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香浸润溪畔湖岸,面包香氤氲古巷转角。当咖啡遇见乡村,城市与村落的经纬交融,“村咖”由此而生。
“村咖”即乡村咖啡馆。它可能藏于茶园梯田,或许嵌在古村老宅,一半裹挟泥土芬芳,一半飘着咖啡与面包香。近年来,“村咖”批量涌现,将无数旅人拉回乡野,只为这一口独特“乡味”,其自身也跃升为乡村文旅的顶流新名片。
作为城市“标配”的咖啡店,为何在乡村悄然兴起?这杯小小“村咖”究竟有何魅力,又该如何让热度持续为乡村振兴赋能?让我们一同探寻小村咖啡如何“泡”出乡村经济新味道。
如今,奉城的茶园深处、山野尽头、水库岸边,甚至废弃老屋里,冒出一间间“村咖”,飘出别样香味,成了年轻人最时髦的打卡地。
西坞街道庙后周村的“枫杨咖啡营地”内,藏着一家被称为“种子咖啡”的Lam Cafe。它隐于树林深处,紧邻水库,店内最惹眼的是一棵高大的枫杨树。枝叶伸展的树下,玻璃咖啡馆增添了几分自然野趣。从蜿蜒小路步入,仿佛闯进与世隔绝的绿色世界,满眼都是笔直的枫杨树与翠绿的草坪。雨天来时,这里雾气氤氲,更增添了几分“绿野仙踪”的梦幻。
谈起开店的初衷,店主童成圆说“全靠缘分”。今年年初,她从尚桥科技工业园区生产咖啡机的工厂出发谈生意,被导航“带偏”,误闯这片“宝藏地”。“一到这儿就被迷住了。”因为有生产咖啡机工厂的资源,她当即与场地负责人签了3年入驻合同。
与Lam Cafe“开店即爆火”不同,江口街道后横村的山前有路窑炉面包咖啡馆稳扎稳打,坐稳奉化最早一批“村咖”的“龙头”位置。
这里原是主理人老白妻子的老家,多年前,夫妻俩与设计师朋友合作,将其打造成外形简约时尚又富有野趣的私人乡间小居。疫情期间,老白一家从北京返乡居住。2023年,“村咖”热潮兴起,朋友到访发现此处环境适合开“村咖”,“山前有路”应运而生。
推开院门,脚下是人工小溪,布满岁月苔藓的石板铺就路径,踏上去,恍若漫步江南古镇。店内,木质结构与柔和灯光交织出温馨感,窗外绿植花草环绕,阳光透过叶隙洒落,营造出静谧又雅致的氛围。院子一角,老白砌的小窑炉烟火缭绕,黑色灰烬搭配叠放整齐的木材,让人恍若置身法国小镇。
在“山前有路”的带动下,奉化不少乡村开起“窑烤面包+乡村咖啡”店,锦屏街道长岭村的“云初小院”便是其中之一。合伙人滕楚楚和胡丽娜选了处宽阔农家院落,亲手做了不少家具,改造成主打“回归自然”的“村咖”。虽开业不久,但其慢生活理念吸引众多城市游客体验乡村宁静,成了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的新兴打卡点。
眼下,全国不断涌现“自然+村咖”“人文+村咖”“休闲+村咖”等创新运营模式的“村咖”。以浙江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已有“村咖”2600余家,相关从业人员近万人,其中40岁以下青年占近七成。可以说,“村咖”正成为中国乡村活力的新窗口。
漂洋过海的咖啡和面包,为何从城市流行到乡村?
