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镴匠人:半生守技艺,银辉映古今

技艺流变:从十里红妆到非遗名录

记者 孙申磊 王巧玲 邢昊臻

虞金辉 王红雨 柳家欢

自宋代起,奉化便有了“打镴”这门手工技艺。镴器曾是“十里红妆”中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承载着婚嫁的喜庆、祭祀的庄严,以及无数家庭的烟火日常。然而,在现代工业的浪潮冲击下,这门老底子技艺正濒临失传。“叮当叮当……”在溪口镇中马路的一个小院里,62岁的汪贤康正专注地锤打着一块银亮的镴板,锤起锤落间,一件精美的锡镴茶叶罐逐渐成形。作为奉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打镴技艺”的传承人,汪贤康用半个世纪的坚守,延续着祖辈的技艺与情怀,让镴器的光芒在时代洪流之中延续……

镴,又叫“锡镴”或“白镴”,是锡与铅的合金。打镴,即使用镴制作器皿。奉化的打镴技艺可追溯至宋代,至明清时期达到工艺顶峰。清末民初时,宁波“镴匠”以其精湛技艺闻名大江南北,其中尤以奉化匠人技艺超群。

依照宁波旧俗,女儿出嫁时,父母就会请手艺精湛的打镴师傅制作整套镴器作为嫁妆。嫁妆中镴器越多,娘家越显体面,因此打镴匠人在当时非常吃香。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起,价廉物美的塑料、玻璃和不锈钢制品迅速占领市场,镴器逐渐淡出日常生活,这门古老的技艺也随之式微。如今,像汪贤康这样仍在坚守的打镴匠人,已属凤毛麟角。

汪贤康与打镴的缘分,始于五十年前。1975年,年仅12岁的他跟随爷爷汪裕钧学习打镴。熔镴、浇板、裁剪、锤打、焊接、雕刻、抛光——打制一件精致的镴器需历经多道繁复工序。“爷爷对我比对其他徒弟严格得多,哪一步出错都会挨批。”汪贤康回忆道。正是这份严苛的锤炼,铸就了他日后精湛的技艺。16岁出师后,他便开始独立承接各类镴器订单。

在演示锡镴茶叶罐的制作时,汪贤康将约400℃滚烫的镴液倒入特制的绳模中,冷却后便得到一张银亮的镴板。“用绳子盘出想要的形状,绳子粗细决定了镴板的厚度。”他边操作边解释。镴板制成后,便是精细的裁剪:将纸样贴于镴板,用特制剪刀裁出形状,再经铁锤反复敲打塑形。最耗时也最考验手上功夫的,是抛光——需用锉刀等工具反复打磨,直至镴器表面光滑如镜。“学徒时挫伤手指是家常便饭,但这是必经之路。”汪贤康伸出布满厚茧的双手,那是岁月与技艺留下的无声勋章。

“那时候,谁家办喜事都要找镴匠打几件镴器。街坊邻居知道我女儿要出嫁,都推荐汪师傅。”老邻居蒋德华是汪贤康的老主顾,家中至今珍藏着16年前汪贤康为他女儿精心打造的那套镴器嫁妆。

凭借一身好手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汪贤康常挑着工具箱走村串户,为婚嫁人家制作嫁妆镴器。工期长加之交通不便,在客户家留宿是常事。“一年里,在外干活的时间超过十一个月。”他回忆道。

行业的衰落也曾让他萌生转行之念。“可这是爷爷传下的手艺,就这么失传真的太可惜了。”怀着这份不舍,几十年来,汪贤康陆续收授了3名徒弟。2020年,他将部分工具和成品捐赠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21年,他的“打镴技艺”成功获评“奉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些努力,都是为了给这门濒危技艺续命。如今,区非遗保护中心不仅展出他的作品,还详细讲解着打镴技艺的每一步工序。

2022年,汪贤康成立了打镴技艺传承基地,潜心镴器制作。基地内陈列着各式精美作品——酒壶、茶盘、茶叶罐、烛台、饭盂、香炉……每一件都流淌着内敛的银灰色泽。它们既保留了传统的形制,又巧妙融入了符合现代审美的元素。

在汪贤康看来,“匠心”的核心在于品质,而原料是根基:“我通常用含锡63%的锡铅合金,浇出的镴板表面布满鱼鳞纹,这才是做出精品的好料。”他的工艺并非一成不变。为适应市场需求,他会根据客户图纸或图案进行定制。“现在客户要求高了,要好看、实用,类型也得丰富。”他拿起一只新制的锡镴茶盘介绍道。盘体泛着柔和的银灰光泽,盘面如镜般光滑,边缘纹路深浅有致,指尖拂过能感受到细腻的凹凸韵律。

除却实用与美观,镴器承载的文化内涵更让汪贤康珍视。他展示了一件得意之作——以“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为主题的锡镴酒壶。壶身精雕细琢:寒梅虬劲,幽兰舒展,修竹挺拔,秋菊怒放。“酒壶大小也有讲究,能装约1.5斤酒,正好倒满祭祀时一桌的12个小酒杯,这都是祖上传下的规矩。”汪贤康复述着爷爷当年的教诲。

汪贤康的儿子汪博在叮叮当当的打镴声中长大,虽未继承父业,但对父亲的手艺充满敬意:“小时候看他打镴,也常在旁边帮忙。一开始觉得只是简单的敲敲打打,时间久了才明白,每一锤都藏着功夫和门道。”

如今,汪贤康每月仅制作一两套镴器,收入算不得丰厚,但这足以支撑他将全部心血倾注于每一件作品。“现在年轻人不懂也不买这些老物件了,但汪师傅还在坚持,不容易。”蒋德华道出了邻居们的普遍评价,“他想做的,更多的是不让这门手艺失传,而不只是赚钱。”

夕阳西下,汪贤康收拾好工具,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小院里,未完成的镴器在余晖中闪烁着温润柔光,仿佛低语着千年技艺的不朽故事……

在奉化这片土地上,打镴的叮当声不再如往昔般喧腾,但在匠人手中,它从未断绝——因为真正的传统,从来不是凝固的过往,而是在当下被双手承接、在未来仍将延续的活态生命。那锤起锤落间,是技艺的脉搏,更是文化不灭的星火。

2025-07-04 技艺流变:从十里红妆到非遗名录 5 5 奉化日报 content_222398.html 1 3 打镴匠人:半生守技艺,银辉映古今 /enpproperty-->