

借产业融合释放动能

生态基础的稳固与废弃物的资源化,为蓝色经济转型升级筑牢根基。依托国家级渔港经济区底蕴,浙江宁波湾省级旅游度假区迅速崛起:国家级水上运动基地接连举办中国家庭帆船赛、大学生赛艇锦标赛;渔村屋舍中,餐馆老板端出热气腾腾的海鲜面;沙滩上,孩子们追逐浪花,家长用手机记录纯净海湾的景致……

2024年,该区域接待游客超150万人次,带动周边12个行政村发展餐饮、民宿、水上体验等产业,“共富效应”持续放大。“以前靠天吃饭,现在开小餐馆,天天有收入。”裘村镇黄贤村村民李大哥的话,道出产业转型的甜头。从“浙江省气候康养乡村”到长三角旅居目的地,这种“资源保护—民俗传承—业态融合”的发展模式,打破传统“靠海吃海”的单一路径,让洁净海水、多样生态和海洋文化成为可共享、可增值的“蓝色资本”。

潮起潮落间,这场从“护海”到“兴海”的蓝色价值革命不断深化。它印证着:当生态屏障牢固建立,发展便有了可持续根基;当科技让废弃物焕发新生,保护便获得了持久动力;当绿色产业联动陆海资源,共富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2025-08-22 5 5 奉化日报 content_231808.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