“城里的咖啡用来‘续命’,村里的咖啡用来放空。”“山前有路”主理人老白这样形容。在他看来,窑炉面包、咖啡都不只是产品,更承载着一种松弛感。“村咖、露营、窑炉面包,这些都是人们表达对乡村向往的形式。”
“现在‘村咖’越来越多,坐下来消费的顾客,看的是每家店的独特景观。”市民陈女士是资深的咖啡爱好者,在她看来,每一家“村咖”的特色在于店主理念和周边环境。但是,在到处打卡品尝“村咖”后,陈女士也发现了目前“村咖”行业面临的一些问题,比如主打产品同质化、环境布置没特点、周边村落无配套游玩设施等。
“就像窑烤面包,在它爆火之后,似乎成了‘村咖’的标配。不管风格适不适合,都爱在院子里造个炉子,打着‘柴火烘烤’的无添加理念,跻身店内的主打招牌。”陈女士说,还有更尴尬的是那些打着“逃离城市”旗号的店,只是简单地把乡村简化成一块布景板,咖啡馆与周边农事、村民日常生活其实是脱节的。
对童成圆、老白、滕楚楚、胡丽娜这些主理人而言,人力和成本是现实难题。餐饮行业人员流动性大,咖啡师、面包师等专业人才在乡村面临“引不来、留不住”的困境。
此外,周末、节假日等旺季的停车难,也制约着“村咖”发展。而Lam Cafe、“云初小院”这类初创店,爆火后的场地续租问题,与房东、邻里乃至村民的相处,都是发展中需考量的因素。
如今,年轻人的消费图谱悄然重构。三四线城市旅游热兴起后,走进乡村、亲近自然、踏入田野成了时尚。
未来,如何将“村咖”这一新晋流量转化为持久口碑?
除了咖啡,Lam Cafe还提供生日派对、儿童户外研学等活动。“因为暑期的缘故,研学亲子团队还蛮多的,尤其在周末,像上海、宁波其他区(县、市)等地的客人会组团过来。”童成圆计划未来采用“烘豆+门店”形式,开一家集研学与烘豆于一体的工厂式咖啡店,深化“咖啡+研学”模式。
老白认为,“村咖”成功需“天时地利人和”。“‘山前有路’的成功,得益于环境好、餐品质量高,还打造了有流量的IP。”经营2年多,他发现“村咖”主理人培训的商机。2024年起,他开始招收学员,每期6人,以小班化模式传授窑炉面包制作和商业运营知识。他还计划5年内打造集“看、玩、吃、住、带”于一体的窑烤面包观光工厂。
刚起步的“云初小院”想得没那么远。滕楚楚和胡丽娜觉得,咖啡是“万物跨界”的好搭子,可与“非遗”“疗愈”“露营”等融合,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力。
一杯“村咖”怎样才能真正融入乡村肌理,彰显更持久的生命力?
“我们欢迎来村创业,有需要尽管找我们。”长岭村村委十分关注“云初小院”。对该村而言,“村咖”不仅带来新经济活力,还让返乡创业青年和“新村民”多了起来。“年轻人多了,村子发展肯定越来越好。”村民们说。
对乡村来说,“咖啡香”不仅盘活了闲置资产,更激活了乡村经济新业态。比如在西坞街道庙后周村,瞭望塔弜咖啡、画舫咖啡、Lam Cafe等“村咖”的入驻,带来一波又一波游客,也带动了周边农家乐、非遗工坊的新发展。
未来,“村咖+”产业集群将让农场、民宿、康养疗愈、露营户外、咖啡工坊等新业态在乡村交融,这杯承载温度与诗意的“村咖”,将见证乡村振兴的“潮流经济”。
网络上有句流行语:“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话虽糙,理却不糙。眼下,不少人扎进“村咖”创业,既是行业繁荣的体现,也是创业者对市场“风口”红利的追逐。我们乐见“村咖”这样的新业态、新场景落地乡村,但各地村庄情况千差万别,一味追“风口”,或许会被“大风”吹跑。
“村咖”,可以跟风,但不应只跟风。
对消费者而言,物以稀为贵。这个“稀”,既指“稀少”,也指“稀奇”。这要求创业者不能盲目复制,不能因一家成功就认为人人可成。从海边到山野、从瀑布到高山、从农屋到田间……“村咖”喝的是大自然的馈赠,咖啡消费已从功能需求转向品质体验。
随着越来越多咖啡馆扎根乡村,“村咖”成了撬动乡村旅游的“流量密码”。但对乡村而言,更要用心琢磨、因地制宜,在文化内涵、服务设施、功能定位等方面持续提升,以独特实力激活乡村旅游发展的“一池春水”。
Lam Cafe玻璃咖啡房
枫杨咖啡营地一角
“山前有路”院景
“云初小院”咖啡制作前台
“山前有路”窑烤面包柜台
“云初小院”炭火煨粥
咖啡搭配窑烤面包
■ 记者 李露 孙申磊 王红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